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草根維修運動興起,挑戰線性經濟模式與資本主義「拋棄式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通過修理,串連喜歡動手做、並想為社區服務的維修志工,與有修理需求的市民,修復物件的過程也修復著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環保行動同時能強化社會團結與連帶。振興維修帶來技術分享、有機會繁榮在地經濟。
文: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前言
2021年1月5日,我擔任共同主持人的中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與高雄旗美社區大學、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台南新化社區大學齊聚,宣布啟動「南方修理聯盟」。以大學與社區大學的教學活動為基礎,在南台灣的城鄉社區舉辦維修活動,推廣以維修取代拋棄、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以及循環綠生活。
社會學者為什麼鼓吹社區居民拿起傢司、動手維修?透過這篇文章,我要談談過去十年在全球草根社區興起的維修運動,說明維修的環境與社會價值,維修運動如何挑戰浮爛的計畫性淘汰、走向維修權倡議,以及要求以循環取代線性經濟的發展模式。
英格蘭小鎮Farnham修理咖啡館(Repair Café)
2019年暑假,我終於有機會拜訪老友Martin Charter在英格蘭小鎮Farnham一手創辦的「修理咖啡館」。Martin是英國創意藝術大學(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 UCA)永續設計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le Design, CfS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在校方、鎮上教會與地方議會支持下,他自2014年起組織維修志工,每月在教堂活動大廳舉辦一次活動。

活動動線是這樣:送修居民進到會場先由志工引導填寫物品使用年數、品牌型號、損壞情形等基本資料,秤物品重量並登錄;再至家電、3C、腳踏車、衣物、家具等不同修理區前的座位等待叫號。輪到修理時,居民帶著物品到工作檯與修理志工面對面坐定,維修志工一邊診斷修理,一邊不時與送修居民就著物品損壞狀況、使用慣習、物品運作原理、日常維護方法聊天對話。遇有維修難題,志工們彼此討論、互相支援、一起解決問題;過程中,有志工送上可颂、熱茶與咖啡,為這個社區志願性活動加溫。
我到訪前即被告知,Farnham修理咖啡館這天將誕生第一千件成功修理好的物品,地方議員、地方報因此都來了。就在交談聲、維修工具與物件碰撞聲中,歷史建築裡揚起了歡呼與掌聲。為什麼預測得到這天能修出第一千件物品呢?關鍵在Martin自成立修理咖啡館以來,即有計畫地通過基本資料表、秤重、問卷滿意度調查、導入碳排放計算器等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再藉由統計資料呈現修理的環境與社會效益。
登入Farnham修理咖啡館的網頁可以看到,從2014年到2021年10月,中間因疫情中斷超過一年,Farnham修理咖啡館已組織64場修理活動,累計3144人次到訪、修理好1383件物品、修理率達66%。通過這些修理活動,社區成功阻止了3.98噸物件進到掩埋場、減少37.4噸碳排放,為居民荷包省下超過10萬5千英鎊,送修者的滿意度高達98%。[1]

修理活動不僅回應社區需求,也讓具備技術能力的志工們得以為社區、為環保貢獻心力,Farnham的修理志工臥虎藏龍,許多是退休的專業人士。累積45年維修飛機經驗的志工John Pearce跟我說:
「我想對社區有所貢獻,而不是坐在家裡,當維修志工最大的滿足感就是避免很多東西進到掩埋場!」[2]
修理活動不僅帶來環境效益,也帶來凝聚社區人情的作用。馬汀跟我分享的經典案例是:一位中年男子帶著市面上早已不復見的舊式錄音轉盤來維修,當修理志工成功讓舊物重生、轉盤流瀉出中年男子兒時熟悉的搖籃曲,通過修復乘載記憶的物件,人們的情感得以穿越時空得到慰藉。馬汀說:「我因為環保投入研究、創辦修理咖啡館,卻意外發現,原來修理咖啡館修理的不只是物件,也在修復人的情感與記憶。」[3]
舊物得以新生,Farnham的維修活動,吸引其它社區居民遠道來送修或取經,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台《BBC》也來報導。[4]突來的COVID-19疫情蔓延,封城導致實體維修活動中斷,但疫情逼出社區的調適與創新能力。在封城一段時間後,他們發展出送修與維修者零接觸的模式、提供居家維修線上諮詢與教學、舉辦志工線上聚會,甚至有阿公級維修志工在線上巧遇因封城久未相見的孫子,而通過線上教學教會孫子修理燈具!
全球草根維修運動興起

事實上,截至2021年10月,全球各地已有2053個類似Farnham的修理咖啡館,[5]而啟動這波草根修理運動的是荷蘭記者Martine Postma。有感於廢棄物急速成長,Martine 在2009年創辦修理咖啡館,將具備修理能力與有修理需求的社區居民聚在一起。咖啡只是調劑,在修理咖啡館這獨特的社區空間裡,社區居民相聚、學習技術,透過維修挑戰了資本主義失控的拋棄式文化。
隨著更多社區也想動起來,Postma成立的「修理咖啡館基金會」(Repair Café Foundation),提供啟動修理咖啡館的方法、維修工具清單、募款與宣傳策略,網頁上的全球修理咖啡館地圖,讓造訪者可以輕易探找各地修理咖啡館的位置。
修理正轉變當前的拋棄式文化,Repair Revolution: How Fixers Are Transforming Our Throwaway Culture一書作者John Wackman與Elizabeth Knight問:假如圖書館、咖啡廳、社區中心、鎮公所大廳就可以維修;假如修理咖啡館、維修診所、(維修)工具圖書館就在你住的鎮上,事情會不會有所不同?他們認為,維修革命是對消費文化的反滲透,人們投入資源、分享資訊、學習不單單只是作為一個消費者。維修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用工具與雙手,搞清楚產品如何運作;維修榮耀、保留、傳遞修理的實用知識與技能;而送修者也不是把故障的東西丟給維修志工,而是在維修現場,一起學習如何保養,延長你在乎或依賴的物件的壽命。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