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世界看見臺灣的力量》:國合會副秘書長談甘比亞、查德、史瓦帝尼、索馬利蘭援外經驗

《在世界看見臺灣的力量》:國合會副秘書長談甘比亞、查德、史瓦帝尼、索馬利蘭援外經驗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1987年起,國合會副秘書長李栢浡代表臺灣踏訪超過100個國家,見證臺灣從「接受」國際援助的年代,到如今向外「給予」他國援助的篳路藍縷。透過投資融資、技術合作、人道援助及國際教育訓練等方式,致力協助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亞太、中東歐與中亞等開發中國家,改善經濟且提高人民福祉。

2. 真實的非洲,不是只有貧窮、飢荒與恐攻

Hans Rowsling寫的《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一書就直接指出:由於我們對事實的不解,而時常對現況產生認知的偏誤。作者生前也常駐非洲多年,對於這塊大陸有著深刻的體悟,寫這本書想要扭轉大家對於黑色大陸、未開發國家的刻板印象,透露未來的機會,其實非洲的發展不像我們想的這麼悲觀。

不僅僅是對於非洲,我們生活的周遭,充斥了假新聞、情緒性散播消息、網路瘋狂轉發的影片,名嘴的談話……在在影響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這些大量的資訊,在事實難以一一求證、無法一窺事件全貌之下,左右我們接收訊息方向的就是主觀的感受,大家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版本,卻都自認為自己是最客觀公正的一方,生活在同溫層裡面卻又都不承認。2016年德國的年度詞彙是「後事實時代」,到了即將邁入2020年的今天,我們看事情的角度,依然常常把事實放在後面,把自己的主觀認知放前面。

一般閱聽大眾對於非洲的感受,如果一直停留在貧窮落後的印象,加上新聞版面的文章都是糧食危機、疾病、戰爭和恐攻,自然在心中形塑了一個強化的認知,就是非洲仍然處於黑暗落後的年代,是一個發展停滯,現代化程度極低的地區。非洲國家也許自身也有意無意地散發著這樣的訊息,如此比較容易向西方國家請援;或許媒體也偏向報導這些負面的新聞,因為這些內容符合讀者對非洲的認知,這樣才會有人看,才會有人相信。

新聞報導許多戰爭、疾病等各種非洲的問題,這些資訊並非不是事實,但卻不是非洲現況的全貌。這些新聞讓我們對於非洲的認知產生偏差,無助於大眾更加了解非洲的發展狀況。在台灣,我們對自己生長的環境,都會產生認知偏誤了,更何況對於一個遙遠且生活沒有直接相關的非洲大陸?我們的認知與實際情況,時常出現很大的落差。

3. 只把非洲當作一個地區,就無法真正認識它

然而,要清楚闡述非洲的真實發展現況,卻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非洲實在太大了。北非比美國的領土要大,西非比阿根廷大,中非和東非加起來比整個西歐連同英國的面積大、南部非洲經濟發展共同體(SADC)16個國家加起來比中國還要大……。

當西非發生伊波拉疫情的時候,很多旅行社收到客戶的電話,要求取消去東非看動物大遷徙的行程,這樣的擔憂,就是源自於將非洲視為單一地區的偏誤。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伊波拉疫情發生處)與肯亞、坦尚尼亞(東非大草原)的距離,比法國巴黎到俄國莫斯科還遠,但應該不會有人因為巴黎發生恐攻,而取消去俄羅斯的行程吧!

大家把非洲視為一個地區,就永遠無法真正認識它。好比早些年,台灣習慣以「東南亞」泛指印尼、越南、泰國等各個國家,在這種語彙之下,各國的差異性就被抹平了,我們一直很難分得清楚每一個國家、種族特有的語言和文化。直到近年來,台灣對於東南亞國家的認識逐漸提升,大家的言語中,才逐漸減少了「東南亞」一詞的使用,而是直接說出那一國家名字,我的朋友是緬甸人就說是緬甸人,不會說他是東南亞人;我要去馬來西亞出差就是去馬來西亞,而不會說我要去東南亞。

所以當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去非洲?我覺得這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去的是史瓦帝尼等這些國家,不是整個非洲。又有人問我是不是會說非洲話?這題更難回答了。根據不同學派對於語言與方言有不同的分類方式,非洲語言的數量以最嚴格的定義來說,超過1,200種,寬鬆一點的認定,則超過3,000種,南非光是官方語言就有11種,奈及利亞的方言將近500種……在看好萊塢電影時,有時出現黑人交談的場景,下方字幕打出「非洲土語」時,我不禁覺得莞爾,因為這樣寫並無任何意涵,跟打出「他們正在交談」的字幕是一樣的。

4. 他們可能對你瞭如指掌,你卻連他們在地球哪個角落都不知道

我們對非洲國家的連結,大多來自於電視節目或觀光旅遊,即使真正到了當地,眼見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全貌。探索頻道上播出的草原動物,大象、斑馬、羚羊,的確是非洲的野生動物沒錯,但卻不是當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動物。如果你去非洲買了大象、獅子的雕塑藝術品,那是做給觀光客的。如果你要挑一種象徵在地的動物,你問當地人送禮都買什麼藝品,或是他們生活中有沒有吉祥祝福之意的圖騰,他們的回答會讓你意外,不是那些大型的野生動物,而是蜥蜴、壁虎、變色龍。

的確,要取得非洲的資訊不容易,在2015年之前,想用Google的街景瞧瞧非洲大城的市容,幾乎是不可能的。直到這三、四年間,街景服務才擴及到一些觀光比較熱門的國家,例如南非、波札那、坦尚尼亞、肯亞、埃及、摩洛哥等;兩年前才進入西非沿海國家:迦納、塞內加爾、奈及利亞……至今不過10多國的部分城市有街景。

整個非洲的Google地圖資料量,比一個東京市的資料量還少。你認為是他們落後,我認為是我們吃虧。因為一個非洲的年輕人,有了網路之後,可以輕易地搜尋到東京的所有資料,大街小巷一覽無遺;而我們,即便有發達的網路,卻仍然對非洲一知半解。

或許是非洲地理位置太過遙遠,或許是媒體報導非洲的篇幅太有限,讓我們難以一窺廣大非洲的全貌。但若能保持探究事實的好奇心,用多方角度看新聞,同時去除閱聽時的直覺偏誤,認識非洲就像是拼一幅巨幅拼圖一樣,收到每一個資訊時都能不偏頗地保留下來,就可以慢慢建構出一幅完整的畫面。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