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能耗雙控」限電論述,實則為習近平延續政權預做演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年就將要進入二十大,習近平要延任當然也不能只靠「數字造假」來自欺欺人,而是要懂得運用矛盾與階級的政治運作。如果這次限電危機不是「煤改電政策」或「電網政策」的失敗,恐怕就是會是為了明年大政局的劇本排演。
近期中國「限電」問題受到矚目,當然理應中共建黨百年後的「十一國慶」要氣勢磅礡登場,但全國上下把「管制用電」炒作的太強大一發不可收拾,讓原本要賣力演出強人氣魄的習近平冷汗直流,缺電下的國慶黯淡無光,而他在「930烈士紀念日」率領政治局常委獻花場面,更顯得肅穆哀戚。
無獨有偶,國台辦也趁勢大獻殷情,一手辱罵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另一手再來溫情相送國民黨新當主席朱立倫,此外,解放軍也不遑多讓,背後跟美國召開國防政策對話會議,卻放出空軍向美嗆聲「不怕雲端見」,這些動作看似獨立個案,但卻有著深層的政治考量,除了有意轉移內部壓力,還不如說是習近平正在為自己的政權進行演練。
習近平真心要「能耗雙控」嗎?
從「能耗雙控」政策來看,當然是可以連結到習近平「碳中和」的使命,但總不是如此粗暴決策後就能順利達標,更不用說「氣候變遷」議題並不是「全面小康」、「全面脫貧」甚至是「共同富裕」那樣自己講講就可以算了,一方面有國際社會認同的標準,也不能搞得「限電停產」到經濟停滯,一來沒人同情,二更讓「數字政績」的真實性備受質疑。
問題是,為何選在此時此刻「電力管制」?
從歷史經驗來看,冬季民生用電還沒開始,比去年提早兩個多月進行「拉閘關電」也會引起民怨,這一切如果不是操之過急,凸顯習近平「煤改電政策」或中國「電網政策」的失敗與矛盾之外,恐怕會是為了明年政局的劇本排演。
習近平在十九大之後,解除制度上「延任」的限制後,那麼政治上的「祖訓」就必須給個說法,「貪贓枉法」、「違法亂紀」是慣用的扣帽子說詞,雖然不能明白「否定過去」,但卻必須建構「肯定今上」的權力系統,「習近平思想」既然都白紙黑字寫上,那就不能讓任何反對聲音有喘息的機會。
只是,權力愈是集中,往往對權力更會感到不安,黨政軍權力一把抓還不夠,習近平深知中共「條條塊塊」的複雜與綿密,看似黨國一家親,實際上卻可能窩藏敵對勢力,一步步監管對習近平來說十分必要。
先拔掉「銀根」,再派人進駐「跟著黨走」,正一一在各行各業、各個角落延燒當中,就連仰賴博彩業的澳門也都不放過,習想要「引蛇出洞」,讓「吃習飯,砸習鍋」的勢力現出原形!
現在發生的一切,可能都是習派延續政權的準備
習近平應該也是「數字政績」的專家,不然怎能從地方幹練到中央還順利接班,所以才會說「能耗雙控」是為了「環境保護」,「限電」是為了明年二月北京冬奧的「碳中和」而準備,這恐怕是太小看中共在統計數據上「自圓其說」的能耐。
明年就將要進入二十大,習近平要延任當然也不能只靠「數字造假」來自欺欺人,而是要懂得運用矛盾與階級的政治運作。他自然不會重蹈過去毛澤東操弄「民粹」的失敗經驗,但也不避諱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搬出檯面,讓那「中國夢」的催命符施展得游刃有餘。
別忘了當前的中共可是「數位威權」的代言人,運用政經槓桿的能力也比當年的創國元老來得精進許多,畢竟,習近平當時不就是利用「現代國家工具」,來讓「封建帝制復辟」的嗎?
所以,跟習近平談「民主」完全沒用,因為他始終認為「專制比較有競爭力」,而且中共上下都是既得利益的集體,愈批評中國民主、人權問題,愈是讓習近平的權力更鞏固,大多數人沒有反對意見,有的,都會被打入「勾結境外勢力」的監牢,香港目前正在上演如此橋段。
習近平擔心什麼?擔心國內反習勢力勾起「社會的反思力量」,雖然不容易,但如果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能量是有可能讓中共政權一命嗚呼,讓中國政治出現劇變。正因為如此,習近平需要演練一番,就像地震演習一樣,以防任何意料之外,也趁機對內進行政治肅清。
不過這種演習不像防天災,擋不住人禍,可悲的是,這些勞師動眾,都只為了滿足一個人及其隨眾的權力慾望罷了。
對台灣來說,「對台政策」固然也是習近平延續政權的戲碼之一,只是這比內部政治鬥爭來得複雜難控,原因無他,因為就算習近平為了轉移內部壓力而對台動武,必然招來歐美國家、周邊國家的反制,甚至讓自己捲入世界級大戰之中。對他來說,這或許可以鎮住內部政敵,但卻可能步入大戰後「威權垮台」的終局。
軍事實力不是誰喊大聲就誰贏,更別說中國在質與量上和美國還有一段不小差距,如果不選擇台海議題,轉入邊境矛盾下的對內壓制是最有可能的選項之一,也解釋為何近期習近平在西部的軍事調動。
日子越近,動作頻繁將製造更多緊張,不管合不合理,對政治野心家來說鞏固權力最重要。
延伸閱讀
- 中國「能耗雙控」力拚2060碳中和:多省突襲限電勒令停工,台商、外資企業受創
- 「中國限電令」骨牌效應:原物料齊漲、全球通膨再起,外資企業醞釀撤離潮
- 想靠人口紅利支撐「雙循環經濟」,習近平的市場自由化承諾口惠而實不至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