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師大徐敏雄談「行動研究」:培力街友進行萬華社區營造,一場持續10年的社會包容實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像夢想城鄉協會這樣的團體,從過去為萬華的乞討者提供沐浴、食水、技能培訓等傳統的社會救助,到現在持續尋找更多元的方式幫助街友重返社會。然而,計畫總在「研究」中看似美好,在「行動」中卻是另一回事。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葉靜倫|編輯:陳怡君)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系主任徐敏雄,雅緻的研究室裡除了滿滿的書、一張準備隨時與人開啟對話、放膽想像各種可能行動方案的大方桌,還有牆上遍布的哲學家與社會理論家。他的言談間全是各種哲學與社會理論,食指像帶著隱藏式雷射筆一樣,隨時可以指射思想家的照片或一本架上的書,彷彿像在談論鄰座的朋友一般。
儘管學識如此豐富,他自2008年起與萬華社區大學共同推動融入式課程行動研究,並於2012年正式以街友培力為核心的社區營造計畫,卻始於一種深刻的「空虛感」。「當時我常受邀當評鑑委員,老是對別人的計畫提出指點,讓我覺得很心虛。直到2008年我下定決心在萬華展開行動研究,想要落實過去的所學。」徐敏雄說。
所謂「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強調縮短學術理論與實務現場的差距,由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共同規劃回應現實問題的方案,並在不斷檢討階段性成效的過程中,反覆修正行動方案的可行性。
「大部分研究者不常到現場,只想要埋首在理論知識中。」徐敏雄語重心長地說:「然而,知識雖是人類認識世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方式,但若非透過人與人、人與環境間的互動來確立,這知識便無法為真。」

一場持續10年的社會包容實驗
從2008年起與萬華社區大學合作、2014年成立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徐敏雄試圖以街友為主體在萬華進行社區營造,包括木工班、藝術創作班、打擊樂班、在地導覽與體驗活動等。雖然這個計畫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街友,但整個行動卻同時捲動在地商家、居民、青年志工、經濟弱勢者,試圖在社區裡重建一個友善互助的合作關係,儼然是一場持續多年的社會實驗。
台灣在1994年文建會發起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後,城鄉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地方特色經營與在地認同等成為各地社區發展的核心,萬華的西昌街青草巷也歷經數次現代化改造,多次舉辦產業行銷活動、產品包裝與文化再造即為一例。然而從小在萬華長大的徐敏雄,力圖喚起的,卻是此地歷史悠久具包容性與生命力的地方感。
早在19世紀後期,萬華便已出現民營與官營的慈善機構及精神療養院,從1899年的仁濟院到1922年的愛愛寮,加之爐煙裊裊的龍山寺長久以來集結信徒與慈善物資,使社區互助與包容文化百年來在萬華自成一格。另一方面,低廉的物價、多樣的生活資源,艋舺公園的開放空間,皆使萬華成為全台街友人數(2012年依衛福部統計逾4000人)與密度最高的地區。
許多像夢想城鄉協會這樣的團體,從過去為萬華的乞討者提供沐浴、食水、技能培訓等傳統的社會救助,到現在持續尋找更多元的方式幫助街友重返社會。然而,計畫總在「研究」中看似美好,在「行動」中卻是另一回事。
例如,由街友帶領遊客認識在地的導覽方案,理想上是希望充分利用在地產業與文化特色,與當地居民達到共榮多贏的計畫。街友長住街區,理當最了解在地。在這個行動方案裡,多數街友擁有豐富的人生故事,且需要打工賺錢的機會;在地商家則可以在導覽中與遊客互動,講述產業變遷的歷史,提升產品的經濟價值;而擔任活動設計者的青年志工也能從中接受文化的洗禮,對萬華真實樣貌及街友的人生有更多理解。如此一來,街友、底層勞工、在地傳統業者便有機會跳脫市場經濟的框架,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微型經濟系統。
然而,許多街友雖看似長住街區,並在各種生活需求上與地緣空間緊密相依,實則常因自卑、人際互動壓力大而長期自我封閉,對在地文化與動態往往並不了解,再加之汙名與標籤,即便久居社區,也不見得被認可為社區中的一員,與在地商家、志工、服務者之間難以建立信任關係,彼此間甚至會爭吵、冷戰。此外,某些街友還可能因為身心狀況不穩定,或認知與表達能力欠佳,自身生命故事又尚未安頓妥當,以致難以成為穩定述說故事的導覽者。
自由的義務是我不爽但我退讓
「後來我們深刻體會到,那些平常在談的同理心與包容,用說的多簡單啊!但實際到了計畫中,真的很『痛苦』。」談起過去的重重障礙,徐敏雄的表情就跟他的用詞一樣生動:「有時候真覺得精神耗弱。許多人就是不願意動,不願意做,或者有反覆不斷的酒癮,讓我們有種無止盡的無力感,你會氣到真的很想搬走這些阻礙進展的石頭。」他緩了緩說:「但不行。搬走它就是驅逐他了,這不是我們要做的。」
「一個人要改變非常困難,既要否定過去的自我,又要迎接未來新的自我,這其中的恐懼與焦慮都會反映在人與人的關係裡,而服務者不得不去面對。」他感慨說:「到最後,每個人都必須各退一步,才能好好工作。」
你知道別人跟你很不同,甚至讓你很不爽,但即使如此你還是願意忍耐一點、退讓一點,繼續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共融。而我們得先有「共融」才會發展出「共榮」。
「但是,這叫做真正的包容。」徐敏雄加重語氣:「沒有人可以隨心所欲。」每個人終究都需要某種程度的配合他人,這樣的配合本身便是為了擁有自由的義務──為了共好的理想犧牲某些自我偏好,讓更多人能在空間裡共同生活。
「當然,一定會有無論如何也難以融入的人,我們只能盡可能在他身邊建立一種讓他喜歡甚至羨慕的氛圍,希望他自己願意沒有壓力地參與。」徐敏雄明白,威脅與說教無法持久,也沒有執行的價值,然而他的方式顯然也讓成效非常緩慢。
雖然,他已逐漸能理解這個現實:「真正做下去之後,我對成果的衡量有了全新的看待。」他苦笑:「現在我知道,那些想像中的美好計畫,能做到六成真的就很了不起了。實務上,你必須不斷修正短期與中程目標,標準一定是動態的。」

說對方聽得懂的話,打下信任的基礎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