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街頭產業觀察】為什麼銀行刷卡優惠愈來愈「沒誠意」?原因得從2006年「卡債風暴」說起

【街頭產業觀察】為什麼銀行刷卡優惠愈來愈「沒誠意」?原因得從2006年「卡債風暴」說起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6年金管會為了處理卡債風暴,祭出了多項措施,之後雖然年輕一輩持卡人沒經歷過卡債風暴,但也因此學會如何「聰明」使用信用卡,讓原本高獲利(但也伴隨高風險)的「現金卡」獲利模式下修,較高成本的服務和福利也漸漸淡出。

在現金卡方面,市場中已動用額度的現金卡張數僅剩35萬張以下,逾放比也降到1%以下。儘管經歷過卡債風暴的消費者已經有些年紀,但這些年來發卡銀行殷勤地風險教育,已在各年齡層中培養出聰明的消費者,應當避開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循環信用。

當然,一旦消費者不使用信用卡循環信用的這種「功能」,發卡銀行自然無法從這種高風險的操作中獲得高獲利,僅能盡可能守住「刷卡手續費」這種牌告2%至3%的「薄利」,然後期待「多銷」。

三級疫情警戒期間  ATM轉帳手續費減2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為滿足消費者對高額回饋的期待,只好取消以往看似尊榮卻不常用的權益

隨著民間消費逐漸增長,非現金的支付行為也逐漸成形。2020年信用卡簽帳金額占民間消費總額31%;20歲以上人口中,平均每人持有2.58張信用卡;儘管信用卡流通卡數和有效卡數不斷創新高,平均每張有效卡的每月刷卡簽帳金額也比2006年增加1.34倍。

當發卡銀行在僅能圖得「刷卡手續費」的薄利時,勢必就得打蛇隨棍上。越來越細分的刷卡場景、不同通路給予不同程度的高額回饋,成為產品設計或促動刷卡的重點考量。

然而,面對消費者偏好「免年費」、動輒3%、5%、甚至10%的「高現金回饋率」,牌告價2%至3%的刷卡手續費收入是肯定無法完全支應。因此,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打著高現金回饋率,但其中有著綿密的遊戲規則;也看到近年發卡銀行以「電子帳單」(省了印刷和郵寄費用)和「透過發卡銀行的帳戶做自動繳款」來讓消費者豁免年費。

也因為這樣,有限的獲利來源,僅能讓發卡銀行專注在刷卡優惠與回饋的設計,並且將以往讓人覺得尊榮但使用率較低的權益項目,其他諸如:市區停車或道路救援、旅平險、機場接送、機場貴賓室等等高成本的服務/福利,因而漸漸淡出。

a
作者製作提供

歷經卡債風暴後,在台灣似乎是種下保護消費者的因子。年輕一輩的持卡人也許沒經歷過卡債風暴的時期,但在長輩、網路論壇、甚至是發卡銀行的殷切教育下,卻也學會如何「聰明」使用信用卡。這都促使發卡銀行不得不以其他的角度來繼續經營信用卡事業。

另外,有不少發卡銀行在辦活動、或設定刷卡優惠時,完全無法估算行銷投資報酬率,甚至越因為看不到ROI的數字,才越敢大手筆出門搶客人,相對的,聰明的消費者也就笑納這些天上掉下來的福利。但這種傷財傷身的事,發卡銀行通常撐不了多久就會慢慢縮手。

一直到了今天,就變成消費者口中「想玩卻沒誠意」的發卡銀行了。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