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義工的東京奧運體驗:近距離見證選手的奮力一搏,徹底感覺到被鼓舞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京奧運的燦爛盛會,在短短17天落幕。在疫情肆虐的當下,能辦成奧運實屬不易,當中上從組織委員會,下至十萬多名義工,撐起了這項盛會。來自台灣的義工姚宣宏,也在田徑場上看到許多緊張瞬間外,更多的是一輩子難忘的美好回憶。
文:姚宣宏
籌備變數多,考驗心理準備
還記得第一天穿義工制服出發的時候,奧運尚未開幕。電視中,雜誌上,甚至空氣中,都充滿了些許對奧運抵制的氣味。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搭上電車,一時間果然吸引到不少乘客的目光,這當中雖有厭惡的目光,但也有許多羨慕的眼光反饋。
就在一路上邊思考擔心萬一碰上反奧運派人士,被丟石頭抗議的話,該怎麼對應的同時,列車已經緩緩駛進下一站。一轉頭,看到好幾位同樣義工制服的夥伴上車,自然地互相點頭問好,一瞬間心中不安的大石頭終於放下。
延宕一年的東京2020奧運,其實不只對主辦方與選手們是一場挑戰,對我們義工也是一個持久戰的心理試驗。疫情當道,反對辦奧運的聲音日漸升起,心中的奧運熱,也不免被許多人澆過許多冷水。
但很慶幸地,在跨出這天的第一步以後,那個熟悉的,熱血的,對奧運充滿熱愛的我,一剎那間就被召喚了回來。
在本次奧運期間,因為種種變化因素(各國與會人員數量最少化,禁止日本國內觀客觀賽等)導致我負責的義工項目一改再改,甚至擔心義工的願望是否會化作泡影。但在自己不放棄多次與義工負責單位努力爭取下,最後仍幸運地參與到多種工作內容,同時讓自己真的「眼界大開」。
在日本生活多年,雖然是外國人,但是支持日本,熱愛這片土地,才決定去當奧運的義工。應徵義工也並非透過特別的管道,而是查過資料後,透過東京奧運招募義工的官方網站去申請。
我參加義工參加的第一個任務是,在開幕式預演中,扮演選手的角色。配合開幕式的預演「循環」入場。甚至有時可以擔任各國旗手,在開幕式預演上,盡情揮舞各國國旗,享受類似選手們的體驗,這對我來說已經是無比榮幸的機會了!雖無法在正式的開幕式入場,但已經在我內心裡,開了好幾場屬於自己的開幕式了。
奇蹟總是在最不經一意時出現,開幕式當天,我竟然臨時被徵召去當緬甸隊的旗手,被賦予掌緬甸的國旗進場的機會。雖然並沒有緬甸選手一起共同進場,但能夠在正式開幕式上,與各國選手們同框,進入會場,眼眶真的已經泛淚,這是可以拿來說嘴一輩子的故事了。
田徑場上近距離感受選手們喜怒哀樂
我很幸運也參加到田徑場上的技術支援工作,主要負責架設每場田徑賽事選手的起跑架,並視情形需要在運動員開跑後,在20秒內移除起跑架,避免阻礙已完賽選手的跑線。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在訓練的時候吃了不少苦頭。
首先起跑架比想像中的重,上面還有精密的感應裝置,被交代必須要輕拿輕放。且不論是架設或移除,都需要20秒以內完成,扣除從後台移動到定點的腳程,所剩的時間寥寥無幾,不能忍受任何失敗動作。所以頭兩天的訓練真的壓力蠻大的。所幸一起努力的義工同志們,對於田徑有著極大的熱愛,即使天氣悶熱,起跑架也被陽光加溫,燙到跟鐵板燒一樣,義工的大家都也是甘之如飴。
正式比賽上,預想不到的狀況很多,選手跑完後相當不受控制,造成每一次架設跟移除都是一種挑戰。
但這項工作有一點最讓人覺得夢幻的是,有時為了應付頻繁的起跑架設置與移除,義工們需要端坐在跑道邊的長板凳上,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在此同時,意味的就是,我們能夠很幸運的在「頭等席」觀看賽事。例如接力賽時,因為超級近距離,可以親眼看到各國菁英選手們在我們面前,接棒,吶喊,奔馳。交棒時臉上的表情,額頭上的汗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礙於義工身分,我們必須要裝「撲克臉」,不允許跟選手一起吶喊,或為任何一位選手加油,但我們的內心是萬馬奔騰的。我永遠無法忘記,在每次起跑槍聲響起之際,選手們奮力向前衝的同時,義工們同時拔腿,奔向場上起跑架的那一個有趣的瞬間。

識別證管理,觀察選手情緒
本次的義工體驗中,還有一項較為靜態,但能夠更進一步感受到選手們情緒的工作項目。就是在暖身區與場館間的識別證管控工作。簡單來說,就是確保這條通道只讓選手進入,相關其他閒雜人等禁止走這條通道,以便於選手們能更順利的進行報到,檢錄,並順利上場比賽。
因為這項工作需要檢查每位選手的識別證,除了用英文,日文,偶爾用中文宣導請選手們拿出識別證以外,也很常跟大部分的選手有各種隔著口罩的眼神交流。看出一些選手是一個人赴戰場,不免有些孤單,此時就會忍不住眼睛掃描各國選手制服上的國名,給他來個溫暖的加油打氣。
除此之外,透過世界各國的選手通過這條走道,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選手們的情緒。
從賽前的緊張氣氛,與教練在通道入口分道揚鑣的賽前最後擁抱;抑或是賽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有興奮地拿著獎牌走回來的選手,也有失落無神,低頭啜泣走回來的選手。這些非常真真切切的情緒流動,都不時流竄在我們義工之中,義工們真的也都感同深受,時而感動,時而緊張,時而難過。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看到一位因競賽時受傷,無法完成比賽,被輪椅推回來的選手嗚著面哭泣,哭到無法自拔的時候;雖然整個會場是嘈雜,但選手的周圍好似時空靜止一般,寧靜的讓人發顫。
另外在男子一百公尺四人接力決賽,也發生了日本選手因交棒失誤而失去資格的插曲。當時我也在田徑場內親眼見證到這一刻。當場多數的日本義工或工作人員也都驚訝的嘴巴合不起來,在我身邊的義工甚至抱頭大叫,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2020東京奧運”的相關議題
- 2021-10-02 台灣義工的東京奧運體驗:近距離見證選手的奮力一搏,徹底感覺到被鼓舞了
- 2021-09-25 能以「都市志工」的身分參與東京奧運,我已經感到相當滿足
- 2021-09-01 性別戰爭:奧運競技場上有「男女對抗」的運動嗎?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