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核化」澳洲不惜得罪法國,長遠來看並非明智之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英澳結成安全同盟,目標直指中國。但政論家鄧聿文認為,華盛頓此舉傷害盟友(法國),刺激北京,從長遠來看是否真的有利於遏制中國,尚未可知。
文:鄧聿文(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一般的看法認為,當中國對台灣發動武力攻擊時,最有可能響應美國武力干預的盟友是日英澳三國。近日宣佈成立的美英澳三邊安全同盟(AUKUS)把這個潛在的問題明朗化。不過,美國「核化」澳大利亞之舉還是出乎外界意外,儘管拜登(Joe Biden)宣稱,美國只是協助澳大利亞建造核動力潛艦,而非幫助澳獲得核武。
此次美英澳在印太的新安全同盟,也可視為美中對抗進入新冷戰的標識——如果一定要為美中新冷戰確定一個標識的話。當年美蘇冷戰的典型標誌,就是北約和華約兩大對抗性軍事集團的形成。
而美國和中國的對抗,也被人們一直在討論是否可以比附美蘇冷戰,就AUKUS的出現而言,很大程度上可以這麼說,美中無可避免地跌入了新冷戰,雖然中國並未宣佈和其他國家組建軍事聯盟。
法國感受「背後捅刀」
然而,由於澳洲撕毀同法國達成的常規動力潛艇協議,轉向美國尋求核動力潛艦,導致這個新AUKUS開局不利。美澳此舉被法國形容為「背後捅刀」,招致法國同時召回駐兩國大使,考慮法國是美的重要盟友和在歐盟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它不但傷害的是法國,有可能造成美澳兩國和法國同盟關係的永久性隔閡,亦會傷及美澳和歐盟的關係,進一步刺激歐盟加速尋求戰略自主。
澳法2016年簽署了一筆高達900億澳元(約660億美元)的潛艇合約,要後者助澳建造12艘柴電潛艦。美澳背著法國達成核動力潛艦的交易,讓法國為此所做的各項準備都付之東流。
西方講究市場信譽,除非不可抗力,否則毀約就違背了市場經濟基本的契約精神。何況這種毀約是國家行為,且發生在兩個盟友之間,難怪法國有被美澳強烈背叛的感覺。這事擱在誰身上,都會非常憤怒。它導致大西洋兩個重要盟友的戰略裂痕可能無法修補。
華盛頓抗中的一大優勢,是有比北京多得多的盟友和夥伴。僅在東亞,有日韓、五眼聯盟的三個在亞洲,還有美日印澳的四方平台。雖然美盟友體系各有不同功能,服務於不同目的,但很多盟友也是重疊的。這就難免給人凌亂的感覺。現在又突然成立一個AUKUS,更給人一種疊床架屋的印象。
問題在於,拜登政府獨找英澳結成印太安全同盟,並把機密的核潛艇技術授權給澳洲,此前只有英國在上世紀50年代獲得這一技術轉讓,這讓外界認為,美國對其廣大盟友原有親疏之分,只有同為盎格魯撒克遜族的英澳,才能成為華盛頓的核心盟友層;非盎格魯撒克遜族,哪怕像日本這樣在東亞的主要盟邦,都不能獲得美國該技術,而法國甚至還被美澳在背後捅上一刀。
這使華盛頓看起來,一邊在強化同盟體系,一邊又在破壞自身的同盟體系。
有鑑於法國在外交上原本就有獨立傳統,並不事事看華盛頓的眼色,明(2022)年又是歐盟輪值主席,很可能將會帶動歐盟在抗中問題上,重新審視是否要和美國緊密配合。後者已站在法國一邊向美國討說法。可以想見,毀約事件的系列後果,恐怕將會在大西洋兩岸陸續顯現,很長時間都難以消除,這對美國的抗中並不有利。

核擴散的陰影
美國轉讓敏感的核潛技術給澳洲,也涉及是否違反核不擴散問題。雖然華盛頓堅稱沒有違反該協議,但中立的看法認為華盛頓已違反協議。因為華盛頓協助坎培拉建造的核動力潛艦,本身屬於軍事用途。外界也高度懷疑華盛頓會秘密出售給坎培拉核導彈,或者後者會秘密發展核導,澳大利亞有豐富的鈾礦可開采提煉,而鈾正是用於核武的材料。
即使澳大利亞不會尋求發展核武,其將擁有核潛艦一事本身已經攪動了東亞的地緣政治版塊,極可能加劇全球尤其亞洲地區的核不擴散風險。中國會不會「協助」北韓建造核動力潛艦,俄羅斯會不會向伊朗轉讓相關技術,日韓會不會自己開發核潛艦,東南亞其他國家會不會也要這樣做?不難猜想,核擴散的潘朵拉魔盒因美澳的行動很難關上。
此舉還將造成東南亞那些不想在美中對抗上選邊站,但在安全上要依附華盛頓的國家,對拜登政府加劇這一帶的地緣風險的不滿。故而,美澳不僅得罪的是法國,可能還有歐盟,亦有東南亞一些國家。印尼和馬來西亞就已對澳洲獲取核潛艦表達了「關切」。一旦亞洲地區的核軍備競賽被催化,由此導致的變局對AUKUS是禍是福,實難預料。
在AUKUS的問題上,北京雖然樂見美法這對盟友因毀約事件而戰略裂痕加深,但既然這個新冷戰軍事同盟是衝著中國來的,它當然會感到如芒在背,欲除之而後快。因此,北京如何反應,才決定該同盟是否真正有價值。
美國拉英澳組成AUKUS,用拜登的話說,是要抗衡中國在太平洋日益增強的野心,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讓中國害怕,知難而退。他沒有說出的話是,一旦中國用武力攻打台灣,AUKUS就是干涉的工具。
華盛頓是在這一考量和構架下,讓坎培拉撕毀同法國的合同,「核化」澳洲的。因為核動力潛艦比起法國建造的柴電潛艦,靜音和續航能力更強,後者的活動半徑就在南海,但前者可以水下潛行到台海而難被發現。這對中國將構成一大威脅,也是基於此因,人們認為美國不會阻止澳大利亞在核潛艇上配置核武,否則,常規武器對中國的威懾力就大大減弱。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