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病真演》:後SARS時代醫學教育第一項變革,就是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的成立

《假病真演》:後SARS時代醫學教育第一項變革,就是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的成立
Photo Credit: 軍聞社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後SARS時代,醫學教育興起了很大的變革。第一項變革就是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PGY的成立。PGY是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畢業後第一年訓練的醫師—— 醫學系畢業之後不能像過去一樣直接走專科,必須先在內、外、婦、兒四大科先接受一年的訓練,訓練完才能接受專科訓練。

台灣醫學教育在早期,也有包括台大醫院、三軍總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雄醫學大學等醫學院校在進行標準化病人的運用,但都未能形成風氣,直到醫院評鑑新制啟動,標準化病人相關的醫學教育才開始眞正動起來。

從無到有的挑戰

花蓮慈濟醫院的「標準化病人計畫」由外科吳永康醫師擔任召集人。吳永康雖然在到花蓮慈院之前,已經當過他院八年的醫教部主任,可是標準病人的訓練及臨床技能考試,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及嘗試。這個新穎的教學方式,國內的教學醫院都剛開始嘗試。「當接到這一項任務,心裡十分惶恐。」從無到有,一切都只能自己摸索,他上網收集各方資訊,開始訂定第一份的「標準病人」訓練計畫書。骨科的吳坤佶醫師也投入和他搭檔,兩位醫師當開路先鋒,帶著當時還是住院醫師的謝明蓁開始起步。

他們對應國家考試及一般醫學訓練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開始招募院內的資深醫師加入該計畫。於是,內科的方德昭醫師、婦產科的高聖博醫師陸續加入,兒科則尙未有醫師協助。

吳永康認為,標準化病人就是可以讓學生先在模擬病人身上練習各種溝通技巧及臨床技能,不必直接讓生病的病人變成練習對象,因此不必擔心會對病人造成傷害、疲倦或激怒病人。對教師而言,標準病人能依照教學上的需求,配合上課時間來演出教學所需要的劇情,比起用眞正的病人有更大的彈性、更好的效果。

因為評鑑的壓力在即,仍不知道標準化病人在哪裡,在還沒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前,行動派的吳永康已經請醫學系五年級的學生先充當「標準病人」,並由醫學系六年級的三位同學問診,先預演了慈濟醫院「標準病人」技能考試的第一次模擬測試。後來吳永康醫師想到慈濟龐大的志工群和向心力,就找醫院社會服務室的資深志工顏惠美,希望能請志工來協助標準化病人盡速上軌道。

吳醫師曾在日記裡寫著:「回想年初的每個寒夜裡,我都要在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網查資料、寫訓練計畫及撰寫劇本,我己經忘了有多少次在寒夜裡,我就坐在電腦前睡著了……」就在吳永康醫師的努力下,慈濟醫院的標準化病人訓練踏出了穩健的第一步。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假病真演:高聖博和標準化病人的醫學教育之旅》,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高聖博、吳宛霖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介紹】

主述簡介:高聖博,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婦產部副主任、醫療人文實踐中心主任、婦產科主治醫師,同時任教於慈濟大學醫學系。二○○四年,為理想遷居花蓮,投入花東偏鄉醫療。曾任花蓮慈濟醫院「標準化病人中心」主持人,從事標準化病人計畫已超過十五年,業務包括:標準化病人師資培訓、教案撰寫、標準化病人招募培訓、OSCE規劃等。多年來舉辦近五十場標準化病人訓練師工作坊,並受邀參與超過上百場演講,積極投入全國標準化病人及相關師資之培育。

二○一三年,更將其深刻領會化為文字,出版《精通標準化病人》一書,造福更多醫學教育者。至今仍在該領域深耕並創新研究,除擔任「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其所主持的標準化病人計畫更在台灣獲得「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同時,也持續在花東推動並實現醫療人文,以利他為核心,守護花東鄉親、培養未來仁醫。

撰文簡介:吳宛霖,一個住在後山,過著接送小孩、煮飯、餵狗、洗馬桶及壓力大時會追劇、作風老派的平凡大嬸。王小波曾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懷抱著詩意安分的過著淡泊殷實的人生,就是後山大嬸的美麗信仰、浪漫主義。真味只是淡,淡裡其實藏著一片海洋。

【本書特色】

  • 講述慈濟高聖博醫師的從醫經歷及帶領培訓花蓮慈濟標準化病人中心的歷程,讓人對醫學教育養成的多樣性、趣味性有另一重了解。
  • 了解所謂標準化病人的起源、在當代醫學教育中的意義與其人文意涵。
  • 探討醫療體系因專門化趨勢導致的去人性問題,該如何透過「人」,重新鞏固醫病關係。
unnamed
Photo Credit: 心靈工坊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