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當前世界的武裝衝突,看儒道二家對「利」的批判與反省

由當前世界的武裝衝突,看儒道二家對「利」的批判與反省
Photo Credit: 國立故宮博物院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先哲的提點與當前的世界局勢,身處在相對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反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時刻提醒自我,勿「因私而害公」。

文:楊竣皓(中學教師、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研究生)

2020年初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至今,全球約有445萬人口受疫情影響而死亡。病毒的肆虐,不僅造成諸多確診與死亡案例外,也使許多人失去原有的工作與生活型態,由此可見,瘟疫的橫行對世人生命確實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從當前世界整體局勢來看,除了因病毒流竄而起的天災,令眾人陷入恐慌外;因戰爭紛擾而有的人禍,亦為生靈帶來壓迫。根據維基百科顯示,全世界範圍內,目前仍有許多地區處在戰爭的烽火之中,尚在進行的武裝衝突有:敘利亞內戰、阿富汗戰爭、緬甸內戰、中非共和國衝突等。

在上述地區中,因戰爭波及而受傷亡的群眾,估計約有逾250萬人,其中受戰爭影響的家庭更是不計其數。而當前各地區之所以有哀鴻遍野、生靈塗炭的戰爭場面,其原因多半出於利益的爭奪,因此引發當代反戰團體、學者的批判,而透過各地區不斷出現的反戰運動,也可見當代人民對戰爭的排斥與反感。

然而,人類對戰爭的反對與批判,絕非近幾年才有,遠在2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早已有人對戰火所衍伸的悲劇進行描述,如:《老子・第46章》即寫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意思是,天下太平時,馬匹被豢養於家中,故需在農田裡協助耕作;天下混亂時,馬匹被徵集成戰馬,故有了母馬在戰場中產子的慘烈景象。

另外,在本章中《老子》亦指出,天下之所以會陷於戰爭的火海,原因乃是人對利益的貪愛、欲求所致,其指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對此,當代學者王邦雄表示,在《老子》看來人世間的種種過錯,沒有比對外在利益的執著與期盼更為嚴重的了。

Zhang_Lu-Laozi_Riding_an_Ox
Photo Credit: Zhang Lu 張路@Wiki Public Domain
老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道家哲人對戰爭有所反省外,儒家哲人亦提出了反省與見解,關於這點,可通過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來知曉一二。《孟子》全書中的首篇曾提到,孟子不遠千里路途,風塵僕僕地拜訪梁惠王時,梁惠王卻問孟子,是否有任何對我的國家有利的看法。

面對梁惠王一開口便提「利」的舉止,孟子隨即提出了其對「利」的批判與反思,並表示何必要說「利」,只要談「仁義」便可讓國家更好。其向梁惠王提到,假使一個國家上自國君、下至百姓,舉國上下都在談怎樣對自己有利,大家將可能為了爭奪利益,進而互相算計、互相傷害,甚至是篡奪國君的地位。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見《孟子・梁惠王上》)

在這段對話中,孟子不僅對「利」的壞處進行了論述,同時也提出了「仁義」的概念,並試圖為梁惠王稍作提點。他表示:「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意思是,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拋棄父母而不關愛他們;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顧君王而篡權奪位。

由此可見,倘若世間群眾熱衷於名利,在慾望無法滿足的競逐之下,社會將可能淪於紛亂之境。而在孟子看來,世人心中若皆能「輕私利,重公義」,整體社會在和諧相處之下,百姓自然可免於戰火的侵擾。

綜上所述之當代現況及儒道二家哲理可見,世人之所以爭名逐利,其緣由多半出於內心慾望與企求的無限膨脹。無論是由哲人的描述或當代案例來看,個人對私利的競逐,在不斷地演變下,往往會發展成令人恐懼的戰爭,如此一來,社會將籠罩在無情的戰火之中。當前世界各地區正在進行的大小戰爭,無論是國內不同政權的相互對抗,或是地區間不同國家的矛盾衝突,實際上多含有個人或少數群體對私利的追逐。

透過先哲的提點與當前的世界局勢,身處在相對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反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時刻提醒自我,勿「因私而害公」。此外,當內心慾望的不斷增長時,又是否能與自我對話、和解,以解消對利益的執著與貪愛。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