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產業觀察】為什麼銀行刷卡優惠愈來愈「沒誠意」?原因得從2006年「卡債風暴」說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6年金管會為了處理卡債風暴,祭出了多項措施,之後雖然年輕一輩持卡人沒經歷過卡債風暴,但也因此學會如何「聰明」使用信用卡,讓原本高獲利(但也伴隨高風險)的「現金卡」獲利模式下修,較高成本的服務和福利也漸漸淡出。
又到了百貨周年慶的檔期,今年再搭上政府的振興五倍券,剛好把因疫情憋了許久的消費力道一併逼出來,不僅讓各行各業都企圖能從中獲益,就連消費者都很期待把曾經繳出去的納稅錢,透過振興五倍券的管道索討回來。
而政府為趕上「數位化」、甚至是因應疫情所需「非接觸式」的潮流,仍無畏懼地推動「數位綁定」,只不過政府官員也同樣觀察到,儘管有政府400萬份數位好食券的加碼,真正有辦法吸引消費者綁定「數位券」的最大誘因,還是來自民間信用卡、數位支付業者所祭出的早鳥優惠。
只是,發卡銀行、支付業者的早鳥優惠名額有限,當消費者搶不到優惠活動的名額,自然會寄望於如去年三倍券的「實體券優惠更多」,更進一步想,那些優惠的誘因真的足夠嗎?
發卡銀行的促刷活動看似豐厚,卻因遊戲規則複雜而顯誠意不足
限量不僅對消費者是殘酷的,也對發卡銀行是種試煉。
當數位綁定於9月22日開放時,只要是優惠超於消費者預期的發卡銀行,它們的官網或登錄網頁幾乎都曾經歷數小時「瞬間」流量而導致當機的狀態。這也讓消費者無奈——又不是第一次搞這種活動,而且拿著政府直接的補貼、賺著金流手續費,卻又設下那麼多遊戲規則、限制條件,優惠給的這麼不乾脆,到底是有沒有誠意?
不過,各家發卡銀行對於「促刷活動」所掏出的誠意不足,並非是消費者現在才有的抱怨。
近幾年來,發卡銀行所推出的信用卡產品、或者促刷活動中,儘管是不斷祭出高現金回饋的刷卡優惠,但幾乎都會設下名額限制、刷卡金額上限、甚至是限時登錄等門檻。日趨複雜的遊戲規則,讓消費者感受到這只是發卡銀行「敢做又不乾脆」促銷噱頭;但對於發卡銀行而言,種種優惠或許只是不想缺席信用卡這塊可能不賺錢、甚至是賠錢的生意。

消費者和發卡銀行對於信用卡市場的認知,常處於不同的平行時空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景況?我們可以回到2005至2006年的卡債風暴開始談起。
曾經橫空出世的金融創新,埋下本卡債風暴的地雷
台灣的第一張信用卡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但要一直到1990年代初,各家國際發卡組織(諸如VISA、MasterCard、JCB等等)進入台灣後,信用卡市場才開始起飛。
而在最初始,「信用卡」這項金融支付產品是真實地代表持卡人的身分地位的象徵與「信用」。隨著1991年起政策開放設立新銀行,信用卡業務也成為各家銀行提供高價值客戶的重要服務項目。但當台灣挺過19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風暴,金融業透過放貸的獲利逐漸緊縮,業者們為了尋求新的獲利來源,聰明的大腦開始盤算著一般消費大眾的主意,而這也埋下2005至2006年間「卡債風暴」的地雷。
現今30歲以下的年輕人,應該很少人聽過「借錢/救急、免利」這項金融產品(也就是George & Mary現金卡)。但在當時,它的橫空出世,曾被視為金融業突破、創新、與獲利的代表;而它的行銷廣告更大方地宣揚借錢的便利、和現金立即在手希望無窮的價值。
現金卡營運模式的成功,也帶動一些民營和官股銀行的加入,但大多數的銀行是以「廣發」、也可以說是「濫發」信用卡的模式,讓持卡人以「預借現金」或者帳單僅繳「最低繳款金額」的「循環信用」模式,達到如同現金卡的功能。殊不知就在短短的幾年後,無法償債的卡奴紛紛出現,醞釀出台灣本土的金融風暴。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2006年已動用額度「現金卡」約209萬張、放款餘額約1759億元、逾放比5.33%,逾放比為2006年起有紀錄的統計數據中次高紀錄(最高紀錄是隔年2007年的6.29%);同時期的「信用卡」流通卡數約3832萬張、循環信用餘額為3504億元、逾放比2.27%,逾放比為2006年起有紀錄的統計數據中最高紀錄。
由於信用卡的發卡審核機制,多少得考量消費者的「信用」狀況,所以逾放比的數字表現看起來比現金卡漂亮,但由於循環信用餘額是現金卡放款餘額的兩倍有餘,讓現金卡與信用卡所致的潛藏危機,具有同等的破壞力。
金管會祭出措施穩定金融體系,也教育出聰明、懂得規避卡債的消費者
現金卡、信用卡這種雙卡獲利金雞母的榮景,在百萬卡奴大軍出籠後,終於壓著發卡銀行透不過氣來。
當時,金管會為了處理卡債風暴,祭出了多項措施,其中,「信用貸款額度不得超過借款人月收入的22倍」和「現金卡的利率或信用卡循環信用利率的天花板,由20%降為15%」,讓原本高獲利(但也伴隨高風險)的獲利模式頓時下修;發卡銀行必須確認申請人經濟來源、還款能力及舉債情形,並且要建立信用評分制度。
這些規矩也反映出現在申請信用卡時,銀行在乎的大多是有沒有穩定的工作和薪水收入,以具備穩定還款能力的條件。
除此之外,金融業者更需擔負起教育消費者的責任,包含:廣告和申請書中必須揭露刷卡警語、利率、費用,以及宣導正確用卡觀念。總之,金管會為了金融體系的穩定、和消費者的權益,讓發卡業務有了更多的法遵準則。當然,發卡銀行和經歷過卡債風暴的消費者,也都嚇怕了。

發卡銀行無法再從發卡業務獲得高獲利,僅能靠「刷卡手續費」薄利多銷
回到發卡業務的獲利模式。
現金卡的利率和信用卡的循環信用利率的天花板,仍高高地卡在15%的高空中,理應仍是有利可圖,但回顧卡債風暴後的15個年頭,截至2020年底,信用卡流通卡數已突破五千萬張,是2016年的1.3倍,簽帳金額已突破三兆元,是2016年的2.2倍,但循環信用餘額為1056億元,僅不到2016年的一成,逾放比也降到0.2%以下。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