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熊也想來參觀的北海道博物館,陳列了古生物、熊祭儀式,與阿伊努文化等發展變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分別成立於1971年與1994年的北海道開拓紀念館,與道立アイヌ民族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在2015年進行整併,更名為北海道博物館,迄今館齡也還未滿十年。館內的常設展,分為六個展區,陳列古生物、阿伊努文化、人群移動與文化交流、道內的發展變遷等相關展品,來介紹北海道及其周邊的自然、歷史與文化。
文:Cathy Tsai │ 蔡凱西
國境封鎖之前,造訪過不少北海道的博物館,也寫過幾個博物館遊記。因為北海道的博物館實在太多,當我在2019年9月秋旅之際,發現有個叫做「北海道博物館」的施設,其實一下子還反應不過來,估狗了一下官網,還真的有耶!
分別成立於1971年與1994年的北海道開拓紀念館,與道立アイヌ民族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在2015年進行整併,更名為北海道博物館,迄今館齡也還未滿十年。

搭著JR離開札幌市的心臟地帶,抵達「森林公園」站,在出口不遠處的巴士站候車,就可以感覺再往前邁進,是綿密的森林地帶。當天是個多雲、陰霾,且氣象預報接近中午會下雨的天氣。
班次有限的巴士,載著乘客駛入野幌森林公園的腹地,看見一棟被森林圍繞的建築,就是北海道博物館。降車後循著路標,想趁下雨之前,先去朝聖高聳於公園間的地標,也就是象徵開拓精神的百年紀念塔。只是,看見林間路中央豎立起「熊出沒注意」的警語,糾結了一分鐘之後決定折返。這時,開始下起大雨。

入館購票時,還被館員貼心提醒,最近熊熊出沒頻繁,還曾經在正門前的廣場閒晃過,請我出館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參觀這種熊也會想來的博物館,倒是頭一遭。或許,找個冬天再來一次,熊還在冬眠期間,就沒有這個問題。
雖說周邊有熊出沒,倒是不影響博物館的人氣,當天就有幾組中學生團體入館觀展,氣氛熱鬧,但音量談不上喧嘩。
館內的常設展,分為六個展區,陳列古生物、阿伊努文化、人群移動與文化交流、道內的發展變遷等相關展品,來介紹北海道及其周邊的自然、歷史與文化。

在「序章:北與南的相遇」(プロローグ 北と南の出会い)與「北海道120萬年的故事」(北海道120万年物語)兩個展廳裡,可以見到兩件在北海道出土,距今數十萬年至數萬年前的象骨化石。
骨骼與地板上顯示的日本列島、東亞大陸地圖,配合解說文字、動態銀幕,來呈現北海道自遠古時期,就是北東亞細亞周邊重要的交界角色。原居於西伯利亞與北美等地區的猛瑪象(俗稱長毛象),通過薩哈林島遷移至北海道;而另一頭諾氏古菱齒象,則是從本州北遷。

此外,原居地眾說紛紜的北海道先住民,也就是阿伊努人,在與北東亞各民族諸如薩哈林、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的通古斯語族,或是千島、堪察加、阿留申原住民,當然還有南方的大和民族,皆維持密切的交流。例如此地的續繩文文化與擦文文化,與本州有深厚的關聯;而鄂霍次克文化,則有來自阿穆爾流域與薩哈林的影響,並傳播至千島群島。
近代以降,北海道總是與間宮林藏等人的「北方探險」、維新之後的「帝國北門」,或是現代影視作品(例如吉永小百合主演的「北方三部曲」),被賦予遼遠、邊陲,有待文明開化的意象。不過,若從生物遷移與族群交流的多樣性來看,北海道實則曾經扮演著北東亞細亞地區十字路口的重要角色。
一如檢視南島語族遷移與定居的歷史,或是了解東亞海域貿易、利權競逐與交流的活動,就可以發現,台灣並非總是明清帝國的邊疆。
阿伊努人不只居住於北海道,像是薩哈林島南部與千島群島等地,也有所謂的「樺太阿伊努」與「千島阿伊努」,漁撈與狩獵的經濟生活雖有相似之處,不過地域與生活環境的差異,使各地的阿伊努族群,在語言、口傳文學與風俗習慣上,存在各自的特色。阿伊努文化從來不是單一,而是複數與多元,族群的認同亦然。

北海道、薩哈林與阿穆爾河下游的諸多少數民族,在信仰的文化中都有「熊祭」(熊祭り)的儀式與活動,但這種祭祀傳統,不盡然承繼於同一淵源。北海道阿伊努人的熊祭,一說可能與續繩文文化的「熊信仰」關係深厚,經過擦文文化的發展而走向定著。不過,也有學者的研究顯示,熊祭的起源、傳播確立,或許還有更多可能性。

把捕獲的熊寶寶豢養一至兩年,到了冬春之際舉行殺熊的儀式,或用弓矢射殺,或先射後絞殺,再進行支解。儀式的過程中,熊的頭骨作為祭祀之用,飲宴時的祭品,樂舞與祈禱,則是為感謝神(カムイ)化身為熊的形體,恩賜人類食物與毛皮。

江戶到明治時代,和人所書寫的蝦夷地探險文本,與琳瑯滿目的圖繪中,對阿伊努人的熊祭有著多樣的呈現,光是養小熊的木籠,製作的形制就不拘一格。而和人大量的文圖記錄中,對儀式、器物、舞踊的書寫、描繪,亦有不同的側重,探險與獵奇的觀看視線,固然反映和人對阿伊努風俗文化的想像紛呈,另一方面也記錄下了熊祭儀式的發展與變遷。

居住在本州的和人,將阿伊努人稱之為「蝦夷」,將現今的北海道稱之為「蝦夷地」,大約是在擦文文化結束之後才有的事。13至19世紀前半葉,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與來自本州的和人,以及樺太的阿伊努人,有更為頻繁的貿易活動。
阿伊努人以狩獵、漁撈,所採集到了熊皮、貂皮、海獅/海豹,和風乾的鮭魚、海參等收穫,與和人交易當地不產的稻米、酒類、菸草、漆器、鐵器、槍枝等物資,其生活方式,逐漸與擦文文化時期大異其趣,例如平地住居有別於過往的穴居、大量使用鐵器。

廳內陳列的縮小版模型,再現了當時雙方交易活動的實況;而阿伊努戰甲的展示,則訴說著他們曾經揭竿而起的抗爭史。
Tags: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沉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