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參訪南印度領養中心:不育夫婦願意優先領養女孩,但膚色仍是孩子們的「原罪」

參訪南印度領養中心:不育夫婦願意優先領養女孩,但膚色仍是孩子們的「原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教育讓新一代印度人慢慢改變他們的重男輕女思想。當印度可以推行更全面的普及教育,那時候遺棄和殺害女嬰的新聞大概會大大減少,但這都需要時間。

文/圖:Yvette Tang

今天無意中看到一則於我而言,一點也不「新」的印度報導,便想起我的舊文章,讓大家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印度。

我工作的印度機構與很多非政府組織和非牟利團體都有合作計劃。2013年5月我參訪了南印度卡納塔克邦(Karnataka)首府班加羅爾(Bangalore)的兒童領養中心Shishu Gruha Co Ordinating Shishi Mandira。

兒童領養中心辦公室|Photo Credit: Yvette Tang

兒童領養中心辦公室|Photo Credit: Yvette Tang

印度政府鑑於國內存在大量非法販賣兒童案件,故於2000年頒佈了保護兒童法令(Juvenile Justice Act 2000)。此法令不但禁止販賣兒童,而且進一步保護被遺棄兒童,要為他們尋找合適家庭,使他們可以得到養父母的照顧,並獲得教育的機會。Shishu Gruha Co Ordinating Shishi Mandira建基於此法令,遂於2001年成立。

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早已經立例廢除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對印度人仍具有重要影響力。一個講究血統、重視出身的民族,他們在何程度上接受領養陌生人的孩子?傳統上,印度人重男輕女,殺害女嬰的新聞不絕於耳,他們又可以接受領養女嬰嗎?

「領養」是不育夫婦的最後希望,相較於沒有孩子可養,不少印度夫婦還是願意領養一個孤兒回家撫養。現在領養中心有接近四百多對已登記夫婦正在等候領養小孩,可是中心的可領養兒童遠低於登記夫婦人數。領養中心於2013年6月份已經停止新的登記,好讓中心更容易配對合資格的夫婦和孤兒。

膚色的意義

大部分領養中心內的兒童都是警察在街上發現,帶來中心的;少數嬰兒則是年輕未婚媽媽放棄撫養,送到中心。領養中心會替在街上發現的兒童嘗試登報找尋他們的親生父母,一歲以下的嬰兒找尋父母的限期為四個月;一歲以上的小孩則是半年。如果在限定時間內都沒有人前來領回兒童,中心就可以開始替這些孤兒進行合法領養程序。

早上九時多,約有二十個小孩在小操場內玩耍,但因為私隱關係,負責人不允許小孩入鏡,待小孩全都去了吃早餐,我便拍了一張操場照|Photo Credit: Yvette Tang

早上九時多,約有二十個小孩在小操場內玩耍,但因為私隱關係,負責人不允許小孩入鏡,待小孩全都去了吃早餐,我便拍了一張操場照|Photo Credit: Yvette Tang

已登記的夫婦,必須提交詳細的身體檢查報告和資產入息證明,以確保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經濟能力,都可以勝任照顧領養小孩。中心也會為初步合乎資格的夫婦進行最少兩次的心理輔導評估。中心透過心理輔導,會進一步了解夫婦的心理狀況是否適合領養小孩,中心亦會藉此為夫婦講解領養父母的責任。

接著,中心會對合適的登記夫婦進行家庭探訪,以確保登記夫婦的家庭環境和經濟狀況與登記資料相一致,也藉以觀察夫婦倆關係是否和諧融洽,可以給予小孩一個健康家庭。

印度高種姓者膚色都較淺,而被視為「不可接觸的人」(種姓制度下的最低階層)膚色則較深。儘管不育夫婦願意領養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但是印度人箇有的思想始終不容易改變,中心負責人表示:「很多不育夫婦都拒絕領養膚色較深的小孩。」

參訪當天,我就遇到已經成功領養的媽媽與她的領養女兒回來探望各職員。這位領養媽媽是膚色較淺的印度人,她是位老師;那個約六、七歲的領養女兒膚色很深,就是典型南印度原住民小孩的模樣。職員告訴我小女孩因為膚色深,所以很多夫婦都不願意領養她。

5月份班加羅爾的天氣還挺舒適,但小孩子比較容易流汗,女教師就很細心的替小女孩擦汗,又從袋子取出水瓶,小女孩自然地說:「謝謝,媽媽!」小嘴巴在喝水,女教師溫柔地看著,我就知道膚色差異和血脈不同都不能割裂媽媽對女兒的愛。

許多人會優先選擇領養女孩子

重男輕女思想仍然存在於今天的印度,但受教育的夫婦愈來愈多,這種思想正在慢慢改變。填寫登記表格的時候,夫婦可以選擇領養兒童的性別,還可以按照夫婦意願選擇領養兒童的年齡(但該中心的等待領養兒童年齡最大只有六歲)。

其實這兩項也只是象徵式讓夫婦表達他們的理想小孩特質,實際上中心並沒有足夠孤兒分配給所有的登記夫婦,所以夫婦們亦不可能再嚴格挑選領養小孩的性別和年齡。但讓我意外的是很多夫婦都會優先選擇領養女孩子!

中心負責人補充:「中心接收的被遺棄兒童有六成都是女的,若登記夫婦執意領養男孩,那麼他們等待的時間將會更久。」或許部分夫婦真的是比較喜歡小女孩,才選擇領養女孩?但負責人這番話卻讓我明白,他們希望獲得一個小孩,性別不再是他們的首要考量。

一個醫生家庭,夫婦倆都是醫生。他們有一個親生女兒,並希望可以有第二個寶寶可以陪伴女兒成長,但因為太太背部傷患不適宜再度懷孕,故他們決定領養,而他們指定的領養性別是女的。醫生夫婦沒有因為已經有個女兒,而希望領養一個男寶寶,他們認為兩姊妹的興趣和生活模式較接近,這樣姊妹倆的成長會較快樂。

教育讓新一代印度人慢慢改變他們的重男輕女思想。當印度可以推行更全面的普及教育,那時候遺棄和殺害女嬰的新聞大概會大大減少,但這都需要時間。

印度人重視傳統,生兒育女對他們來說是人生重要一環。一個印度教前輩跟我說,如果他們一生中都沒有養育小孩,死後便不能進入天堂。大部分來登記領養的夫婦都是中產人士,有些更是來自上流社會,他們的人生有事業和金錢,但缺了一個孩子讓他們始終認為夫婦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領養」既可以完成不育夫婦的心願,又可以幫助有需要的小孩子,希望這種有意義的社會行為會被更多印度夫婦接受。

中心告示板放滿了成功配對的領養兒童家庭合照|Photo Credit: Yvette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