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棄的海倫凱勒》:雖然我沒有澈底征服無聲的世界,終究還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聲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在海倫・凱勒步入中年之時開始創作,終於在一九二九年出版。她以誠實坦率的筆調描述她面對日常生活的困境、她的好朋友馬克・吐溫及貝爾博士帶給她的影響、到世界各國巡迴演講、為了拍電影到好萊塢的生活、她的愛情、她的母親等等。
文:海倫.凱勒(Helen Adams Keller)
6 征服無聲的世界
對失去聽力的人來說,開口講話不是件簡單的事,若又失去視力,更是難上加難。
然而,教聽障人士說話至關重要。如果不會使用語言,就稱不上萬物之靈;如果不會說話,就不算完整的人類。即便發音不優美,從脣齒間吐出的言語依舊蘊藏著快樂的泉源。這是一種與拼寫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
我快十歲的時候,蘇利文老師帶我去找莎拉.福勒小姐學發音。這是我這輩子第一堂發音課。福勒小姐是赫拉斯曼恩聾啞學校校長,也是美國口語教學領域的先驅。一開始,我只能發出一些毫無意義的噪音,甚至因為太過用力而變成刺耳的尖叫。福勒小姐把我的手放在她臉上,讓我感受她發音時的振動,然後清晰、緩慢地說「手臂」;與此同時,蘇利文老師則在我掌中拼寫「手臂」一詞。我努力模仿她的發音,反覆練習,終於成功發出讓福勒小姐滿意的聲音。
那天我學會好幾個單字,只是語調低沉空洞,還挾著喘息的雜音。上了十一堂課後,我已經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我——不——是——啞——巴——了。」福勒小姐試著教我輕柔說話,不要扯開喉嚨或是猛拉舌頭,但我還是忍不住使勁,用誇張的嘴型唸每一個字。現在我知道,當時上課應該要先從鍛鍊發聲器官開始,然後再學發音。
這種學習方法很接近一般的語言習得過程。健全的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或多或少被動接受、聽見各式各樣的聲音。過沒多久,他們開始尖叫哭喊、咿咿呀呀,用無數種方式鍛鍊嬌弱的構音器官,然後試著說出一個個字詞;最後,語言就像滴在花瓣上的露珠,落於脣齒之間,甚至無須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就能自然而然、輕鬆發出悅耳的聲音。
失聰兒童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們什麼都聽不見,任何聲響都無法竄進寂靜的耳道。就算曾擁有短暫的聽力(像我十九個月大前都聽得見),也會很快就忘卻自己聽過的一切。在那個靜謐的世界裡,聽過的聲音如秋天的飛燕一閃即逝,不曾在記憶中留下任何印跡。這些孩子沒有說話的欲望,因此不會使用發聲器官。開始上學後,他們帶著痛苦、慢慢學習用眼睛代耳朵。老師每發一個音,他們都得全神貫注觀察老師的嘴型,努力用自己的嘴脣和舌頭模仿。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心力。
接受福勒小姐訓練四年後,我進入紐約的萊特.賀默森聾啞學校,在那裡上了兩年的口說與讀脣課程。直到我開始上懷特先生的課之前,蘇利文老師一直竭盡所能地幫助我,改善我的發音。不僅家人聽得懂我說的話,常見面的朋友在習慣後也能了解我的所言所語,讓我非常開心。但我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克服許多困難、反覆練習千百遍才能說得清晰易懂。
我把手放在蘇利文老師臉上,感受她雙脣的顫動;把手指伸入她口中,感受她舌頭的位置,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她的發音。有時學得很完美,但那些成果很快就消逝無蹤。即便如此,我想學會說話的決心從未動搖,蘇利文老師想幫我的意念也未曾退卻。我們就這樣練習了好多年。
如同其他事一樣,我在發音上的進步大多要歸功於蘇利文老師。她用敏銳的直覺面對問題,而非仰賴發音的技巧和知識。她盡心盡力、堅持不懈,努力改善我的說話方式,讓我盡可能保持動聽的音色,也一直想教我輕柔發音,只是我很難讓發聲器官產生足夠的共鳴,而繁重的課業也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壓縮練習說話的時間,真的很可惜。
因為那時我的發音器官尚未發展定型,我們可以做更多努力來提升我的言語技能,會比現在簡單得多。我要強調的是,失聰兒童應及早學習說話,成長過程中也要持續接受相關訓練、不斷練習發音。
剛開始上課時,我和懷特先生都抱著實驗的心態,想說來「試試看」。然而隨著課程一節節過去,他對我的言語問題也愈來愈感興趣,就這樣教了我三年。其中兩個夏天他幾乎都在倫瑟姆度過。懷特先生不肯收學費,只說若能成功幫助我,對他而言就是最豐厚的回報。他個性開朗,不僅充滿耐心和毅力,也很有同情心,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他。他那張慈愛洋溢、表情豐富的面容,還有那雙親切暖和、拼寫過無數說明的手,都珍藏在我的腦海裡。每當想起他在我屢戰屢敗時所給予的鼓勵,我的心就湧起一股暖流。
礙於篇幅,我只能簡單介紹一下懷特先生的教學方法。為了能像教其他學生那樣教我,他學會了手語字母。首先,他引導我注意身體的姿勢和呼吸,要我收緊下肋骨和橫膈膜,讓吐納更順暢。接著,他要我練習透過吸氣來打開共鳴腔,並控制呼吸以保持這個姿勢。他的概念是先讓我學會有意識地控制共鳴腔,再用喉嚨發音。於是我開始練習無音調發音。我主要問題在於聲帶收不緊,且聲門閉合不全。找到癥結後,我試著用不同的阻力發聲,以調整聲帶的張力。
掌控動力、振動與共鳴三大發聲要素後,我開始研究元音和輔音。懷特先生之前設計了一張練習表用於音樂學院教學。他根據這張表將元音和輔音以個別與組合的方式分類,要我照著練。
訓練一段時間後,我總算能正式練習說話了。懷特先生試著教我辨別重音和節奏,可是他發現,雖然我能辨識兩者變化,卻無法自己控制節奏。因此他必須培養我的節奏感。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練習,我終於懂得運用兩個時長相等的音節,為我將來的進步扎下根基。懷特先生培養節奏感的方法是在我手上打拍子。先打兩拍、三拍,然後四拍,有時還用切分音,或快或慢,時簡時繁。做完這些準備練習,懷特先生又發現我手打的節奏與口中的詞語不協調,讓他大感意外。幸好,這個問題很快就解決,我也學會運用節奏和重音了。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