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的答案》:農曆新年的大紅燈籠、舞龍舞獅、珍珠奶茶、夜市,這些就是台灣特色嗎?

《台灣,世界的答案》:農曆新年的大紅燈籠、舞龍舞獅、珍珠奶茶、夜市,這些就是台灣特色嗎?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世界的答案》紀錄了吳權益與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團隊一路摸索奮鬥的心路歷程。他們一面不斷打破框架、尋找另一種台灣的可能,一面尋求加拿大藝文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並爭取主流品牌的贊助。作為台灣與世界的橋梁,他們相信,當每個人台灣人都能努力為自己找到答案,台灣就能成為世界的答案。

文:吳權益、黃楷君、張蘊之

文化行銷第一步:要彰顯自己的特色?先練習使用精準的詞彙

「行銷」要展現的就是特色。每個文化工作者、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跟別人不同,缺乏特色,就不可能受到重視。能夠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差異性」。也許對我們來說差異是存在的,但別人未必能辨識那個差異。重點是,如何具體說明差異是什麼?因此,探索差異、提出論述,是行銷的基本功。

要提出合理正確的論述,使用正確的詞彙是第一項功課。以「中國新年」和「農曆新年」這兩個詞彙為例,無論是在台灣過農曆年,還是在中國、香港、越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尼過農曆年,都會說「農曆新年」或「春節」,為什麼到了加拿大,就變成「中國新年」?這是西方語言脈絡下、以偏概全的統括。如果要用「中國新年」去介紹亞裔各社群的農曆新年文化,很容易會被詮釋成「中國文化的延伸」,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農曆新年與農業時代的歲時節俗息息相關,使用農曆(陰曆、月亮曆)的農業文化都有農曆新年,彼此之間具有共通性,也有互相影響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每個社群的主體性,不能倒果為因。加拿大一直有人持續提倡以「農曆新年」取代受限於華語社群的「中國新年」,藉由LunarFest,ACSEA讓「農曆新年」的倡議落實為溫哥華所有族裔共享的冬季節慶。

「除了CNY(Chinese New Year),ABC這個詞也是很不精準的用法。」吳權益說:「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叫做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加拿大出生的台灣人應該叫做CBT(Canadian Born Taiwanese),但無論在台灣還是加拿大,大家仍然繼續用『ABC』這個詞,這在提出文化論述時,會讓人不知道你到底在指誰。」

除了詞彙必須精準,另一個必要的工夫是「重組」。賈伯斯將電腦、電話、鬧鐘、相機、音樂播放器等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重組出了智慧型手機;文化上是不是也可以比照辦理,將多族裔的文化透過重新組合,回應當下、當地的需求,變出新的東西?

台灣一直在宣示自己是多元文化,但檢討這些年來的文化論述,往往都在追溯文化中各種元素的起源,將之貼上起源地的標籤,如客家、閩南、日本、原住民等等,是否意識到,這些事物在台灣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流變,要指出它們在現今社會的形貌與意義,就像賈伯斯重新組合既有事物那樣,必須重新組合這些文化中的各個板塊?

在這個重組的過程中,除了溯源,還要找到共通性,一定要放掉對原有事物的某些堅持,才能接納不同的東西。光是指出「它本來是什麼」是不夠的。

二○一九年LunarFest的四個原住民燈籠,正是其中一個案例。這些原住民藝術家必須回到自身的文化脈絡去爬梳素材,而這個故事必須能和當代的溫哥華對話,無論是和地景對話,還是和其他族裔的文化對話,以扎實的論述為基礎,透過創作去表達與天人物我的「關係」。

這是在溫哥華的實驗,那麼在台灣呢?是不是也可以找到某種方法,讓不同族裔的文化交融,變成因為台灣才會發生的多元樣貌?創造只在台灣看得到的農曆新年?

為了找出這些疑問的答案,ACSEA不斷在台灣尋找文化共融與對話的可能案例。如果沒有,就利用策展,讓這樣的對話發生。二○二○年二月,LunarFest因疫情轉為線上展覽,其中一個節目以「圍爐」為題拍攝影片,邀集了住在台灣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的新住民和移工,端出自己家的「圍爐」菜,發現彼此的飲食文化中都有類似火鍋的料理,也都隱含著團聚、過節的概念,但食材和烹調方式則大異其趣。當這些料理同時出現在農曆新年闔家團圓的餐桌上時,大家嘗試著交換食材和沾醬,立刻交迸出新的火花,出現了新吃法與新味道。

然而,在規劃這些主題時,必須四處訪查,尋找故事,也尋找參與者,願意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故事、並與其他不同文化的人交流。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堅持己見的人,只願意說自己的事、要別人看見他、認識他,卻不願意去認識別人。溝通的艱難讓吳權益體認到:「我們必須把自己放掉,去看看別人。如果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帶進自己的文化。像是沙茶,從南洋的『叻沙』流動到潮州,最後在台灣落地生根,成為人人都熟悉的沙茶火鍋。」(關於「文化圍爐」活動,更完整的討論詳見第九章〈用美食說台灣〉。)

台灣有原住民、移工、新住民,怎麼找到彼此間共同的文化?它可能需要一個媒介,把大家帶進來,幾年之後,它就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文化資產、新的傳統。這些元素一直都在,有沒有人願意花心力去爬梳、去重新組合,探索它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文化資產,然而,大部分的人對自身擁有的文化資產並不熟悉,對其他族裔的文化資產更是陌生。這種「空白」,在ACSEA招募人才時,感受特別明顯。吳權益說:「二十年來,我們常常要面試實習生和志工,從他們的回答可以看到,所謂的『文化資產』,在他們身上就是一片空白,他們沒有任何論述。他們承襲的知識就是刻板印象,爸媽怎麼講,他就接受什麼,沒有進一步去探索、去思辨。」

打破陳舊框架,台灣不應該有固定的樣板

這種對刻板印象不假思索的全盤接受,就是「跟祖宗借樣板」。這些樣板包括農曆新年的大紅燈籠、舞龍舞獅、珍珠奶茶、夜市。樣板的清單可以無限羅列,但,這些東西和別的族裔有什麼不同?越南也有舞龍舞獅和花燈,中國也有大紅燈籠和紅包,夜市更是亞洲大多數國家共有的經濟型態,而珍珠奶茶全世界都在喝。台灣的特殊性是什麼?不一樣在哪裡?必須深入、清楚地去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