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白晝之夜:我們只能在自家電腦前盯著城市地圖,假裝流浪、佯裝微醺

疫情下的白晝之夜:我們只能在自家電腦前盯著城市地圖,假裝流浪、佯裝微醺
Photo Credit:白晝之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往,若是疫情沒有走進我們的生活,我誠心等待白晝之夜在臺灣還能夠進化的可能樣貌。但如今,我只願明年的白晝過後,我們能有希望奪回那個真正自由的不眠之夜。

2016年的十月第一個周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舉辦了第一屆白晝之夜,時任文化局長謝佩霓找來公共藝術與流行音樂兩門抱的藝術家李明道擔任藝術總監,各種視覺、表演藝術的作品在一個晚上櫛比鱗次的發生,是當時柯市府上任以來第一波大型的藝文活動之一。

白晝之夜基本上是仿造法國同名活動(Nuit Blanche)的舉辦方式,在十月的第一個周六晚間至隔日凌晨,持續12小時的藝術活動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公園、博物館、小酒館與咖啡廳、甚至是地鐵站或候車亭,自由的生長。

柯文哲出席白晝之夜開幕式(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20台北白晝之夜,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南基地戶外表演空間舉行的開幕式。

類似這樣的藝術不眠之夜,可以追溯到80年代的西班牙、芬蘭、比利時等歐陸國家,但到了20世紀初,才從法國巴黎得到現在的名字,並陸續有120多個城市響應而發展出自己的版本。

今年的白晝之夜來到第六屆,策展人由去年的林昆穎(豪華朗機工創辦人)接續擔任。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往讓城市徹夜未眠的藝術活動,今年為配合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的防疫措施,除了少數與臺北市場館的實體展覽合作以外,大部分的節目都全數轉往線上辦理。

這固然是疫情時代下的權變做法,但不可諱言的是,「白晝之夜」從來就不(只)是一個漏夜狂歡的藝文節慶,還包含了一種想像城市的方式。

無論是張玉音所提到的「都市紋理創新與再造與公共空間量身的體驗設計」,或是吳牧青所謂的「公共空間的再定義」,白晝之夜提供的是一個機會,以藝術做為橋樑,讓原本夜間不對人們敞開的都市空間或無法隨意駐足的公私領域,能夠在晝夜不分的魔幻氛圍中展現意想不到的姿態,進而讓城市和其住民真正達到某種想像的自由。

每年聽參與好友分享他們如何從這個據點追到那個據點、如遊牧民族逐藝術而居、在一個晚上中集滿捷運站踩點,也讓我深刻體會白晝之夜所建構的魔幻場景與獨特魅力。我不禁好奇,這樣的白晝之夜若是脫離了立體的城市,降臨到無邊卻扁平的網路世界時,還能夠像過往那般驚艷大眾的思想嗎?

241247036_3286044484973189_3144217124875
Photo Credit:白晝之夜

2021白晝之夜共有「藝術百草圖」、「白晝夜夜談」、「台北共創歌」、「白晝幻境映」等四個企劃節目,以及由6組藝術家帶來的「藝術宅在家」。

其中「白晝幻境映」是與紀錄片線上影音平台Giloo合作,於線上播放經典電影及映後座談;「白晝夜夜談」、「台北共創歌」則是與當代文史、設計、音樂、政治等工作者合作的線上座談會及音樂播放;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百草圖」則無疑是2021白晝之夜的重頭戲,超過100位藝術家提供他們對台北的街景詮釋,以音樂、裝置、表演、影像、文字等媒材呈現藝術家對城市的想像。

而白晝之夜的網站介面則有如早期RPG遊戲的設計,參與者可以在台北市的地圖上隨意探索,每一個節目都對應到地圖上的一個定位點,包含線上的活動和線下的展覽都在介面上以不同的色點呈現。

參與者也可以在網站上開起聊天室,與其他在網路上探索的遊客一同互動。在互動介面的設計上,不難感到主辦單位的用心,希望在缺乏實際體驗的線上平台,儘可能帶給觀眾足夠的帶入感。

而相較於過往所有的藝術活動都在台北市內實地發生,2021的線上版白晝之夜,則透露出一個更廣泛、更自由的接收度。或許是因為大部分的作品不需要被真正「做」出來,無論是「藝術百草圖」或是「藝術宅在家」,作品的完成度都有深有淺,不是每個藝術家都提出了足夠完整的作品。

這點以多以錄像及視覺呈現的「藝術百草圖」尤其明顯。雖然名為「草圖」,有的藝術家有完整的作品示意圖、說明文字、甚至還製作了精美的概念影片,只要加上預算表和製作期程幾乎就是一篇可以直接拿去投件的公共藝術企劃書;而有的卻只是一張手寫稿、搭配寥寥數語說明(甚至還不是打字的),若是看得清楚也罷、偏偏圖片解析度還讓人看不懂手稿寫了些什麼。

白晝之夜的一大看點在於藝術家們如何改造城市的既有景觀,這些停留在「靈感」而非「概念」階段的作品,恐怕會讓不少觀眾失望。

過去白晝之夜締造了40萬以上參加人次的佳績,且每年皆陸續成長,而今年的線上版累積參加人次約為42萬,姑且穩住了參加人數這個最直觀的KPI,線上活動帶來了些許的新鮮感,但缺乏臨場體驗的失落感卻也難以忽視。

過往的參與者隨著捷運路線與街燈道路在城市中遊蕩,享受著隨處可發現作品的不期而遇,並且在破曉之時,看著只為一夜而存在的作品迅速凋謝、消逝。這種城市從現實走入迷幻、再隨著晨光復歸現實的空幻場景,無疑是白晝之夜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

而在今年過去的這12小時中,我們卻只能在自家涼爽的空調與舒適的電腦前盯著城市的地圖,假裝自己在此處漫無目的的流浪,幻想自己可能的邂逅與探險,佯裝微醺卻實則清醒不已。

台北白晝之夜 南港封路登場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20台北白晝之夜。

或許最終2021年的線上版白晝之夜,也不過是展現了藝文活動在疫情限制之下的又一次妥協。在社交距離的箝制下,勉強為自己計畫一次無緣的旅行。至於白晝之夜所意圖詮釋的城市樣貌,則在扁平的網路世界成為一個徒具空殼的線上談兵。

在過往,若是疫情沒有走進我們的生活,我誠心等待白晝之夜在臺灣還能夠進化的可能樣貌。但如今,我只願明年的白晝過後,我們能有希望奪回那個真正自由的不眠之夜。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