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後記】與三位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各聊一小時後,我對他們的好感比隔著螢幕看更加提升

【專訪後記】與三位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各聊一小時後,我對他們的好感比隔著螢幕看更加提升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丁肇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訪談遇到的三位候選人若不稱討喜,至少也令人尊敬,三個人中,有不一樣的親切感、有理想家傳教士、也有中部腔的「氣口」,還有我看過台灣政治人物最稱頭的眼鏡。反正政策層面和選舉戰術各家媒體多報遍了,今天我就來談些不一樣的。

「見面三分情」這句話最能展現在政治人物身上,所以即使在網路戰已發揮淋漓盡致的今天,候選人還是要跑基層、站街頭。因為和滑過一百次貼文相比,握一次選民的手,更有機會把那一票轉換成自己的。

那還只是跑場時的一面之緣,實際在會議室——或餐桌——的互動又是另個層次。例如我有位媒體圈的台派朋友,在某場合與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互動後就被她的個性圈粉,雖然他們在政治光譜立場上南轅北轍;我也相信,大部分鄉民若和韓國瑜去吃汕頭火鍋,應該也很難討厭這個熱情風趣的韓國瑜,應該。

在今年這場突然熱起來的國民黨主席選舉,我有幸跟訪了幾位候選人(編按:專訪將於選前陸續刊出,敬請期待)。除了朱立倫因行程在截稿前還未排出時間,我們與卓伯源、張亞中、江啟臣都分別訪談了超過一個小時,他們也展現出與平常電視螢幕裡不同的一面。

反正政策層面和選舉戰術各家媒體多報過了,今天我就少談些政治,照訪談的順序寫我所看到的三位候選人。

卓伯源:爸爸氣息,前彰化縣長沒有那股「在地味」

這次黨主席選舉最沒存在感的候選人可能就是卓伯源,就連鬧最兇的張亞中違紀案與他都沒直接關係,最讓人記得的反而是與「統神」同台的那一幕。

曾任彰化縣長,當過地方父母官,訪談時卓伯源充滿了親切的「爸爸感」,有趣的是,身為傳統產業大本營的百里侯,卓伯源並沒有太刻板印象裡「中南部」的氣息,講話慢條斯理,還用英文名字稱呼我同事,台大法學院名不虛傳。訪談現場另一位幕僚是台北傳播名校的新聞系教授,永遠都笑笑的,兩人一樣客氣。

訪談後半逐漸聊開,卓伯源也開始暢談他的理念,在面對比較尖銳的問題時,反應堪稱從容不迫,縱使回答不盡然能跳出框架,但絕大部分政治人物都是如此,這部分沒有失分。

讓我比較驚豔的是,談到兩岸議題時,他表示兩岸衝突加劇對民進黨有利,但「中國大陸應該不會那麼笨」(指故意配合來為民進黨吸票),同時也談到中共內部鷹派與鴿派在主戰與主和之間拉鋸,對兩岸現況的大架構觀點可稱全面,至於所提解方是否有效當然是另個層面的事,畢竟誰也說不準。

zhou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丁肇九

另外必須要說,卓伯源的眼鏡真的好看又適合他,台灣政治人物的眼鏡要稱頭好看是很困難的事,卓伯源做到了。

張亞中:金句連連,不認同他的立場也會尊敬他

與張亞中的訪問日剛好是考紀會事件燒最烈的隔天,到達時另一組人正在訪談,輪到我們已屆午餐時間,折騰幾天的張亞中一開始略顯疲態,但談談後興致起來,又變回「張老師」。

張亞中一旁的幕僚是資深媒體人,不只他,整個團隊都很親切,高壯的大叔拿水請入座,很像是到眷村裡隔壁伯伯家串門子的感覺,訪前訪後都貫穿著這個調性。

張亞中講起話就是理想家,他也說自己做的事情類似傳教士,訪談開始沒多久就把錄音的手機移近到他的桌前,好像深怕人們聽不清他想說的話,之後從中華民國到三民主義到緣分輪迴,後段也說出一些心裡話,畢竟國民黨內從主席到總統初選幾乎無役不與的他,終於在2021年得到鎂光燈的關注和重視。期間金句不斷,例如:

民進黨才是武統派,相比統促黨還算是和統派,因為民進黨的政策會帶台灣走向戰爭

無論支不支持他的立場,這些話語確實充滿渲染力,就算理想和現實有差距,你也會尊敬他的真誠。這也是很多國民黨人會想支持他的原因,有些人只要一開口,你就會被他吸進去,即使他與你的立場可能完全不同。

假如忽略觀點、無視邏輯、不管學養和理論基礎,只單看人的特質調性,張亞中某方面還真有點像早期的韓國瑜。在韓參選高雄市長的前一年,韓也參與了黨主席選舉,最後在六人中得到第四名。

yaz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丁肇九

唯一的副作用,就是訪完之後的24小時,滿腦子都充滿了張老師總是掛在嘴上的《禮記.禮運大同篇》。

江啟臣:台中人的氣口,最沒有說教的感覺

講到江啟臣,許多人會提到台中「紅派」的身分,但我覺得最能代表他的派其實是海派(行為海派,不是三立董事長的那個海派)。身為台中囝仔,江啟臣無論何時都帶有那種「氣口」,被堵麥克風時如此,坐下聊天時更是。

同樣讓人感覺親切,但和卓伯源的爸爸感不同,與江相談的氣氛更像是與很有社會歷練的朋友吃熱炒的感覺,講到開心時,還從手機撈出對岸原鄉宗親會祈福他當選的禱文(當作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難以完全切割的佐證)。

從他當下的興奮,我相信他是真的覺得這件事很妙很有趣,很想跟我們分享。

幾位我們訪到的候選人中,江啟臣各類論述和舉例方式算是最接地氣——或說是比較符合「common sense」,例如你要與中國切割那要不要拜媽祖、如果中華民國和台灣無法相容那中華民國台灣到底是什麼東西等等,有點像鄉民筆戰時會說的話,邏輯上合理,也能回應他歷史文化「共存」的主調性。

就像他本人一樣,一個本省派的國民黨主席。這種特質可以是優勢,也可能是劣勢。

jian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丁肇九

訪談之間有些尖銳或屬於他優勢領域的提問,我感覺江啟臣沒有完全發揮,一邊當立委一邊選黨主席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整體而言,江確實是訪談中最沒有「說教感」的一位候選人。

各方論述能截長補短,但選舉終究需要一個贏家

綜觀以上,這次訪談遇到的三位候選人若不稱討喜,至少也令人尊敬,只是多數人有時仍會露出「我覺得這對你好,所以你應該這樣做」的上對下思維,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大部分年輕人才會對國民黨式的論述保有距離,甚至反感。

對國民黨來說,溝通模式可能才是更該解決的大問題,嚴重程度大過論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