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學者扭轉「最低工資提高會降低就業率」誤解,「關連性研究」推進社會科學實用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卡德驗證了1990年代以來「最低工資提高,就會導致低就業率」的理論,運用「自然實驗法」於賓州和紐澤西進行研究,證明兩件事情並無直接的連結,他的許多研究也證明許多勞工市場看似「有關聯」的變因,其實並沒有「因果關係」。
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台灣/香港時間10月11日揭曉,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卡德(David Card)與麻省理工的安格瑞斯(Joshua Angrist)和史丹佛大學的因本斯(Guido Imbens)共享獎項。
負責評審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卡德因為其「勞工經濟的前瞻研究」——特別是其對於最低薪資、移民和教育對勞工市場影響的研究而獲獎;安格瑞斯和因本斯則是因為他們「在『關連性研究(causal relationships)』中的研究方法貢獻」,證明社會科學的「自然實驗法(natural experiment)」能夠推導出精確結論,而得殊榮。
扭轉「最低薪資越高,就業率越低」的誤解、推進社會科學實用性
根據頒獎典禮中的展示舉例,在一般狀況下,要研究「就學」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十分困難,「自然實驗法」則會挑選在除夕夜和新年第一天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因為他們出生時間極為接近,但會在研究地的不同學年入學——搭配疫情下的停學狀況,即可做出教室學習對學生影響的精確研究。
而在卡德的實驗中,為了驗證1990年代以來「最低工資提高,就會導致低就業率」的理論,他選擇在賓州與紐澤西的邊界,挑選數家速食店進行研究,最後發現雖然相較與賓州,紐澤西調漲了基本工資,但並沒有出現就業率降低的情況,因此證明兩件事情並沒有直接的連結。
In one example David Card – awarded the 2021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 and Alan Krueger (now deceased) used a natural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how increased minimum wages affect employment.#NobelPrize pic.twitter.com/k9lk1684AI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11, 2021
除了最低工資之外,卡德的相關研究,也證明移民對勞工市場的部分影響,雖然「有關聯(Correlation)」但非「因果關係(Causation)」,也讓學界對勞工市場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三位得獎者將共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3200萬台幣)的獎金,其中卡德將分得50%,安格瑞斯與因本斯平分剩餘的半數獎金。
諾貝爾獎季結束,「氣候科學家得物理獎」成為最大亮點
事實上,諾貝爾獎原本沒有經濟學獎,1968年時瑞典中央銀行為了慶祝創行300年紀念,捐款給諾貝爾基金會並在次年新增並首度頒獎,該獎項與「其他諾貝爾獎」規則相同,也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擔任評委,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隨著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也為今年的諾貝爾頒獎季畫上休止符。
今年和平獎得主為菲律賓記者瑞薩(Maria Ressa)以及俄羅斯《新報》(Novaj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文學獎由坦尚尼亞作家古納(Abdulrazak Gurnah)摘冠;醫學獎由美國學者朱里雅斯(David Julius)獲得;化學獎則由德國化學家李斯特(Benjamin List)以及美國化學家麥克米倫(David MacMillan)共獲殊榮。
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物理獎今年首次由氣候科學家奪下,日本氣象學家真鍋淑郎、德國物理學家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以及義大利物理學家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享獎項,讚揚他們在地球的氣候、人類如何影響氣候上的瞭解基礎,以及相關的理論貢獻。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2021諾貝爾生醫獎】眾所矚目mRNA技術落馬,美國2學者發現人體「感知」機制共同獲獎
- 【2021諾貝爾和平獎】菲律賓、俄羅斯記者奪獎,代表全球為理想挺身而出的記者
- 【2021諾貝爾物理獎】三學者獲獎,氣象學家證明人類碳排造成大氣溫度升高
- 12個「不該調高基本工資」的誤解:你得先認清,台灣的物價電價其實都很「貴」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羅元祺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