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12》:康熙皇帝對聖賢學問的高昂興致,最終逆轉了師生關係

《不一樣的中國史12》:康熙皇帝對聖賢學問的高昂興致,最終逆轉了師生關係
Photo Credit: 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內聖」與「外王」的兩個範疇在康熙皇帝身上混同了。原本應藉由掌握聖賢知識以代表「道統」,可以在「內聖」範疇中超越皇帝、指導皇帝的讀書人,卻在康熙皇帝面前明顯被比了下去。

熊賜履和李光地在朝中取得了皇帝老師的聲名,顯現出皇帝對於儒家經學的著意用功,這是他們的正面貢獻。而他們又都有從反面而來的另類貢獻。

《清史稿・熊賜履傳》中提到,康熙十五年時,熊賜履有一次替皇帝草簽意見時簽錯了,卻已來不及改,於是他將自己寫的文件偷偷塞到另一位內閣學士杜立德的卷宗裡。杜立德發現後叫嚷起來,追問文件是誰寫的,還要查原本草稿的字跡。熊賜履怕被發現,就將草稿簽條塞進嘴裡,咬著簽條要走出去,卻被一位滿學士覺羅沙麻看到,於是整件連環錯都被揭露開來。熊賜履被除去京官資格,勒令回籍江寧。不過皇帝仍然看重他的學問,後來又被起用。

李光地也有他的案子,那是發生在康熙三十三年,李光地的母親去世,和明朝時發生在張居正身上的情況一樣,皇帝也對李光地下令「奪情」,命他丁憂時暫不守制,繼續留在京城不回鄉,一邊在京城裡守喪,一邊維持朝中任務。

皇帝下詔「奪情」,李光地卻提出請假九個月的要求,讓他回鄉治喪,消息傳出後引來了許多批評。給事中彭鵬針對此事上書劾李光地「十不可留」(《清史稿・李光地傳》),提出十項凶狠的批判,建議皇帝驅逐李光地。

彭鵬主要的論點是:皇帝為什麼要下詔「奪情」?不可能真的非李光地在朝不可吧?那麼皇帝的用心應該是在考驗李光地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理學家」。如果李光地真的相信自己所學、所教的,就絕不可能接受「在任守制」這種既不合禮、又不合情的辦法。忠於自己的道德學問,那就只有丁憂回籍、三年守喪,沒有什麼別的權宜做法。

而李光地竟然如此經不起考驗,他表現出既貪戀朝廷位子與皇帝恩寵,還想要博得孝名,所以奸猾地想出了不放棄官職、卻又請假回鄉九個月的主意。

皇帝將這件事交付廷議,最後維持皇帝要求「奪情」的命令,李光地不得回鄉奔喪,但也取消了他的官職,讓他變得兩頭落空,盡不了人子孝道,又失去官場算計的任何空間。

看起來像是在傷口上撒鹽吧,這一年翰林官考試時,皇帝御筆選了一個考題——「理學真偽」,這套關於人倫道德的學問到底是真是假?如何是真、如何是假?

註:可參考〔美〕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臺北:時報出版,二○一五年)。

相關書摘 ▶《不一樣的中國史12》:乾隆皇與嘉慶帝之間尷尬的權力結構,製造出和珅這怪異的產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一樣的中國史(12):從八旗到洋行,天朝震盪的時代——清》,遠流出版

作者:楊照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不一樣的中國史12_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王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