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可能不會監控,但中共會,未來也難逃「華為模式」遭到歐美封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各大科技巨頭,紛紛遭到罰款、監管的情況下,中國以國企入股、換股和指定董事長之方式獲得掌控權;而此情況將隨著中國經濟衰退越烈,控制也將更劇,儘管小米聲稱不會對用戶進行控制,但也無法保證未來中國官方故技重施掌控小米,到時又如何能反抗?
《路透社》報導指出,立陶宛國家網絡安全中心(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於9月21日查出中國小米(Xiaomi)手機,將自動審查屏蔽「西藏自由」、「台獨萬歲」或「民主運動」等字詞,雖可經手動關閉,但卻可從遠端開啟。
而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Margiris Abukevicius在介紹國安報告時強調:「我們的建議是不要購買新的中國手機,並儘快丟棄(get rid of)已經購買的手機」。
小米立刻發布聲明表示,手機不會審查與用戶間的通訊,而從未也永遠不會限制、阻止手機用戶的任何行為,其包含:搜索、通話以及網頁瀏覽等,並宣稱將會盡力尊重保護用戶權益。
小米公司不會監控,但中國政府可能會
中國今(2021)年經濟復甦不如預期,而自疫情後中、小企業受到嚴重打擊,在消費市場衰退下,又遇美國大量印鈔票(量化寬鬆)導致原物料大幅上漲,許多小商家不堪負荷面臨倒閉。
過去中國一貫大外宣遇到嚴重挑戰,隨著許多自媒體透過社群平台凸顯出其國內疲弊狀態,一再挑戰中共的領導權威。媒體人及政治、經濟學學者何清漣出版《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談到中國自2009年投入人民幣450億元(新台幣1.9兆元),向全球進行媒體滲透宣傳。
此種模式鎖定數百家全球華文媒體機構、上千所中文學校以及數萬海外僑胞團體,影響各地華人思想,好聽是凝聚彼此向心力,不好則是統戰工作,藉此爭奪西方話語權,甚至影響該國政治氛圍。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改變過往對中國一貫的綏靖政策,發動中美貿易戰、匯率戰藉以箝制其發展,隨著今年疫情後復甦遇挫,中國受到了極大衝擊,為了防止當局政權動搖,北京展開一系列的維穩、權的行動。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2019年有165家上市公司易主,其中26.67%被國企收編,而2020年僅上半年就有112家上市企業遭收購,其中國企入主比例更超過4成,「國進民退」(民營轉國營)的速度有加快的趨勢。
除了馬雲掌管阿里巴巴(Alibaba)集團遭到整肅外,騰訊(Tencent Holdings )、滴滴(Didi)、美團、京東和短視頻應用運營商快手都遭到監管,扼殺網路、通訊業者明確,進一步將發展重心由網路通訊轉為科技製造,除了打擊財團、富豪外,更要收緊民間輿論穩定政權。
而在各大科技巨頭,紛紛遭到罰款、監管的情況下,中國以國企入股、換股和指定董事長之方式獲得掌控權;而此情況將隨著中國經濟衰退越烈,控制也將更劇,儘管小米聲稱不會對用戶進行控制,但也無法保證未來中國官方故技重施掌控小米,到時又如何能反抗?
買媒體已經落伍,要掌控硬體、平台才能搶話語權
網路已大幅取代電視、報紙、雜誌等傳統大眾傳播,成為當前人們主要的溝通的管道,自2004年以來,社群媒體興起後就成為各大訊息的出海口。
無論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Snapchat以及Twitch都成為凝聚、傳散民意的工具,自從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透過社群成功召喚選民將自己推上總統位,社群對政治的意涵已經不言而喻。
社群媒體不像是傳統媒體廣告,稍縱即逝;而是不間斷的內容讓閱聽大眾不自覺地被習慣、記憶甚至說服,因此各國的政治人物、政府更重視透過社群、建立形象及宣傳理念。
當歐、美各國逐漸對中國築起圍堵後,過去買媒體、辦學校以及數萬海外僑胞團體的活動宣傳已漸漸失效,而中國近年以社群網路(抖音)著手、再利用製造業(華為、中興)作為籌碼,軟、硬體兼施粉飾中國形象。
其中各國如火如荼建設5G通訊設備時,北京扶持中國企業華為、中興電信設備商前進各國,打造5G上、中、下產業鏈,除了能夠擴張中國製造業影響力外,更能進一步做到訊息的管控,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
不過卻在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2019年出具報告時嘎然而止,報告指出因為構成美國安全風險,因此禁止補貼購買華為、中興的電信設備;去(2020)年再開鍘,FCC委員在一致通過命令電信營運商棄用華為設備,並展開研究是否完全終止「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在美國營運的許可。
如今小米在華為遇挫後,站穩中國市場並成功搶下歐洲市佔,今年第二季登上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小米創辦人兼執行長雷軍發下豪語:「這代表全球買手機的消費者中,每6個人至少一個人買的是小米手機,下一個目標是在三年內拿下全球第一」。
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今年8月統計,小米在出貨量為1270萬支,年增67.1%,在歐洲市場中市佔率已高達25.3%,首度超越三星和蘋果。如此驚人的成績,已讓歐美各國感到危機,立陶宛已率先發難直指小米手機,有監控用戶訊息的風險,這訊息表示小米問題已經從商業問題轉為政治問題。
中國身陷經濟衰退和維穩、維權的兩難之中,北京當局企圖以科技製造振興經濟時,其企業所生產的商品卻又無法取信於世界各國,而小米近年的成功,也會帶來衰敗,在可見的未來將循華為模式,重蹈覆轍遭到歐美封殺。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