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慣老闆賺錢不分利潤給員工」是真的嗎?用歐盟數據證明給你看有多誇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歐盟國家的勞工在企業獲得利潤時,得到了更公平的回饋,台灣企業則是為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利潤。如果台灣工資以歐盟國家的速度增長,台灣2019年工資總額會增加了1兆1731億新台幣將使最低工資達到新台幣31,081元;如果工資總額按照台灣企業的利潤率增長,基本工資則能達到新台幣49,739元。
台灣的基本工資(最低工資)長期停滯不前,以至於政府需要將其提高兩到三倍才能滿足生活成本,或趕上包括27個歐盟國家在內的其他發達經濟體。
台灣勞動部曾表示,將於2021年10月初召開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會提出比2021年0.84%更大的工資成長。新聞報導指出,基本工資至少可能增加5%,從2021年每月24,000元增加至25,200元。
但台灣工會呼籲將基本工資提高到至少新台幣26,000元,他們說這樣才能彌補2021年那次僅有新台幣200元的微不足道調漲。 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次集會上,他們也提醒蔡英文總統她曾作出的承諾——在她的任期內將基本工資提高到新台幣3萬元。
然而,工會的提議仍然達不到勞工的需要。即使政府同意,26,000新台幣也只能勉強滿足台灣的基本生活開支。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非常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實施逐步提高基本工資的計劃。
在之前的文章,我將台灣與韓國進行了比較,以解釋台灣基本工資停滯如何導致經濟不平衡。在韓國,基本工資與出口並駕齊驅,甚至領先於企業利潤和房價飆升,但在台灣卻恰恰相反。基本工資落後於出口、利潤和房價,導致經濟不平衡——所有行業的工資都變得太低,無法趕上天價的房價。
在本文中,我將台灣與歐盟27個國家進行比較,說明台灣的工資如何落後於歐洲國家。
下圖顯示,自1995年(可獲取最早資料時)以來,這些國家的總工資(或勞動報酬)一直高於其總利潤(或總營業盈餘)。

在台灣,工資總額曾經是超過利潤總額的,但這在2002年發生了變化,自此企業利潤成長到超過工資的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台灣的基本工資在1997年至2007年持平(主要是在陳水扁和馬英九任總統期間),導致工資落後於利潤,即使企業利潤仍繼續成長。

同樣,歐盟27國的工資佔GDP的比重,也一直高於利潤比重。

然而在台灣,情況並非如此。自2002年以來,利潤份額反而超過了工資份額。

事實上,歐盟27國在2020年的工資份額為48.81%,甚至高於1995年的48.41%。因此,歐盟27國的經濟回報正在以更公平的方式回歸勞工的工資,但台灣的情況正好相反,企業讓利潤至上,而讓勞工的工資萎靡不振。
此外,在這些歐盟國家,工資通常與利潤同步成長。

在台灣,自1995年以來,利潤成長反而超過工資成長。

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不平衡。在1995年之前,台灣的工資成長實際上與利潤成長同步。

當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並回顧到1981年的資料時,比較可獲得資料的歐盟國家包括(丹麥、法國、芬蘭和挪威),也可以再次看到,過去30年中,這些國家的工資份額徘徊在50%至55%左右。

在台灣,工資份額曾一度高於利潤份額,但在過去20年裡,比例反而下降到只有45%左右。

因此,當歐盟國家的勞工在企業獲得利潤時,得到了更公平的回饋,台灣企業則是為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利潤。
如果台灣工資以歐盟國家的速度成長或與利潤持平,會是什麼樣子?
如前面所示,歐盟27國今天的工資份額高於1995年的水平。如果台灣2019年的工資份額至少與1995年持平(50.15%),而不是更低,那麼台灣的工資總額會增加了1兆1731億新台幣(420億美元)。

2019年,台灣私人企業從業人數為812.9萬人。如果將這1兆1,731億新台幣返還給這些勞工,平均每位勞工每月將額外獲得7,981新台幣(約289美元)。這將使2019年的最低工資由新台幣23,100元提高三分之一,達到新台幣31,081元。
如果工資總額按照台灣企業的利潤率成長,總工資將再增加新台幣1億3,891億元(500億美元)。這將使每個勞工每月額外賺取新台幣26,639元,並使基本工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新台幣49,739元。換句話說,在現今的制度,台灣勞工每個月少了應得工資的一半。
這樣做,其實如同「薪資遭竊」,勞工本應享有的工資,卻被企業剝奪。然而,多年來政府在提高基本工資方面無所作為,台灣的企業似乎獲得了豁免證,不斷的壓低該付給員工的工資。

綜上所述,如果台灣的基本工資在過去20至30年間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或以利潤的速度成長,那麼基本工資可能是今天的兩倍,或與韓國2022年基本工資1,914,440韓元持平(新台幣49,406元)。

台灣的各行各業,哪些利潤份額高於工資份額?
根據統計,台灣一半以上的勞工,皆受僱於利潤份額高於工資份額的行業。這表示他們的薪酬過低,並且有很大的加薪空間。
在金融及保險業和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行業中,工資份額往往高於利潤份額,這些部門的勞工也享有更高的工資——2020 年平均分別為63,726新台幣和53,359新台幣。在公共行政、醫療、教育業和藝術等在台灣一般不被視為盈利行業的勞工,工資份額也更高——但相較起來高報酬的產業,他們的工資卻較低,而且薪資漲幅與台灣工資的總體趨勢扣連。
在剩下佔了超過一半的利潤份額高於工資份額行業中,批發零售業與資通訊業行業的份額的差距正在縮小。雖然資通訊業的平均工資相對較高——2020年為60,807新台幣,但批發及零售業僅為41,678新台幣。目前,批發和零售業的工資份額僅為44.46%,而利潤份額為53.15%,能清楚看出相關從業者的工資仍有成長空間。

最新發展:
-
台灣明年基本工資「漲幅」比日韓高,就表示我們這次「漲太多」了嗎? 1年前
-
工商團體常說「基本工資漲只有外籍勞工得利」,因為他們故意忽略這些數據 1年前
-
工商團體想調降雇主負擔的勞健保費,但從數據上看,台灣企業繳納的社會安全捐並不高 1年前
-
軍公教明年調薪4%算多還是少?不知道,因為政府一直不肯公開資料 2年前
-
數據可以證明,工商團體宣稱「調漲基本工資會增加失業率」根本就是謊言 2年前
-
基本工資提高到25250元是一大進步,但仍不足以維持台灣勞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2年前
-
明年基本工資調漲5.21%,商圈協會無奈:小店家都裁員歇業了,怎麼調也沒差 2年前
-
基本工資調漲出爐:月薪增至25250元、時薪168元,蔡政府上任來調幅最大一次 2年前
-
台灣工商團體又開始製造「混亂論述」阻擋基本工資調漲,別讓他們得逞 2年前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