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科普推手黃俊儒:怎樣才算是好的「科學知識民主化」音樂?

【專訪】科普推手黃俊儒:怎樣才算是好的「科學知識民主化」音樂?
Photo Credit: 不核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們鮮少走進教室,而是透過小說、影集、音樂,這些流行文化的載體,來接觸專業知識。但這畢竟不是最正規的知識獲取方式,如何兼顧客觀、真實,避免掉入「偽科學」的陷阱,黃俊儒親身來到社運現場,剖析音樂參與的五大類型。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陳康寧|編輯:林俊孝|攝影:黃國彰)

在五月天演唱會裡,站在舞台上拿著吉他的阿信魅力四射,激昂的歌聲牽動了台下無數聽眾的情感,不少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樣的經驗我們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嗎?這景象也發生在社會運動場域裡,許多牽涉科技議題的社會運動裡,不少獨立樂團都參與其中,音樂成為了科學傳播、社會運動中的重要文化媒介。

是否具有科學知識,跟我生活有甚麼關係?

在過去傳播科學的途徑,大部分都是由專家或科學家直接進行論述,就像老師在課堂上口沫橫飛講授知識,台下學生則認真吸收,但效果不大,因為這樣的傳播與人們生活經驗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是種脫離生活脈絡下的知識建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長期推動科學的普及化,為此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

我曾在某間科技大學的護理系開一門「自然科學概論」課,有次在課堂上講解微波爐的加熱原理,其實是透過控制微波的電場震盪來震動食物裡的水分子,然後透過水分子摩擦所產生的熱能來讓食物變熟。

正當講得興致全來,突然學生問說:「老師,你家的微波爐壞了,還不是跟我一樣送原廠維修?」學生的提問,體現出懂不懂科學知識,彷彿跟生活沒有直接相關。

這經驗讓黃俊儒感受到,想讓科學真正普及化,不是舉出生活周遭的例子就好,更重要的是要讓科學知識賦予生活意義,才能融入在常民文化裡。而流行文化作為一般人生活不可缺的必需品,便是項重要的傳播媒介。

Photo Credit: 黃國彰
想讓科學普及化,不單只是舉出生活周遭的例子,還得讓科學知識賦予生活意義,才能融入人們日常。

流行文化是科學傳播的「邊界物」

流行文化種類相當多,舉凡電影、小說、電玩、動畫、流行音樂與藝文活動等,它們能成為科學傳播的媒介,用比較專門的術語來說,就是「連結」科學知識和常民生活的「邊界物」(boundary object)。

甚麼是「邊界物」呢?

我們可以想像,假設科學知識距離我很遙遠,那就表示科學世界跟我的生活世界是兩個平行的世界,若要讓我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又或者要讓科學知識進入到我的生活世界,需要有一個東西作為溝通橋樑,這個橋梁就稱為「邊界物」。

企劃腳本/陳康寧、林俊孝 美術設計/黃嬿羽

「邊界物」橫跨兩個不同文化世界,使得兩個世界產生了有意義的關聯。如果說,從專業的科學知識普及化到一般人可以理解、接受的程度,需要有一個轉換的過程,那麼「邊界物」就是關鍵「轉換工具」了!

過去很紅的公共電視電視劇《麻醉風暴》,緊湊劇情中融入了不少醫療科技,拍攝畫面儀器設備齊全外,還有擬真動刀過程,使得一般人對劇中呈現的醫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觀眾也瞭解到,手術現場除了有負責動刀的外科醫師外,還有位關鍵角色—麻醉醫師,全程把關病患健康狀況。

由於這些醫學知識是在故事脈絡中呈現,比起一般專業講授,更能引發觀眾共鳴。在這例子裏,《麻醉風暴》的故事內容便扮演了「邊界物」的角色。

但科技透過戲劇、媒體來傳播,仍必須注意到科學知識的客觀性、真實性,才能避免掉入「偽科學」的陷阱。為此黃俊儒特別關注科學新聞,他發現台灣很多科學新聞,不是對科學知識過於扭曲,就是太過片面,經常誤導群眾,因此,成立「科學新聞解剖室」對許多偽科學新聞做出深刻的剖析,並出版了三本一系列的科普書。

「剖析偽科學的手術刀有兩把,一把是『科學素養』,另一把是『媒體素養』。」黃俊儒微笑說。由於許多偽科學新聞都相當吸引人,在剖析這些新聞的過程,也可以把正確的科學觀念帶給讀者,並且培養讀者辨識偽科學的媒體素養。因此,當我們在看到標題、圖像吸引人的科學新聞時,必須採用懷疑的態度來消化這些報導,才不至於被假訊息牽著鼻子走,逐步建立起「媒體素養」。

Photo Credit: 黃國彰
黃俊儒發現台灣很多科學新聞,不是對科學知識過於扭曲,就是太過片面,經常誤導群眾。除了平日閱讀手機、書籍與平板來建立「科學素養」外,瞭解媒體背後運作,不要盡信媒體所餵養的資訊,而是抱持懷疑態度來吸收,如此,建立「媒體素養」亦同等重要。

科學傳播的重要,不僅讓我們的個人生活變得更好,也能幫助我們去參與科技的公共議題。「瞭解科學知識,然後去關心科技的公共議題,才能讓決策方做出比較全面的考量,假如一般民眾不願意參與,就只能任憑決策者左右。」黃俊儒語重心長地說。

音樂作為科學知識的傳播媒介,助於民眾瞭解科技議題

公民運動是推動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歷程,隨著科技發展,科技爭議成為了公民運動中常見的議題,如電磁波、焚化爐、工業廢水汙染、山坡地開墾等,其中又以「核能科技」涉及最為複雜。而這些爭議,都牽涉到人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換言之,人們沒有相關科學知識,很難進入科技議題的實質公共討論,若能在科技議題上融入更多科學知識,深化討論、促進反省,這個過程便可稱為「科學知識民主化」。

有趣的是,台灣近年來對核能的反省運動,音樂開始扮演起相當重要的角色,如2012年的「核電歸零」演唱會、2013年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反核音樂會,以及2014年的「不核作」演唱會等。

不管是國內外,音樂介入社會運動都不是件罕見的事,但參與反思核能相關運動卻攸關科學知識,這些歌手不只是帶動氣氛、凝聚成員向心力而已,他們的音樂創作還展現了科學知識民主化的意涵:

反核運動裡他們去唱歌、對民眾講話,把某些意義寫在歌詞裡,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不只是為藝術服務而已,他們還對某個科技議題做闡釋。

流行音樂作為日常生活的文化,自然是傳播科學知識的「邊界物」,而且影響範圍相當大。引起黃俊儒好奇的是,反核音樂到底展現了甚麼樣的科學知識民主化?

核能反思音樂的參與類型

黃俊儒親身到社會運動現場,採訪了十多位參與的獨立樂團、歌手,把反核音樂的參與形式歸為五大類型:

企劃腳本/陳康寧、林俊孝 美術設計/黃嬿羽

第一種「政治懷疑論」:歌手以音樂表達出對政府的不信任,不僅質疑政府別有居心,甚至覺得政府、企業間存在「暗盤」,為了利益而出賣人民。同時這種不信任,也擴大到對其他議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