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科普推手黃俊儒:怎樣才算是好的「科學知識民主化」音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們鮮少走進教室,而是透過小說、影集、音樂,這些流行文化的載體,來接觸專業知識。但這畢竟不是最正規的知識獲取方式,如何兼顧客觀、真實,避免掉入「偽科學」的陷阱,黃俊儒親身來到社運現場,剖析音樂參與的五大類型。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陳康寧|編輯:林俊孝|攝影:黃國彰)
在五月天演唱會裡,站在舞台上拿著吉他的阿信魅力四射,激昂的歌聲牽動了台下無數聽眾的情感,不少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樣的經驗我們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嗎?這景象也發生在社會運動場域裡,許多牽涉科技議題的社會運動裡,不少獨立樂團都參與其中,音樂成為了科學傳播、社會運動中的重要文化媒介。
是否具有科學知識,跟我生活有甚麼關係?
在過去傳播科學的途徑,大部分都是由專家或科學家直接進行論述,就像老師在課堂上口沫橫飛講授知識,台下學生則認真吸收,但效果不大,因為這樣的傳播與人們生活經驗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是種脫離生活脈絡下的知識建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長期推動科學的普及化,為此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
我曾在某間科技大學的護理系開一門「自然科學概論」課,有次在課堂上講解微波爐的加熱原理,其實是透過控制微波的電場震盪來震動食物裡的水分子,然後透過水分子摩擦所產生的熱能來讓食物變熟。
正當講得興致全來,突然學生問說:「老師,你家的微波爐壞了,還不是跟我一樣送原廠維修?」學生的提問,體現出懂不懂科學知識,彷彿跟生活沒有直接相關。
這經驗讓黃俊儒感受到,想讓科學真正普及化,不是舉出生活周遭的例子就好,更重要的是要讓科學知識賦予生活意義,才能融入在常民文化裡。而流行文化作為一般人生活不可缺的必需品,便是項重要的傳播媒介。

流行文化是科學傳播的「邊界物」
流行文化種類相當多,舉凡電影、小說、電玩、動畫、流行音樂與藝文活動等,它們能成為科學傳播的媒介,用比較專門的術語來說,就是「連結」科學知識和常民生活的「邊界物」(boundary object)。
甚麼是「邊界物」呢?
我們可以想像,假設科學知識距離我很遙遠,那就表示科學世界跟我的生活世界是兩個平行的世界,若要讓我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又或者要讓科學知識進入到我的生活世界,需要有一個東西作為溝通橋樑,這個橋梁就稱為「邊界物」。

「邊界物」橫跨兩個不同文化世界,使得兩個世界產生了有意義的關聯。如果說,從專業的科學知識普及化到一般人可以理解、接受的程度,需要有一個轉換的過程,那麼「邊界物」就是關鍵「轉換工具」了!
過去很紅的公共電視電視劇《麻醉風暴》,緊湊劇情中融入了不少醫療科技,拍攝畫面儀器設備齊全外,還有擬真動刀過程,使得一般人對劇中呈現的醫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觀眾也瞭解到,手術現場除了有負責動刀的外科醫師外,還有位關鍵角色—麻醉醫師,全程把關病患健康狀況。
由於這些醫學知識是在故事脈絡中呈現,比起一般專業講授,更能引發觀眾共鳴。在這例子裏,《麻醉風暴》的故事內容便扮演了「邊界物」的角色。
但科技透過戲劇、媒體來傳播,仍必須注意到科學知識的客觀性、真實性,才能避免掉入「偽科學」的陷阱。為此黃俊儒特別關注科學新聞,他發現台灣很多科學新聞,不是對科學知識過於扭曲,就是太過片面,經常誤導群眾,因此,成立「科學新聞解剖室」對許多偽科學新聞做出深刻的剖析,並出版了三本一系列的科普書。
「剖析偽科學的手術刀有兩把,一把是『科學素養』,另一把是『媒體素養』。」黃俊儒微笑說。由於許多偽科學新聞都相當吸引人,在剖析這些新聞的過程,也可以把正確的科學觀念帶給讀者,並且培養讀者辨識偽科學的媒體素養。因此,當我們在看到標題、圖像吸引人的科學新聞時,必須採用懷疑的態度來消化這些報導,才不至於被假訊息牽著鼻子走,逐步建立起「媒體素養」。

科學傳播的重要,不僅讓我們的個人生活變得更好,也能幫助我們去參與科技的公共議題。「瞭解科學知識,然後去關心科技的公共議題,才能讓決策方做出比較全面的考量,假如一般民眾不願意參與,就只能任憑決策者左右。」黃俊儒語重心長地說。
音樂作為科學知識的傳播媒介,助於民眾瞭解科技議題
公民運動是推動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歷程,隨著科技發展,科技爭議成為了公民運動中常見的議題,如電磁波、焚化爐、工業廢水汙染、山坡地開墾等,其中又以「核能科技」涉及最為複雜。而這些爭議,都牽涉到人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換言之,人們沒有相關科學知識,很難進入科技議題的實質公共討論,若能在科技議題上融入更多科學知識,深化討論、促進反省,這個過程便可稱為「科學知識民主化」。
有趣的是,台灣近年來對核能的反省運動,音樂開始扮演起相當重要的角色,如2012年的「核電歸零」演唱會、2013年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反核音樂會,以及2014年的「不核作」演唱會等。
不管是國內外,音樂介入社會運動都不是件罕見的事,但參與反思核能相關運動卻攸關科學知識,這些歌手不只是帶動氣氛、凝聚成員向心力而已,他們的音樂創作還展現了科學知識民主化的意涵:
反核運動裡他們去唱歌、對民眾講話,把某些意義寫在歌詞裡,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不只是為藝術服務而已,他們還對某個科技議題做闡釋。
流行音樂作為日常生活的文化,自然是傳播科學知識的「邊界物」,而且影響範圍相當大。引起黃俊儒好奇的是,反核音樂到底展現了甚麼樣的科學知識民主化?
核能反思音樂的參與類型
黃俊儒親身到社會運動現場,採訪了十多位參與的獨立樂團、歌手,把反核音樂的參與形式歸為五大類型:

第一種「政治懷疑論」:歌手以音樂表達出對政府的不信任,不僅質疑政府別有居心,甚至覺得政府、企業間存在「暗盤」,為了利益而出賣人民。同時這種不信任,也擴大到對其他議題上。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