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眾籌千萬拍電影,導演趙羅尼欲為港產片覓出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如何,《堅尼地道殺人事件》導演趙羅尼不欲賣慘情,「賣香港電影就死、賣自己付出好多錢、好慘呢啲無用㗎,做得一次做唔到第二次。」他始終將眼光放遠,視之為對港產片的實驗。
「你知唔知3百萬可以喺香港地做得啲咩,係連一間住得有尊嚴啲嘅樓都買唔起呀!」夜幕低垂,掛著「學」牌的客貨車徐徐泊在街邊,年輕人激動地說著。倏忽引擎聲由遠至近從旁飆速擦過,砰的一聲,一名爛醉男子被私家車撞得血流披面,奄奄一息。
黃秋生飾演的教車師傅,這時才不徐不疾地向身旁年輕人開口,講述聽起來荒誕莫明的一句句話。說甚麼自己是一名殺人中介,專門安排伏擊十惡不赦的有錢人;說甚麼危險駕駛引致他人死亡的刑罰不高……
「有冇興趣幫下我?搵架車撞死佢哋,我幫你免費補鐘,幫你一take ok ,事成之後再有2百萬。」
畫面一轉,教車師傅在地下室囚禁著不同「犯人」,被囚者如牲畜般呼救,如奴隸般哀號。一臉邪氣的秋生對鏡頭問:「想睇呀?」
想睇就要「課金畀錢」。

港產片,眾籌覓出路
這十多分鐘短片,是港產電影《堅尼地道殺人事件》(簡稱《堅尼地道》)的宣傳影片。導演趙羅尼(Ronnie)欲眾籌一千萬港元開拍,並建立平台在網上播放。為期38天的眾籌計劃,至截稿時尚餘兩星期,暫籌得200多萬元(港元,下同),情況似乎並不樂觀。但他仍抱持希望,「本身都唔太樂觀,期望係可能籌到(目標的)五成,但依家只得兩成。不過未到最後一刻都唔知嘅,十幾日可以發生好多事。」
三十有多的Ronnie正職廣告導演,一邊工作賺錢,一邊「瞓身」這次眾籌計劃。他感恩父母和太太一直的支持,「佢(太太)話,除非賣埋層樓去拍電影啦,咁佢一定會反對。雖然我用嗰啲錢都唔細,但係唔係冇飯開就OK。」
不只因為想拍電影,他亦希望藉這次機會為香港電影尋求出路。「其實電影喺香港係好難搵食,我諗冇乜邊個年青世代嘅導演係可以拍戲當飯食。老啲嗰班就唔計啦,可能有啲都北上(發展)。」
他表示,過往以劇本尋求投資者的方式比較被動,投資者往往會因口味、市場,或是政治等因素卻步,眾籌正好可以打破這個僵局。「如果眾籌畀觀眾去決定電影生死,導演嘅自由度就會較大。」猶其是《堅尼地道》這類題材小眾,又觸及社會議題的劇情片。
劇情片,離不開社會
觀乎Ronnie的作品,由網片到電影都會觸及種種社會問題。成名作短片《公屋・居屋・私樓》,改編自2014年網絡潮文《女朋友帶你返屋企食飯》,以「有私樓有雞髀食」為題,講述勢利伯母對不同居住背景男友的各種態度。又例如《我的生涯規劃》中,小朋友的人生目標,竟是謀求毒害父母。
荒謬的劇情,盡見對社會的不同觀察,這或多或少與他的出身有關。Ronnie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電影課程畢業後,先後在《有線新聞》及《蘋果新聞》擔任新聞剪接,工作期間每日接觸大大小小的社會時事,總是讓他有感而發,於是便拍片到網上分享,講社會不公、講雨傘運動……Ronnie其後創立「香城映畫」,轉行做廣告導演,2019年上映的《失蹤》,是他首部擔任導演及編劇的長篇電影作品。
他解釋:「做創作其實不外乎係由自己出發,或者係由一啲身邊見到嘅事出發。嗰個時刻覺得呢樣嘢觸動到我,覺得嗰樣嘢值得去講,咁我就會去做,所以係無可避免會攞一啲社會性嘅嘢去講。」然後用他擅長的方式切入,以黑色和荒誕帶出他想說的話。

堅尼地,社會無進步
《堅尼地道殺人事件》亦是由一宗新聞衍生而來。
2009年1月23日農曆年廿八,落馬洲發生致命交通意外。5名紮鐵工人乘坐的士時,被一輛反方向行駛的貨車迎頭相撞,的士內6人當場死亡。42歲貨車司機僅受輕傷,後證實酒精超標三倍多。
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到場慰問死者家屬,有人情緒激動向曾蔭權下跪,「佢三年之後放監又車死過啲人咁點啊,啲法例要改㗎嘛……嗰個係我姪仔啊,你點樣賠返俾我啊?你點解決呀。」
曾蔭權闊佬懶理的態度,與家屬的無助成強烈對比,深深衝擊著在新聞剪接的Ronnie。「個畫面好觸動到我,幾年之後我睇返新聞佢點判,原來都係幾年就出返嚟。」6條人命,司機僅囚6年。為何危險駕駛車死人,刑罰大都較其他罪名輕?
對於種種拷問,Ronnie結合世代之爭等元素,劍走偏鋒以另類題材,在2016年寫成《堅尼地》故事藍本,而英文名「The Young The Old and The Rich」,正好講出當中矛盾。
「你仲有共鳴代表嗰樣嘢冇進步過。如果人人都買得起樓,就唔會有人睇我拍嘅嘢啦。呢套嘢仲要係我係四五年之前寫,所以根本成個社會都無進步過。」Ronnie無奈說,作品內容歷久彌新,是城市的悲哀。

一千萬,All or nothing
更悲哀的是,這個城市的問題每況愈下。
Ronnie當初寫好劇本時,打算只眾籌2百萬,其餘資金就尋求不同投資者支持,「但係因為呢兩年嘅事,覺得咁樣仲困難。」困難,在於政治掛帥,自2019年起各種風風雨雨,無論是電影內容或是演員人選,投資者又再多一重考慮,一切都無可避免,又無可奈何。
倒不如另覓出路,以自己做實驗。
左計右計,再參考外國經驗,最後得出眾籌「一千萬」這個數字。這始終不是個小數目,有人就質疑他獅子開大口。Ronnie解釋,一切都要作最壞打算,他要確保即使無人與他合作,都能獨力完成拍攝直到放映,讓支持者能如期欣賞這部電影。在眾籌平台抽取約10%佣金後,他要分配資金製作及寄送紀念品,並建立網上平台,拍電影的金額大約只餘下600萬。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