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攜手美國新創Fisker生產電動車,「台灣製造」供應鏈有望壓低成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鴻海日前公布影片,向外界展示3款電動車,包含C級距轎車、E級距轎車與電動巴士,今(13)日美國新創公司Fisker再度證實,Fisker一款電動車,將會委托鴻海生產,也意味著電動車台灣製造將進軍美國。
為了搶佔電動車產業大餅,鴻海集團馬不停蹄布局供應鏈,日前公布影片展示三款電動車,包含C級距轎車、E級距轎車與電動巴士受到市場關切,今(13)日美國新創公司Fisker再度證實,旗下一款電動車,將會委托鴻海的美國汽車廠生產,也意味著電動車台灣製造,不再是紙上談兵。
鴻海電動車來了,攜手新創公司Fisker瞄準平價市場
鴻海(Foxconn)不僅成為蘋果主要供應鏈外,還想成為電動車領域的頂級代工廠商,該公司為了推進其計畫,10月1日以2.3億美元收購位於俄亥俄州(State of Ohio)的汽車工廠Lordstown Motors Corp.。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Young Liu)對外強調,Lordstown工廠將更快建立在北美市場中的電動車產能目標。而同時該廠區是鴻海於美國設立首個生產據點,也將為其它品牌客戶服務。
今(13)日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董事長暨執行長菲斯克(Henrik Fisker)日前向俄亥俄州當地報紙《晨報》(The Morning Journal )首度證實,Fisker一款電動車將會委由台灣鴻海在美國的Lordstown Motors廠區生產,引起外界關注。
「電動汽車比智慧手機更複雜一些,需要更好、更大的供應鏈,」諮詢公司GlobalData的分析師Bakar Sadik Agwan告訴《華爾街日報》。他強調,如果鴻海能夠以低成本組裝電動車,售價落於4萬美元(新台幣112萬元)左右,就會有很大的獲利空間。
劉揚偉於今年3月表示,鴻海對製造電動車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公司在電子產業累積的成果,未來可以逐漸顯現,且電動車相較於傳統汽車有許多差別,其中不是以「汽油發動機」所驅動,是最大差異。
《關鍵評論網》採訪資深投資人黃柏堃談到,全球瘋電動車已經有一陣子,除了要確保車用晶片供貨無虞外,但在其產業上仍有需要克服的困境,電動車的「充電時間長」、「普遍續航力不足」以及「售價過高」等問題。
他表示,鴻海目前計畫從後(2023)年開始在美國和泰國量產電動汽車,並正在就歐洲的幾個潛在建廠地點進行談判,並希望也於台灣建立一個全面的電動汽車供應鏈,除了有效調度零組件外,也將進一步降低成本。
「雖然鴻海給台灣一個很大的夢,但是挑戰很多,尤其來自於中國的難題,目前電池技術很大一部分,掌握在中國手上,許多投資人擔心到時候又從商業問題變成這『政治問題』,到時候將會很頭大,」黃柏堃分析。
新款Fisker電動車?鴻海科技日前秀影片
隨著鴻海電動車日漸明朗,並於昨(12)日公布C級距轎車、E級距轎車與電動巴士等三款電動車的形象影片,除了整體外觀完整露出外,還秀出在道路上馳騁的畫面。
鴻海表示,今年的科技日以「感受、技術、軟體、體驗」為主題,訂於10月18日公開更詳細的資訊給外界,屆時以專題演講,展現鴻海在電動車領域之軟體、硬體平台的最新發展成果。
黃柏堃說明,鴻海的策略很明確,透過集團在電子產業代工的優勢,替各大品牌廠製造,除了與新創公司Fisker合作以外,也和克萊斯勒(Chrysler)共組合資企業Mobile Drive,應用各種車聯網技術開發智能駕駛艙。
Chrysler母公司就是著名的Stellantis,旗下擁有標緻(Peugeot)、Jeep、菲亞特(Fiat)、阿爾法・羅密歐(Alfa Romeo)和瑪莎拉蒂(Maserati)等汽車品牌。黃柏堃進一步解釋,鴻海科技日是否有接到品牌廠大單、供應鏈狀況以及是否發展汽車品牌,都是關注焦點。
另一方面,本次首度展示自身開發的電動巴士,預定年底在南台灣試營運,明年正式上路。鴻海之前對電動巴士「E-BUS」的著墨甚多,7月初鴻華先進(鴻海、裕隆合資)已和三地集團旗下的北基國際及高雄客運,簽署合作備忘錄(MOU)。
結合三地集團於南台灣及台東的客運系統、充電設施布局優勢、提高營運效益,同時推廣國產化電動巴士與充電設施,在獲得高雄客運這第一家客戶,也代表鴻海電動巴士已經進入國內市場。
劉揚偉於今年7月中股東會上鼓舞稱,鴻海布局電動車產業的業績挹注,將率先反映在關鍵零組件上,至於整車合作的部分,可望從明年第4季開始挹注。隨著鴻海集團布局逐漸白熱化,能否在電動車產業上開疆闢土,讓投資人引頸期待。
延伸閱讀:
- 鴻海攜手全球第四大車廠,合資成立Mobile Drive搶食電動車大餅
- 鴻海收購旺宏6吋晶圓廠生產SiC功率元件,完成電動車布局關鍵拼圖
- 鴻海、裕隆兩大集團聯手打造電動車產業鏈:以「不做品牌」為原則,當客戶最強的後盾
- 國巨併購奇力新擴大被動元件版圖,再攜手鴻海布局半導體,搶攻小IC市場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鴻海攜手國巨成立IC設計子公司,加速車用半導體布局;鴻華先進申請台灣創新板上市 6月前
-
鴻海Q1認列夏普投資損失173億元,《日經亞洲》:鴻海積極發展電動車,似乎已無心經營面板 6月前
-
鴻海與美國電動車新創Lordstown合作生變,54億元投資計畫恐終止 7月前
-
比亞迪賣贏福斯躍升中國汽車銷售龍頭,推出「雲輦系統」號稱全球車身控制系統最高水準 7月前
-
鴻海富智康估第2季銷售年減、上半年虧損擴大,布局印度市場攻智慧手機機械零件 7月前
-
比亞迪王傳福發豪語:電動車價格戰4月底分勝負,年底成為中國第一大車企 8月前
-
官司纏訟、生產受挫,《彭博社》:鴻海想複製電子製造模式打造電動車供應鏈,非常困難 8月前
-
蘋果供應鏈加速轉移:鴻海成首家獲印度激勵計畫補助的手機製造全球企業,將擴充iPhone 14產線 11月前
-
台灣電動車里程碑:裕隆鴻海合資打造LUXGEN純電休旅車n⁷, 預購10分鐘逾5000人搶訂塞爆官網 1年前
-
鴻海響應印度政府獎勵計劃,與當地跨國集團Vedanta合資成立半導體公司 1年前
-
裕隆全面撤出「中國製造」,回防台灣與鴻海合資開拓電動車市場 2年前
-
鴻海科技日公布3款電動原型車,納智捷、中華汽車成首發客戶,入門款售價不到百萬 2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