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產業觀察】為什麼銀行刷卡優惠愈來愈「沒誠意」?原因得從2006年「卡債風暴」說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6年金管會為了處理卡債風暴,祭出了多項措施,之後雖然年輕一輩持卡人沒經歷過卡債風暴,但也因此學會如何「聰明」使用信用卡,讓原本高獲利(但也伴隨高風險)的「現金卡」獲利模式下修,較高成本的服務和福利也漸漸淡出。
在現金卡方面,市場中已動用額度的現金卡張數僅剩35萬張以下,逾放比也降到1%以下。儘管經歷過卡債風暴的消費者已經有些年紀,但這些年來發卡銀行殷勤地風險教育,已在各年齡層中培養出聰明的消費者,應當避開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循環信用。
當然,一旦消費者不使用信用卡循環信用的這種「功能」,發卡銀行自然無法從這種高風險的操作中獲得高獲利,僅能盡可能守住「刷卡手續費」這種牌告2%至3%的「薄利」,然後期待「多銷」。

為滿足消費者對高額回饋的期待,只好取消以往看似尊榮卻不常用的權益
隨著民間消費逐漸增長,非現金的支付行為也逐漸成形。2020年信用卡簽帳金額占民間消費總額31%;20歲以上人口中,平均每人持有2.58張信用卡;儘管信用卡流通卡數和有效卡數不斷創新高,平均每張有效卡的每月刷卡簽帳金額也比2006年增加1.34倍。
當發卡銀行在僅能圖得「刷卡手續費」的薄利時,勢必就得打蛇隨棍上。越來越細分的刷卡場景、不同通路給予不同程度的高額回饋,成為產品設計或促動刷卡的重點考量。
然而,面對消費者偏好「免年費」、動輒3%、5%、甚至10%的「高現金回饋率」,牌告價2%至3%的刷卡手續費收入是肯定無法完全支應。因此,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打著高現金回饋率,但其中有著綿密的遊戲規則;也看到近年發卡銀行以「電子帳單」(省了印刷和郵寄費用)和「透過發卡銀行的帳戶做自動繳款」來讓消費者豁免年費。
也因為這樣,有限的獲利來源,僅能讓發卡銀行專注在刷卡優惠與回饋的設計,並且將以往讓人覺得尊榮但使用率較低的權益項目,其他諸如:市區停車或道路救援、旅平險、機場接送、機場貴賓室等等高成本的服務/福利,因而漸漸淡出。

歷經卡債風暴後,在台灣似乎是種下保護消費者的因子。年輕一輩的持卡人也許沒經歷過卡債風暴的時期,但在長輩、網路論壇、甚至是發卡銀行的殷切教育下,卻也學會如何「聰明」使用信用卡。這都促使發卡銀行不得不以其他的角度來繼續經營信用卡事業。
另外,有不少發卡銀行在辦活動、或設定刷卡優惠時,完全無法估算行銷投資報酬率,甚至越因為看不到ROI的數字,才越敢大手筆出門搶客人,相對的,聰明的消費者也就笑納這些天上掉下來的福利。但這種傷財傷身的事,發卡銀行通常撐不了多久就會慢慢縮手。
一直到了今天,就變成消費者口中「想玩卻沒誠意」的發卡銀行了。
延伸閱讀
- 【圖表】誰是發卡王:看看前10大發卡銀行你有哪幾家?
- 為什麼餐飲業者願意與銀行合作,提供消費者信用卡的餐飲優惠?
- 台灣花旗等13地的零售業務怎麼賣,統包還是分拆?誰是買家以及為何要接手?
- 「微型貸款」在柬埔寨,真的是解決貧窮的利器嗎?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