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澳AUKUS同盟與印太戰略新局:中國是最大輸家,印度成為最大贏家

美英澳AUKUS同盟與印太戰略新局:中國是最大輸家,印度成為最大贏家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相信未來歷史會把2021年的9月15日(AUKUS出場,歐盟發表印太戰略),到9月24日(QUAD在疫情中召開實體會議)這10天,賦予更高的戰略意義。

文:賴怡忠

美英澳同盟(AUKUS)成立日,歐盟發表印太戰略時

今年9月15日是印太區域很重要的日子。首先是美英澳同盟(AUKUS)成立,其次是在同一天,歐盟也發表了其印太戰略:EU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當然還有歐盟理事會新任主席,斯洛文尼亞總統,也在當天寫信給歐盟會員國,呼籲要集體幫助立陶宛以面對中國的壓迫)。

只是因為「美英澳同盟」(AUKUS)成立時,因為某個軍購協定出現變化,導致大家多將關注點放在美英澳同盟的「爭議」,不是這個同盟的戰略意涵,以及這個同盟所代表的歐洲角色,這個狀況也導致對同日歐盟所發表之印太戰略缺乏關注。這些都是非常可惜的。

「美英澳同盟」(AUKUS)的出現使得印太戰略出現非常不一樣的風景,其結果是讓「四方安全對話」(QUAD)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建構了新的特殊地位。而同日歐盟正式提出印太戰略,也顯示歐盟已經有準備要在印太地區扮演角色。其對中國的疑慮,對日本、南韓、台灣等在半導體工業的重視,對台海穩定的公開期待,對東南亞的看法等,顯示歐盟已經發展出一套不以中國為其印太政策中心的新戰略,對於非中國以外區域有更明顯的著墨。

比起過去歐盟對亞洲要嘛只想悶頭賺大錢,或是只看到中國白花花的人民幣等,這個政策可說是近20年來歐盟首次給與印太地區的非中國區域,一個不同的戰略重視。這個印太戰略的宣示也代表歐盟會更積極投入資源到印太地區。因此是有很重要的意義。

RTX7TFBV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澳洲海軍與美國海軍共同編隊巡弋南海

澳洲加入AUKUS展現其(對台海)軍事承諾

美英澳同盟就是個明明白白的軍事合作,即便不是傳統意義上有彼此相互協防規定的軍事同盟。雖然AUKUS很小心地沒有明指目標,但之後出現澳洲取消之前與法國簽訂的12艘傳統潛艦合約,而改與美英進行8艘核動力潛艦的新軍備建構。

澳洲此舉導致法國勃然大怒,但澳大利亞也同樣面臨須面對主動解約而要付罰款的商業合同爭訟程序問題。問題是為何澳大利亞寧願付罰款,也不願與法國改訂新的核動力潛艦合約(法國是有能力打造核動力潛艦的),反而一切要與美、英從頭來過,如果不是基於十分重大的戰略理由,相信澳洲不會有這種決定。

過去澳洲建造12艘傳統動力潛艦,是棄絕日本的提議而改與法國合作,當時讓日本安倍政府傷心了好一段時間,但也迫使日本重新面對自身軍工產業國際競爭力「尚待加強」的現實。

澳洲的決定是在2013年工黨執政時,其國防白皮書就明白表態澳洲需要多艘潛艦。但是工黨則認為既是基於澳洲本島防衛的需要,就無須發展核動力潛艦,使用傳統動力潛艦即可

當時這個決定曾被批評是採用「屏障防禦」(barrier defense),無法面對當時已知中國積極發展遠洋海軍打擊力量的事實,導致澳大利亞要面對的是可能會侵門踏戶的中國,因此傳統島嶼防衛的海軍力量將會不夠,澳大利亞必須建構更具實力的嚇阻以防止威脅進到門口前。

因此現在的改變,基本上回答了澳大利亞當年國防政策大辯論的問題,回到當時另一派「強化與盟邦展開區域連結,並發展威嚇力來嚇阻中國」的主張。這代表澳大利亞在印太區域有事時,對美國已有會投入軍事力量的承諾。這個承諾也可能會與台海有事的狀況相關。

從這裡我們開始會發現為何在今年4月,突然看到澳大利亞不少資深官員紛紛唱起對抗中國的號角,大敲自由戰士要準備出征的戰鼓。這些討論的出現絕對不是某些衝動的澳大利亞官員一時興起的隨意之作,如果沒有與美國已進行一定程度的討論,因為這些論調不太可能會空穴來風。

因此當看到「美英澳同盟」(AUKUS)的出場,再聯想到四月的澳洲安全討論,以及之後包括「澳法2+2」、「日澳2+2」開始都出現台海安全議題,甚至在「美英澳同盟」公布後第2天的「美澳2+2」會議公開聲明中還提到台灣是印太區域的重要夥伴──這已經不只是要維持台海和平而已了。

這些跡象都告訴我們,可以期待一旦台海有事時,澳大利亞是有心理準備要投入軍事力量與美英合作,展開印太的全域維和與對中嚇阻了。

RTX2BMNC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澳洲之前跟法國訂購的12艘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柴電潛艦

英國將在印太展現持續存在

「美英澳軍事同盟」(AUKUS)也意味著英國會在印太扮演更積極角色,只是會怎麼扮演,會做什麼事,我們可能還不知道,畢竟英國必須克服重重的地理條件才能在印太地區展現其能力。可能連美國自己內部也在辯論(因先前美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的富勒敦視訊對話上,才說英國最能幫美國的地方在於協助歐洲的防衛,所以可讓美國無須分配太多資源去照顧歐洲戰區European Theater)。

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英國會在印太也貢獻其軍事「資源」,而不是在印太發生軍務事態時當個敲碗的旁觀者。

這個角度也讓我們需要重新檢視今年初英國發布其「整合評估Integrated Review」對印太的戰略意涵是什麼。雖然英國強調這個評估的重點之一是「向印太傾斜」(Indo-Pacific tilt),表示英國會高度重視這個區域。

但我們至今看到的,就是英國宣稱會在南海/東南亞成立「近岸反應群」(Littoral Response Group),並常駐兩艘英國軍艦在這個區域。只是發布的英軍艦的規格,更像是海上執法的海巡艦,而不是具備足夠反應力的軍事艦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