喪葬可從簡,何處弔故人?「環保自然葬」邁向主流的機會與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納骨塔供不應求的現況下,「環保自然葬」逐漸受到重視,具體方式有海葬、樹葬、花葬、植存等。而在相關政策推動下,業者和民眾對於環保葬的看法又是如何?環保葬目前又有哪些隱憂?
六都的其它城市中,台中市的環保葬採用情形,也有明顯上升,市內在近10年內陸續建成三座樹葬園區,每年有2,000位上下的往生者家屬申請使用。其餘四都的環保葬人數,也正平穩地成長中。
政策趨勢下,業者、民眾心態轉變中?
從《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至今已近20年,如今幾乎各縣市都有環保葬專區,可以看見未來政策的走向。不過,民眾對於環保葬的看法又是如何?
記者團隊針對環保葬議題製作問卷[註],調查民眾的認知與意願,收到174則有效回覆。問卷結果顯示,有69.5%(121名)的民眾聽聞過環保葬議題但不甚瞭解,15.5%(27人)的人為「首次聽到環保葬」,亦有14.9%(26人)表示,自己對環保葬有清楚的了解,而樹葬與海葬則是他們比較熟悉的葬法。

記者進一步以文字雲彙整民眾在問卷中的用詞,發現填答者提及最多次的語詞有「環保」、「自然」、「回歸」以及「不錯」等,可見人們對該下葬方式普遍抱持正面態度,這點也展現在民眾對環保葬的接受度上,調查結果中有高達6成(63%)的填答者,表示自己「非常可以接受」環保葬的存在。
- 依填答者回覆繪製成的文字雲顯示,民眾大多認為環保葬符合環保精神:

在個人宗教信仰方面,填答者有超過五成無特別宗教信仰。對這群人而言,傳統的喪葬習俗與宗教觀不是主要的考量,而這也間接影響了他們對於環保葬的開放態度。

總體而言,環保葬不僅只是政策一廂情願的立場,民眾的觀念也確實正在轉變中。
面對這樣的轉型趨勢,傳統殯葬業者也面臨衝擊,冬瓜行旅禮儀公司負責人郭憲鴻(小冬瓜)指出,縣市政府為減緩殯葬公共設施不足的負擔,大力推廣環保葬,部份仰賴骨灰罈與塔位銷售的禮儀公司,在環保葬趨勢下地位降低,收入也隨之減少。
郭憲鴻也表示,傳統殯葬可能在近五年消失,業者應儘速尋找轉型方法。畢竟專業的禮儀公司不僅只是為亡者處理遺體,更身負教育民眾有關死亡及生命的責任。
民眾對環保葬的理解仍停在表象
然而,調查中僅有16%的民眾表示曾有周邊親友實際採用環保葬,這些往生者生前考量選擇環保葬的原因,多出於方便、不佔用空間、希望回歸自然,以及經濟考量等。
不可忽略的是,即便多數民眾抱持友善、支持的立場,仍有3/4的人們未曾親身接觸過環保葬,也呼應人們「聽過、但沒有很了解」的情況。
甚至有三成的填答民眾表示不清楚環保葬進行的程序,包括下葬前遺體必須先進行火化、葬後不會立碑等,顯示大眾的態度和實際理解、採用間存在脫節。
政府單位若希望進一步提升環保葬的採用率,除宣導「環保、自然」的意象外,針對具體實施方式亦須更積極溝通,才能鼓勵民眾在充份理解狀況下選擇環保葬。
不立碑、不立牌,何處弔故人?

