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越南廠因疫情停產、北美庫存嚴重不足,NIKE明年財測遭下修,盤後翻黑跌近4%

越南廠因疫情停產、北美庫存嚴重不足,NIKE明年財測遭下修,盤後翻黑跌近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用品大廠—— NIKE遭下修全年財測,主因是越南廠生產持續中斷、運輸時間拉長,且在美國假期購物季節來臨前恐怕無法解除危機,昨(23 )日,盤後股價翻黑挫跌 3.43%,而包含NIKE在內的品牌業者,庫存嚴重不足、業務一併也將受到打擊。

北美消費者的荷包可能要縮水了,過往的銷售旺季,各服飾、鞋類業者均會清庫存祭優惠搶客,但今(2021)年受到越南疫情影響工廠產能遽減,導致包含NIKE在內的品牌業者,庫存嚴重不足、業務也一併受到打擊。NIKE年末交貨問題未解除,將持續因供應鏈、運輸等問題造成延誤,信評機構下調其明(2022)年財報預測,9月23日股價盤後翻黑挫跌 3.43%。

越南疫情延燒,運動服飾業大廠NIKE財測遭下修

受到越南嚴峻疫情影響,運動品牌大廠NIKE表示,由於工廠持續關閉預計下一季營收將面臨下滑。「在越南,幾乎所有鞋類工廠均因政府命令而關閉,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了解,要再重新開放並恢復全面生產需要更多時間,」NIKE財務長Matthew Friend表示。

NIKE指出,到目前為止已經停工近10週,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可以恢復正常狀態。而NIKE重要供應鏈台灣廠商寶成,8月自結合併營收新台幣134.35億元,月減21.5%、年減27.8%,為近18個月以來低點。

投資研究公司BTIG 於本(9)月下修NIKE的股票目標價,它強調:「NIKE停工的狀態至少會持續到明(2022)年春天才會解決,而NIKE財報惡化的風險將大幅上升」。

「除了越南工廠問題外,往北美的運輸時間也較上一次惡化,現在幾乎是疫情前的兩倍時間,」Matthew Friend補充指出,中東、非洲也面臨類似問題。

越南生產問題同樣也浮現在Abercrombie & Fitch 和Adidas AG在內的服裝、鞋類公司,而越南許多生產重鎮目前至少還得封鎖到9月底。《路透社》報導指出,許多服飾零售業者,不得不使用更高的原料、運輸成本,才可以讓商品如期到貨架上。

報導稱,北美零售商庫存已經處於歷史新低。從美銀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的數據中顯示,今(2021)年7月零售商僅有1個月的庫存,相較去年能夠應付2個月銷售,已經大幅縮減。

根據Refinitiv的IBES數據,截至8月31日的第1季度收入從105.9 億美元(新台幣3013億元)增至122.5億美元(新台幣3501億元),而分析師平均預期則為124.6億美元(新台幣3558億元)。

NIKE第1季的淨利增長了23%,達到18.7億美元(新台幣516億元),合每股 1.16美元。

美國服裝業興衰,取決於越南國內疫情使否穩定

今年8月中旬,包含NIKE、GAP在內的80多家鞋類和服裝公司聯合致函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敦促他加快美國對越南的疫苗捐贈,信件中表明:「美國服裝業興衰,直接取決於越南疫情是否穩定」。

自7月9日胡志明市因疫情爆發,出現第二輪大規模停工以來,美國服裝、鞋類品牌,乃至零售商受到巨大的壓力。其中包含Nike、Gap、Urban Outfitters、Steve Madden和PVH(Calvin Klein和Tommy Hilfiger的母公司)在內的一大批公司的股價平均下跌約8%。

由於美國服飾品牌為了避免生產成本、關稅的上升,紛紛從中國轉移到越南。根據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merican Apparel & Footwear Association)的數據,按美元價值計算,越南製造的產品幾乎佔到美國鞋類製造業的三分之一,佔到美國服裝製造業的五分之一。

Jefferies分析師Janine Stichter表示,越南工廠停工,恰巧趕上了服飾銷售商開始為旺季備貨的階段。他強調,雖然今年供應鏈問題一直存在,但越南的停工毫無疑問是最嚴重的。

據Cowen報告顯示,即使越南工廠立刻重新開工,被延誤的訂單也已經堆積如山,可能一下子塞爆國際貨運和供應鏈。

為了避免因運輸造成供貨不足的問題,誤判趨勢錯失大量商機,Urban Outfitters強調,今年備貨時間將提前,且為了避開港口擁堵,就算目前空運費是海運的12倍左右(一般在5倍左右),仍嘗試空運大部分服裝產品。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受到眾多因素影響,各廠家毛利不斷降低,為了保持獲利許多公司進而取消優惠、打折等方案,變相地讓消費者的荷包縮水。報導稱,未來將考驗企業駕馭供應鏈的能力,日後財報獲利取決於自身規模的大小,是否有夠多籌碼和供應商打交道與競爭者搶產能。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