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峇里島可望於10月中對外開放|杜特蒂宣布退出政壇|大馬抗議中國侵入水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2019年數據,峇里島外國遊客中以澳洲為大宗,約占20%,但目前澳洲尚未在開放國家之列。觀光部長桑迪亞加(Sandiaga Uno)指出,目前峇里島成人疫苗覆蓋率已達7成,重新開放將首重遊客與原先長住於此的外派人士,目前最終國家名單也尚在最終定案階段。
編譯:荊柏鈞、柯昀伶、黎柏君、鄭熹(南洋誌)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139期,為讀者挑選2021年10月2日至8日期間,有關印尼、菲律賓、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印尼|觀光勝地峇里島 擬於10月中對外開放
印尼政府本週宣布10月14日起,觀光勝地峇里島將開放特定國家的外國旅客入境,但旅客入境後仍需於防疫飯店隔離8天,並遵守相關防疫規定。
印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因Delta變種病毒株肆虐,為亞洲重災區,不只已造成14萬人死亡,經濟也受重挫。但自9月開始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先前政府宣布爪哇島部分觀光景點將重新開放,餐廳、商場等防疫限制也放寬;原先規劃於7月開放部分離島入境以重振觀光業計畫也終能落實。
本週海洋事務統籌部長盧胡特(Luhut Binsar Pandjaitan)宣布將開放邊境,觀光勝地峇里島為首波名單,自10月14日起允許來自韓國、日本、中國、紐西蘭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旅客入境,旅客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及採檢陰性證明,除此之外,旅客仍須於旅館隔離8天,並遵守相關防疫規範。
而根據2019年數據,峇里島外國遊客中以澳洲為大宗,約占20%,但目前澳洲尚未在開放國家之列。觀光部長桑迪亞加(Sandiaga Uno)指出,目前峇里島成人疫苗覆蓋率已達7成,重新開放將首重遊客與原先長住於此的外派人士,目前最終國家名單也尚在最終定案階段。
截至目前,印尼COVID-19確診人數422萬例,疫情已從7月每日平均確診數4至5萬,下降至10月初日確診數約1000例。

菲律賓|杜特蒂宣布退出政壇 小馬可仕表態參選總統
菲律賓總統大選將於2022年5月登場,候選人須於10月1日至8日登記參選意願。先前已接受黨提名準備參選副總統的杜特蒂拋出震撼彈,不僅不參選,更宣布將退出政壇。此外,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獨子小馬可仕(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也於本週宣布將角逐總統大選。
菲國總統杜特蒂10月2日表態退出副總統選舉,甚至在總統任期結束後將退出政壇。根據ABS-CBN報導,杜特蒂指出女兒薩拉(Sara Duterte-Carpio)將參選總統,並與杜特蒂盟友、參議員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Go,外號Bong Go)搭檔。但目前薩拉本人並未證實此消息,並已提交連任達沃市長的參選登記。雖然參選登記至10月8日,但至11月15日前仍可替換名單,因此許多政治評論者認為薩拉恐會屆時才表態出線。
此外,現任參議員的小馬可仕也於10月5日宣布參選總統。小馬可仕在2016年競選副總統敗於羅貝多(Leni Robredo),此次將挑戰總統大位。而菲國反對派組成的聯盟也於上週提名副總統羅貝多來角逐總統,而羅貝多也於7日正式宣布接受提名參選總統,兩人在2022年又將再次競爭。
根據民調機構「亞洲脈動」(Pulse Asia)最新民調,總統候選人支持度薩拉以20%位居第一,而小馬可仕則以15%在後,現任馬尼拉市長杜馬戈索(Francisco Domagoso)、參議員帕奎奧(Manny Pacquiao)也各有13%、12%支持率。

緬甸|合作無進展 東協擬排除緬甸軍方參與領袖峰會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緬甸事務特使艾瑞萬(Erywan Pehin Yusof)10月6日表示,鑒於緬甸未履行先前議定的「5點共識」(Five-Point Consensus),東協各國正商議排除邀請緬甸軍方領袖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參與領袖峰會。
東協輪值主席國汶萊第二外長兼緬甸事務特使艾瑞萬在記者會上表示,緬甸軍方今年4月與東協議定「5點共識」,迄今卻毫無作為,「形同倒退」。艾瑞萬也稱,已向緬甸軍方要求會見遭拘禁的前文人政府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但軍方並未直接回應其請求。
鑒於緬甸軍方對與東協緬甸事務特使合作顯得興趣缺缺,東協各國外長除表示失望之外,正商議排除邀請緬甸軍方領袖與會。馬來西亞外長賽福丁(Saifuddin Abdullah)警告,若緬甸軍方執意拒絕合作,以致無法取得任何進展,恐難以邀請以緬甸軍方為首的國家領導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領袖代表出席10月26日至28日召開的東協峰會。
(東協輪值主席國汶萊第二外長兼緬甸事務特使艾瑞萬)
新加坡|星國會通過「防止外來干預法」 授權當局管控網路敵意資訊
新加坡國會10月4日以75票贊成、11票反對,以及2票棄權的結果通過「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Foreign Interference(Countermeasures)Act,簡稱FICA),成為東南亞第一個拍板此類法案的國家。新加坡內政兼律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對國會發表演說時表示,該法旨在防止外國勢力透過線上敵意宣傳(Hostile Information Campaigns,簡稱 HICs)和地方代理人干預國內政治。
尚穆根指出,新加坡近來屢屢受到網路攻擊及網路操縱。他舉例,在2018年的網路攻擊中,駭客入侵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SingHealth)的數據庫,竊取包括總理李顯龍在內150萬名病患的個資。當新加坡於2016至2017年與另一國(未明確指出國名)處於關係緊張之際,新加坡遭受一波來自沉寂多年社群媒體帳戶發出的HICs攻擊,試圖破壞星國外交政策立場、影響新加坡人情緒。
“東南亞週報”的相關議題
- 2021-10-30 【東南亞週報】大馬拚12月迎國際旅客|富國島將開放觀光試點|東協峰會拒邀緬軍政府代表
- 2021-10-16 【東南亞週報】完整接種旅客11月入泰免隔離|大馬解除旅遊限制|菲媒體人獲諾貝爾和平獎
- 2021-10-09 【東南亞週報】峇里島可望於10月中對外開放|杜特蒂宣布退出政壇|大馬抗議中國侵入水域
- 2021-10-02 【東南亞週報】 緬幣貶值逾60%|胡志明市疫苗覆蓋率達9成逐步解封|星外長訪美
- 2021-09-25 【東南亞週報】新加坡單日確診破1500例|越南批准古巴疫苗|緬軍與民兵交戰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