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與夢》推薦序:佛洛伊德開創「以心理分析解讀文學」的經典之作

《幻覺與夢》推薦序:佛洛伊德開創「以心理分析解讀文學」的經典之作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寫於一九〇七年,是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觀點詮釋威廉・煙森小說《格拉底瓦》的重要文章。此文涉及了性壓抑、幻覺的起因、夢境的形成與詮釋、性慾的作用、心理治療方法等議題,不僅跨越心理學與文學的交界,也開創「精神分析美學」的新領域。 

小說裡的一句話帶給筆者很強烈的心理衝擊:「美好的真實已經戰勝幻覺……幻覺仍然堅持它的尊嚴」。再沒有比夢境和幻覺更永恆的人類經驗,它們並不會因為文明與科學的發展而消失,但還是沒有人能自大到宣稱完全理解和掌控夢境和幻覺,即便佛洛伊德也沒有。除了跟著佛洛伊德從專業的精神分析詮釋《格拉底瓦》這部作品,身為讀者的我們應該不會忘記想像包括戀物、強迫症、本能衝動等精神病理以外的意義或美感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幻覺與夢:佛洛伊德與威廉煙森的《格拉底瓦》》,商周出版

作者: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威廉・煙森(Wilhelm Jensen)
譯者:陳蒼多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佛洛伊德 開創「以心理分析解讀文學」的經典之作

「分析煙森的小說《格拉底瓦》所得出的定律,與我們在個案病況發現的無異;一個必然的結論就是:要不是我們兩者——作家與醫師——對於無意識的理解犯了一樣的錯誤,要不就是,我們的理解同樣正確。」
──佛洛伊德

潛意識和愛欲的掙扎;
夢境、幻覺和現實世界撲朔迷離的犬牙交錯;
文學和精神分析在意識閾限下的交會。

本書收錄了佛洛伊德透過精神分析視野,重新發掘文學作品心理根源的代表作〈威廉.煙森《格拉底瓦》裡的幻覺與夢〉一文,並收錄該文探討的威廉・煙森(Wilhelm Jensen)的原著小說《格拉底瓦》。

佛洛伊德〈威廉.煙森《格拉底瓦》裡的幻覺與夢〉
最新經典譯本,並依據德文原著精心校訂

寫於一九〇七年,是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觀點詮釋威廉・煙森小說《格拉底瓦》的重要文章。此文涉及了性壓抑、幻覺的起因、夢境的形成與詮釋、性慾的作用、心理治療方法等議題,不僅跨越心理學與文學的交界,也開創「精神分析美學」的新領域。

威廉.煙森《格拉底瓦:龐貝城的幻想曲》
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更是同名義大利電影、法國電影的原著小說

寫於一九〇二年,小說靈感來自同名的羅馬浮雕。故事講述名叫諾貝・哈諾的考古學家,某天在羅馬博物館看見浮雕「格拉底瓦」(Gradiva),從此深深著迷。某次,諾貝・哈諾腦海中浮現了浮雕中的女孩走在龐貝城的街道上,於是踏上前往羅馬龐貝古城的旅途。

旅途中他遇見了一個女孩,然而,眼前的女孩究竟是他朝思暮想的格拉底瓦?還是他年少時愛過的那個女孩柔伊?這次的相遇又對他的人生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幻覺與夢》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