在記者的調查中,對於「喪葬儀式從簡」,多數填答者皆抱持正向看法。影響看法的相關因子包含「減少遺族金錢等負擔」、「心意最重要」、「手續無須繁複」等。其中一名填答者表示,若自己能以另一形式存留於親友的心中,其實無須透過傳統的方式下葬,過多繁雜的儀式恐徒增親友困擾。
不過也有填答民眾認為,儀式存在絕大部分是為活著的親屬提供情緒抒發與心靈慰藉,重要性不可輕忽。對此,專家學者亦認同,政府在大力推行環保葬之餘,仍須清楚認知「祭禮的主角是誰?」
「環保葬看起來很美,節省資源、節葬,但忽略了亡者關係人心理上的悲傷,是否能得到療癒的問題。」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楊國柱指出,環保自然葬的追思儀式很可能連帶簡化,況且下葬後也不會立牌或立碑,可能導致家屬祭掃不易。
去年為母親完成植存的謝卓廷,在下葬前後49天都有紀念的儀式,火化後每七天就要去佛堂一次,為母親上香、念經,下葬後則是天天唸一輪佛經,而且不吃肉。
即便如此,不知母親「身」在何方的焦慮,仍然讓她感到痛苦,甚至後悔遵照母親臨時許下的遺願。因沒有牌位,無法知道母親確切的位置,所以到園區緬懷母親時,只能憑印象朝著下葬的地點追思。
「現實面來講,應以家屬的意見為主,因為家屬感受才是最深刻的。」謝卓廷表示,下葬後,自己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接受母親採用環保葬的事實。
身為第一線的殯葬業者,郭憲鴻建議,環保葬雖沒有固定的位置可以追思,家屬可以自己創造儀式,像選擇海葬的家屬可以定期去碼頭追思、約家族聚餐等等,「慎終追遠是在於人與人的連結。」

針對家屬可能因環保葬法產生的感傷、焦慮,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王文秀則強調,環保葬標榜的是簡單、隆重,而非草率,顧慮民眾注重心理上的悼念,不僅鼓勵民眾親自到環保葬園區,在花海、樹林中悼念故人,政府也為不方便親往祭拜的人們,架設「線上生命追思網」,讓家屬能在網路上看到已逝親人的下葬位置,不論身在何處都能進行祭拜。官方也透過宣導「生前預立環保葬意願書」,鼓勵人們及早思考、與親友討論告別世界的姿態。
同是採用環保葬,甫從大學畢業的洪于媗,去年底遭逢表姨意外猝逝,家人依照表姨生前的願望,替她安排環保葬。
她表示,因為表姨不喜歡麻煩別人的性格,可能也不希望親友時常舟車勞頓到陽明山看她,所以除了年節之外,想念的時候就會使用網路平台追思,或是自己去廟裡燒香、傳達心意,達到心理上的撫慰。
洪于媗認為,亡者若能在生前與家人完善溝通欲選用何種下葬方式是最好的。正因為有機會提早對話,所以因形式造成的遺憾也就沒有那麼濃厚。
環保葬走向主流,仍需仰賴各方協力
雖透過數據可看出環保葬使用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目前仍存有隱憂,有待民眾、政府、業者共同協力解決。
有意針對選採環保葬的民眾,若能在生前與家屬先做好充分地溝通,給予彼此接受與沈澱的時間,便可減低家屬後續因無明確祭拜位置而感到後悔的問題;對於「不立碑、不立牌」的概念,政府也應提供民眾充足的資訊及協助管道,讓民眾各縣市市民能在擁有充分認知的情況下做出選擇。
相關業者面臨收入下滑衝擊的部分,若能發展更多新型態的業務,提供民眾進行殯葬資訊、生命教育與悲傷輔導等相關諮詢,或許可以創造額外收入與價值。
當相關疑慮能妥善溝通、獲得解決,選擇採用環保葬,簡單但慎重的向世界告別,也不失為一個美好的選項。
註解
記者於2021/6/5~2021/6/12間,於Facebook、PTT、Dcard等平台發布網路問卷,174名填寫者中,其中女性(70.1%)填答者人數遠大於男性(28.7%),問卷填答者教育程度多為學士(61.5%)與碩士(32.8%),年齡層座落18-27歲最多。
延伸閱讀
- 料理身後事也不忘愛地球——五種回歸大地的環保自然葬
- 日本「室內墓」:不想和夫家葬在一起,也能選擇身後的「室友」
- 《悲慟的保存期限》:四個行動讓身旁遭遇「特殊損失」的人好過一點
- 《工作的身體性》:展現孝道的體面身體,禮儀師的美學勞動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