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慣老闆賺錢不分利潤給員工」是真的嗎?用歐盟數據證明給你看有多誇張

「台灣慣老闆賺錢不分利潤給員工」是真的嗎?用歐盟數據證明給你看有多誇張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歐盟國家的勞工在企業獲得利潤時,得到了更公平的回饋,台灣企業則是為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利潤。如果台灣工資以歐盟國家的速度增長,台灣2019年工資總額會增加了1兆1731億新台幣將使最低工資達到新台幣31,081元;如果工資總額按照台灣企業的利潤率增長,基本工資則能達到新台幣49,739元。

台灣的基本工資(最低工資)長期停滯不前,以至於政府需要將其提高兩到三倍才能滿足生活成本,或趕上包括27個歐盟國家在內的其他發達經濟體。

台灣勞動部曾表示,將於2021年10月初召開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會提出比2021年0.84%更大的工資成長。新聞報導指出,基本工資至少可能增加5%,從2021年每月24,000元增加至25,200元。

但台灣工會呼籲將基本工資提高到至少新台幣26,000元,他們說這樣才能彌補2021年那次僅有新台幣200元的微不足道調漲。 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次集會上,他們也提醒蔡英文總統她曾作出的承諾——在她的任期內將基本工資提高到新台幣3萬元。

然而,工會的提議仍然達不到勞工的需要。即使政府同意,26,000新台幣也只能勉強滿足台灣的基本生活開支。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非常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實施逐步提高基本工資的計劃。

之前的文章,我將台灣與韓國進行了比較,以解釋台灣基本工資停滯如何導致經濟不平衡。在韓國,基本工資與出口並駕齊驅,甚至領先於企業利潤和房價飆升,但在台灣卻恰恰相反。基本工資落後於出口、利潤和房價,導致經濟不平衡——所有行業的工資都變得太低,無法趕上天價的房價。

在本文中,我將台灣與歐盟27個國家進行比較,說明台灣的工資如何落後於歐洲國家。

下圖顯示,自1995年(可獲取最早資料時)以來,這些國家的總工資(或勞動報酬)一直高於其總利潤(或總營業盈餘)。

a
作者製作提供

在台灣,工資總額曾經是超過利潤總額的,但這在2002年發生了變化,自此企業利潤成長到超過工資的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台灣的基本工資在1997年至2007年持平(主要是在陳水扁和馬英九任總統期間),導致工資落後於利潤,即使企業利潤仍繼續成長。

a
作者製作提供

同樣,歐盟27國的工資佔GDP的比重,也一直高於利潤比重。

a
作者製作提供

然而在台灣,情況並非如此。自2002年以來,利潤份額反而超過了工資份額。

a
作者製作提供

事實上,歐盟27國在2020年的工資份額為48.81%,甚至高於1995年的48.41%。因此,歐盟27國的經濟回報正在以更公平的方式回歸勞工的工資,但台灣的情況正好相反,企業讓利潤至上,而讓勞工的工資萎靡不振。

此外,在這些歐盟國家,工資通常與利潤同步成長。

a
作者製作提供

在台灣,自1995年以來,利潤成長反而超過工資成長。

a
作者製作提供

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不平衡。在1995年之前,台灣的工資成長實際上與利潤成長同步。

a
作者製作提供

當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並回顧到1981年的資料時,比較可獲得資料的歐盟國家包括(丹麥、法國、芬蘭和挪威),也可以再次看到,過去30年中,這些國家的工資份額徘徊在50%至55%左右。

a
作者製作提供

在台灣,工資份額曾一度高於利潤份額,但在過去20年裡,比例反而下降到只有45%左右。

a
作者製作提供

因此,當歐盟國家的勞工在企業獲得利潤時,得到了更公平的回饋,台灣企業則是為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利潤。

如果台灣工資以歐盟國家的速度成長或與利潤持平,會是什麼樣子?

如前面所示,歐盟27國今天的工資份額高於1995年的水平。如果台灣2019年的工資份額至少與1995年持平(50.15%),而不是更低,那麼台灣的工資總額會增加了1兆1731億新台幣(420億美元)。

a
作者製作提供

2019年,台灣私人企業從業人數為812.9萬人。如果將這1兆1,731億新台幣返還給這些勞工,平均每位勞工每月將額外獲得7,981新台幣(約289美元)。這將使2019年的最低工資由新台幣23,100元提高三分之一,達到新台幣31,081元。

如果工資總額按照台灣企業的利潤率成長,總工資將再增加新台幣1億3,891億元(500億美元)。這將使每個勞工每月額外賺取新台幣26,639元,並使基本工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新台幣49,739元。換句話說,在現今的制度,台灣勞工每個月少了應得工資的一半。

這樣做,其實如同「薪資遭竊」,勞工本應享有的工資,卻被企業剝奪。然而,多年來政府在提高基本工資方面無所作為,台灣的企業似乎獲得了豁免證,不斷的壓低該付給員工的工資。

a
作者製作提供

綜上所述,如果台灣的基本工資在過去20至30年間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或以利潤的速度成長,那麼基本工資可能是今天的兩倍,或與韓國2022年基本工資1,914,440韓元持平(新台幣49,406元)。

a
作者製作提供

台灣的各行各業,哪些利潤份額高於工資份額?

根據統計,台灣一半以上的勞工,皆受僱於利潤份額高於工資份額的行業。這表示他們的薪酬過低,並且有很大的加薪空間。

在金融及保險業和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行業中,工資份額往往高於利潤份額,這些部門的勞工也享有更高的工資——2020 年平均分別為63,726新台幣和53,359新台幣。在公共行政、醫療、教育業和藝術等在台灣一般不被視為盈利行業的勞工,工資份額也更高——但相較起來高報酬的產業,他們的工資卻較低,而且薪資漲幅與台灣工資的總體趨勢扣連。

在剩下佔了超過一半的利潤份額高於工資份額行業中,批發零售業與資通訊業行業的份額的差距正在縮小。雖然資通訊業的平均工資相對較高——2020年為60,807新台幣,但批發及零售業僅為41,678新台幣。目前,批發和零售業的工資份額僅為44.46%,而利潤份額為53.15%,能清楚看出相關從業者的工資仍有成長空間。

a
作者製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