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正在毀滅葡萄:從栽種到裝瓶,葡萄酒產業其實還能更「永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所造成到危機不僅只在於葡萄品種的改變,甚至會讓我們所強調與珍視的「葡萄老藤」於旦夕之間消失。假如我們希望未來幾十年自己以及下一代還有葡萄酒能喝,現在便是做出改變的時候。
2019年8月底,我在從台灣飛回英國的飛機上,看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製作並擔綱旁白的電影《燃冰之急(Ice on Fire)》。
這是一部關於全球暖化的紀錄片,影片一開始就完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片中引用許多科學調查研究來強調全球暖化的事實,以及我們能做什麼來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這也成為我第一次在長程飛機上為了看完一部電影,一邊打瞌睡、一邊硬撐著做筆記。即便之後再看當時自己做的筆記,不少地方簡直像是在讀外星語!
2019年9月底,16歲的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乘風帆兩週,穿越大西洋參加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會中她當著世界領袖的面眼眶泛紅地說:「我們正處於一場大滅絕的開端,而你們談論的只是錢,還有經濟永續增長的童話故事——你們怎敢?(How dare you?)」
2019年11月初,我在倫敦參加了一場名為「葡萄酒的未來(The Future of Wine)」的論壇,了解葡萄酒不同產業在面對全球暖化這個議題時該如何應對。會中對於不同產區在面對此危機時是否得做出任何改變有著深入的討論。
2019年12 月,澳洲森林大火從九月越燒越烈,截至聖誕節,南澳知名葡萄酒產區阿德雷德丘(Adelaide Hills)已經失去了至少三分之一葡萄園(1,100公頃)。全澳在撰文此時更已損失370萬公頃的土地。一向對「全球暖化」議題抱持懷疑態度的澳洲總理莫里森是煤炭行業的堅定支持者,但也不得不承認「或許」極端氣候是造成大火的因素之一。
2019年底,英國牛津字典宣布2019年度代表字為「climate emergency(氣候緊急狀況)」。英國《衛報》甚至指出,如今地球已不只是全球暖化,而是進入了「全球熱化(global heating)」的階段。
在進入2020新世紀的此時,「全球暖化」再也不是僅限於某個產業或某個國家才需談論的議題。因此,如今全世界幾乎每個產業都在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那麼,對於「永續」,身處葡萄酒產業的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了解「全球暖化」對葡萄酒產業所會造成的影響
2015年,我在德國參加一場葡萄酒講師的研習營時,看到一張讓我極為震驚的投影片。

根據這張圖,2000年時德國葡萄酒產區還是目前我們所熟悉的,以種植冷涼產區白葡萄品種如麗斯玲(Riesling)與白皮諾(Pinot Blanc)等為主,但到了2040年,預期因著全球暖化的緣故,原本以麗斯玲出名的德國摩賽爾(Mosel)產區可能會熱到可以種植格納希(Grenache)與梅洛(Merlot)。
試想,我們現在所學、所教的全球葡萄酒產區資訊,不久後可能都會重新洗牌,這事可非同小可。而若你的職位是葡萄酒採購,那麼你的工作也將會變得更為複雜。而我在德國摩賽爾熟識的有機葡萄酒農,也從幾年前起種植白蘇維濃(Sauvignon Blanc)以及葡萄牙品種,開始對不可預期的未來做準備。
但全球暖化所造成到危機不僅只在於葡萄品種的改變,畢竟,改變品種意味著我們還是有酒可喝。但澳洲與加州森林大火越發頻繁的案例也讓我們了解,時常我們所強調與珍視的「葡萄老藤」也是很容易於旦夕之間消失。
此外,因著氣溫的上升,缺水也成為葡萄酒產區常見的問題。南美安地斯山冰雪溶化的速度加快,使原本仰賴雪水灌溉的阿根廷葡萄酒產區也面對了前所未見的缺水問題。更不用提南非的嚴重乾旱,2019年的採收量是14年來最少的一次。當然我們不能把一切天災都怪罪於「全球暖化」,但地球正在以人眼可見的方式改變這一點卻是鐵證如山。
或許,我們不能再說全球暖化與葡萄酒產業無關;或是說,台灣又不是葡萄酒產區,所以沒有我們的事。我們首先所能做且該做的是要去關心且了解這個議題會對葡萄酒產業造成的潛在或直接的影響。
了解「葡萄酒產業永續發展」的真實意義
或許,「永續發展」一詞已被過度濫用了;濫用到一種我們老實說根本不確定「永續」的定義是什麼。這一點從我在2019年六月在倫敦一場與葡萄酒業者的對談活動中便感受到。即便在英國,其實每個人對「永續」一詞都有不同的定義或根本不了解。由於定義模糊,使得葡萄酒業者要去跟餐飲界員工做教育訓練或與消費者溝通此一議題時,因此變得困難。
那麼,當我們在談永續時,談的到底是什麼?台灣環保署對「永續發展」的定義為:
- 要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本身需求的能力,亦即在提升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
- 以善用所有生態體系的自然資源為原則,不可降低其環境基本存量,亦即在利用生物與生態體系時,仍須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
簡而言之,目前的問題之一在於,如今我們為了滿足當代的需要,已經過度超用了下下幾代的天然資源,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使地球上所剩下的天然資源繼續「源源不絕」?此外,由於導致全球暖化的主因來自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因此如何「節能減碳」成為各產業的首要目標。
所以若要談葡萄產業的永續發展,首先便是要了解如何以實際的作為來達到減碳的目的。

清楚葡萄酒產業可以如何做到「減碳」
方法其實不少,但較為容易達到的,我認為是以下三項:
- 選擇來自有機、自然動力法或採用永續農耕葡萄園的葡萄酒
一般來說,要談減碳,葡萄園所採用的農耕法可能是最容易被檢視的條件。
研究顯示,採用有機農耕法的土壤從大氣中吸收的碳含量是採用傳統農耕方式(噴灑農藥)土壤的八倍。因此葡萄園若能擁有健康、具生命力的土壤,便能吸收封存大氣中的碳含量,藉此達到減碳的目的。然而,在某些氣候潮濕的產區,採用有機與自然動力法的葡萄園為了消除霉病,會噴灑「銅與硫磺」藥劑。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