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年三次民調的變化來看,「徵兵制」還是選票毒藥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上述這些問卷與研究結果之下,在改善軍隊訓練內容的前提下,維持或回復徵兵制或許不會真的成為選票毒藥,而是維持現狀台海和平的必需之策。
文:王宏恩(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自從台灣募兵制實施以來,一直有招不滿的問題。最近,蔡政府宣布原本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可能回復下部隊、金馬獎等訓練,更有開始討論回復兵役成徵兵制、回復一年或兩年役期的呼聲。
但假如是比較年長的台灣人,一定會記得所謂的募兵制,過去是兩大黨選總統時爭相喊出的口號,陳水扁競選時就大喊募兵制、而馬英九、連戰選舉時也大喊要全面募兵制。甚至蔡英文2015年在思考是否要檢討回到徵兵制時,還被砲轟這議題是票房毒藥,最後也不了了之。
過去30年的政治發展,從軍隊被高層把持、多數役男對當兵的不良印象,加上服役勢必出現的人員耗損、以及洪仲丘事件,許多政治人物都相信徵兵制是選票毒藥。最好自己的小孩不要去當兵、才不會有莫名其妙就被長官虐死、自殺而死等事件,準備出社會大展身手的希望就這樣殞沒了。
然而,這幾年台灣民意對於徵兵制的態度似乎有所改變。
如同我之前所提到,蔡英文總統非常主動的關心軍隊問題,除了潛艦國造、主動更新軍營等政策,臉書更是每週平均至少一篇跟軍隊、軍事有關的文章,而軍事相關的文章平均而言收到的讚數也比其他議題更多。
另一方面,這幾年美台軍事合作也越來越浮上檯面,除了之前外送疫苗時美軍軍用運輸機直接開到松山機場,美國議會通過邀請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更有蔡英文視察雷達站時美軍碰巧出現在合照中等畫面。
而在民意調查上,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委託政大選研中心執行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電話訪問全台具代表性的1000位選民,在2020年底時詢問台灣民眾是否覺得4個月的軍事訓練太短或太長,有高達75%的選民覺得太短,僅有16%與2%覺得剛好與太長。
既然民眾覺得四個月軍事訓練太短,那民眾是否支持回到徵兵制呢?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中國效應主題研究計畫,分別在2015年至2017年分別詢問1300位台灣選民三次對於徵兵制的看法。
在2015年,當被問到「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恢復徵兵制度?」有60%贊成,僅有35%反對。
在2016年,當被問到「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保留義務役的徵兵制度?」有81%贊成,僅有15%反對。
在2017年,當被問到「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保留義務役的徵兵制度?」有86%贊成,僅有12%反對。
3年問卷的問法都不相同,但是在2017年,當題目省去「增加軍事力量」這個framing之後,反而支持的民眾比例更高。另外,因為年輕人比較難在問卷接觸到,所以無論哪種民調方式,都可能比較低估年輕人的比例。但無論如何,光從上面3年的數據來看,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是支持義務役的。這種比例的民調差距之下,義務役絕對不可能是選票毒藥,而是絕大多數選民支持的。
當然,民眾雖然支持義務役,但顯然民眾對於當兵的細節不一定買單,畢竟洪仲丘事件後的白衫軍十字架還歷歷在目。在同一份中研院社會所的問卷中,當台灣選民在2015年被問到「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增加稅金?」有66%反對,僅有32%贊成。跟60%贊成徵兵比起來,有至少3成的選民是支持徵兵但反對因加稅增加軍費的。
要怎麼解釋這個差距?比較自私的解釋大概是因為很多受訪者不用再當兵,但是還需要再繳稅。但另一個解釋,也是目前我們團隊正在研究的主題,是當兵訓練的品質問題。
我們透過問卷研究指出,台灣選民願意在中國入侵台灣時抵抗的意願,跟當兵受訓時的受訓品質高度相關。當選民越覺得當兵時受到的軍事訓練對實際上戰場有用時,願意抵抗中國入侵的意願就越高,反之亦然。
假如當兵受訓的內容是拔草跟作假帳,年輕人當然很懷疑要如何用這些技能阻止共軍搶灘。但假如學到的是實際在戰爭中可以保命、保護家人、打有意義的仗的技能,也具有強身與社會交流的效果,民眾自然會更願意當兵訓練,做為人生與國民義務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政治學最新的研究也指出,國家軍隊打勝仗的機率,與軍隊的組成高度相關。根據Dartmouth College政府系副教授Jason Lyall的2020年最新大作《Divided Armies: Inequality and Battlefield Performance in Modern War》中,他追蹤了過去世界兩百多場戰役,並且測量每一場戰役中種族組成的不平等程度。
發現軍隊中假如社會上的弱勢族群組成越失衡(亦即假如軍隊裡的社會弱勢族群遠高於弱勢族群實際的人口比例、而軍隊裡弱勢族群地位卻仍低)的話,該國與其他國開戰時,就越容易戰敗或大規模叛變。
假如根據Jason Lyall的研究結果,那台灣徵兵制雖然全民皆兵,但軍隊組成就越可能跟社會上各族群的組成比例接近,平均而言這樣大家都會比較認命的拼命,最後導致的就是士氣跟勝率都較高,而使得真正打仗的機率降低。
在上述這些問卷與研究結果之下,在改善軍隊訓練內容的前提下,維持或回復徵兵制或許不會真的成為選票毒藥,而是維持現狀台海和平的必需之策。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