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廠因疫情停產、北美庫存嚴重不足,NIKE明年財測遭下修,盤後翻黑跌近4%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用品大廠—— NIKE遭下修全年財測,主因是越南廠生產持續中斷、運輸時間拉長,且在美國假期購物季節來臨前恐怕無法解除危機,昨(23 )日,盤後股價翻黑挫跌 3.43%,而包含NIKE在內的品牌業者,庫存嚴重不足、業務一併也將受到打擊。
北美消費者的荷包可能要縮水了,過往的銷售旺季,各服飾、鞋類業者均會清庫存祭優惠搶客,但今(2021)年受到越南疫情影響工廠產能遽減,導致包含NIKE在內的品牌業者,庫存嚴重不足、業務也一併受到打擊。NIKE年末交貨問題未解除,將持續因供應鏈、運輸等問題造成延誤,信評機構下調其明(2022)年財報預測,9月23日股價盤後翻黑挫跌 3.43%。
越南疫情延燒,運動服飾業大廠NIKE財測遭下修
受到越南嚴峻疫情影響,運動品牌大廠NIKE表示,由於工廠持續關閉預計下一季營收將面臨下滑。「在越南,幾乎所有鞋類工廠均因政府命令而關閉,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了解,要再重新開放並恢復全面生產需要更多時間,」NIKE財務長Matthew Friend表示。
NIKE指出,到目前為止已經停工近10週,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可以恢復正常狀態。而NIKE重要供應鏈台灣廠商寶成,8月自結合併營收新台幣134.35億元,月減21.5%、年減27.8%,為近18個月以來低點。
投資研究公司BTIG 於本(9)月下修NIKE的股票目標價,它強調:「NIKE停工的狀態至少會持續到明(2022)年春天才會解決,而NIKE財報惡化的風險將大幅上升」。
「除了越南工廠問題外,往北美的運輸時間也較上一次惡化,現在幾乎是疫情前的兩倍時間,」Matthew Friend補充指出,中東、非洲也面臨類似問題。
越南生產問題同樣也浮現在Abercrombie & Fitch 和Adidas AG在內的服裝、鞋類公司,而越南許多生產重鎮目前至少還得封鎖到9月底。《路透社》報導指出,許多服飾零售業者,不得不使用更高的原料、運輸成本,才可以讓商品如期到貨架上。
報導稱,北美零售商庫存已經處於歷史新低。從美銀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的數據中顯示,今(2021)年7月零售商僅有1個月的庫存,相較去年能夠應付2個月銷售,已經大幅縮減。
根據Refinitiv的IBES數據,截至8月31日的第1季度收入從105.9 億美元(新台幣3013億元)增至122.5億美元(新台幣3501億元),而分析師平均預期則為124.6億美元(新台幣3558億元)。
NIKE第1季的淨利增長了23%,達到18.7億美元(新台幣516億元),合每股 1.16美元。
美國服裝業興衰,取決於越南國內疫情使否穩定
今年8月中旬,包含NIKE、GAP在內的80多家鞋類和服裝公司聯合致函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敦促他加快美國對越南的疫苗捐贈,信件中表明:「美國服裝業興衰,直接取決於越南疫情是否穩定」。
自7月9日胡志明市因疫情爆發,出現第二輪大規模停工以來,美國服裝、鞋類品牌,乃至零售商受到巨大的壓力。其中包含Nike、Gap、Urban Outfitters、Steve Madden和PVH(Calvin Klein和Tommy Hilfiger的母公司)在內的一大批公司的股價平均下跌約8%。
由於美國服飾品牌為了避免生產成本、關稅的上升,紛紛從中國轉移到越南。根據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merican Apparel & Footwear Association)的數據,按美元價值計算,越南製造的產品幾乎佔到美國鞋類製造業的三分之一,佔到美國服裝製造業的五分之一。
Jefferies分析師Janine Stichter表示,越南工廠停工,恰巧趕上了服飾銷售商開始為旺季備貨的階段。他強調,雖然今年供應鏈問題一直存在,但越南的停工毫無疑問是最嚴重的。
據Cowen報告顯示,即使越南工廠立刻重新開工,被延誤的訂單也已經堆積如山,可能一下子塞爆國際貨運和供應鏈。
為了避免因運輸造成供貨不足的問題,誤判趨勢錯失大量商機,Urban Outfitters強調,今年備貨時間將提前,且為了避開港口擁堵,就算目前空運費是海運的12倍左右(一般在5倍左右),仍嘗試空運大部分服裝產品。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受到眾多因素影響,各廠家毛利不斷降低,為了保持獲利許多公司進而取消優惠、打折等方案,變相地讓消費者的荷包縮水。報導稱,未來將考驗企業駕馭供應鏈的能力,日後財報獲利取決於自身規模的大小,是否有夠多籌碼和供應商打交道與競爭者搶產能。
延伸閱讀:
- 全球供應鏈大亂:缺櫃、少船、人力不足3大難題,業者2替代方案因應下半年購物旺季
- 國際運價再創新高、供應鏈持續緊張,投資者該如何解讀後市?
- 受新疆棉事件、越南疫情連番打擊,愛迪達25億美元認賠出售Reebok搶救集團獲利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