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全球草根維修運動興起,挑戰線性經濟模式與資本主義「拋棄式文化」

全球草根維修運動興起,挑戰線性經濟模式與資本主義「拋棄式文化」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通過修理,串連喜歡動手做、並想為社區服務的維修志工,與有修理需求的市民,修復物件的過程也修復著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環保行動同時能強化社會團結與連帶。振興維修帶來技術分享、有機會繁榮在地經濟。

簡單說,人們在維修中分享技術、發展創造力、找到樂趣、減少廢棄物、提高社區韌性以及交朋友。[6]研究澳洲DIY文化的Katherin Wilson認為:維修帶給人們深刻的關懷、自豪、歸屬感以及公民參與感,回歸維修經濟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友善、更具包容性的社會。[7]

修理並非新鮮事,但在跨越社區與國界的互相學習與複製中,這波草根社區運動,賦予了古老的修理行動在當前氣候危機時代下的進步意涵。Martin曾與修理咖啡基金會合作,在2014年、2016年與2020年進行了三次全球咖啡館的基本調查。2014年同時調查修理咖啡館與黑客空間,梳理出志工動機,發現志工想幫助他人生活得更永續、想提供社區服務、幫助提高產品的可修復性與壽命,志工認為家電與電子廠商「計畫性淘汰」製造了問題。[8]

不同於前兩次調查聚焦修理咖啡館志工參與動機以及對未來的期待,2020年最新調查聚焦團體分析295個修理咖啡館的回覆後發現:修理咖啡館多由具強烈動機的個人或一群人組織而成,有的是轉型城鎮運動(Transition Town)的一部分;也有的由教會或公部門推動。減少廢棄物無疑是主要目標(96%),其他的成立目包括鼓勵修理、提供空間讓人們分享修理技術與知識、社區鄰里或志同道合者見面、幫助到訪者省錢,以及鼓勵公司提升產品的可修理性與壽命,乃至提供志工增進職能技藝的機會等,顯見修理咖啡館的運作在環境目標外也兼具社會目的。[9]

在全球追求永續轉型的草根創新行動中,維修咖啡館、修理診所(Fixit Clinics)也與黑客空間(hackerspace)、創客空間(makerspace)的興起有關。線上平台、社會企業、社區為基礎的組織,也助益了修理運動的發展,比如IFixit是維修電子產品與汽卡車的維基百科,維修者透過逆向工程整理出維修指南,在網路上免費共享。Restart Project 則是英國倫敦的社會企業,透過在社區與企業的「重啟」活動,分享維修技術,鼓勵人們延長手中電子產品的壽命。[10]

挑戰線性經濟模式與計畫性淘汰,拿回「維修的權利」(right to repair)

事實上,發動修理咖啡館的行動者,渴望透過日常維修行動帶來更大幅度的結構變革。面對修理咖啡館成功地遍地開花,Postma曾受訪強調:

「我們沒有什麼時間可以為此感到驕傲,因為修理不是解方,重要的是這些修理活動所傳遞出的關鍵訊息,那就是,人們想要他們的東西是可以修理的,生產者應該生產可維修的東西。」[11]

的確,第三次全球修理咖啡館的調查發現,受訪者最期待國際修理咖啡館基金會在未來扮演的前三大角色是:政策遊說鼓勵較好的產品設計(可修理、延長產品壽命)、提升消費者維修意識、與公司就更好的產品設計進行對話。[12]

資本主義為資本積累持續擴大生產與消費,主流「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發展模式,在「資源開採→製造→銷售→使用→廢棄」各階段帶來環境與社會負荷。「計劃性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更進一步加速產品廢棄,造成地球嚴重的負荷。

什麼是計畫性淘汰?以手機為例,品牌商有計畫地讓消費者在更新系統軟體後出現手機降速或電池壽命減損的狀態,刺激消費者購買新一代手機,只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計畫性淘汰造成顯著的環境衝擊,電子廢棄物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廢棄物,從富裕國家流入窮國,底層窮人徒手拆解廢棄物,污染河川與土壤,危害自身、家人與社區居民健康。

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指出,80%電子廢棄物未能妥善回收再利用,造成龐大的環境負荷、經濟損失與資源浪費,比如,一噸手機中的黃金含量比同重量的金礦高出100倍!從廢棄電子產品取得資源所產生的碳排放,遠低於從地球開採新資源;延長產品壽命、重複使用電子組件,可以帶來更高的環境與經濟效益。[13]

打開抽屜,每個人可能都有一堆小故障、速度變慢、甚至完全沒壞卻淪為廢棄物的電子產品。草根維修運動正是想解決電子家電產品等廢棄物急速增長的大問題。也在愈來愈多人想動手維修的過程中,發現了維修這利己利人利益地球的好事竟障礙重重:只能拿回原廠維修、貴又不方便、缺乏維修指南,廠商針對圖解說明書、設計圖、軟體和程式代碼清單保密,一體成形無法更換零件,保固期內不得自行維修,無法取得零件與維修工具等。Katherine Wilson即指出:「不過是幾十年前,電器製造商的包裝裡還附有修理說明,但今日檢附的都是危險警告以及威脅消費者若自行修理將造成保固失效。」[14]

也因此,日常的社區維修行動逐漸蔚為挑戰結構性問題的「維修權」運動(Right to Repair),而維修咖啡館累積的資料與數據,正能貢獻於公眾教育、爭取維修權、要求政策與企業做出改變。當人們透過合作、互助、共享的方式來維修,這些維修活動累積的資料,可以回饋到產品設計、維修與維修權立法等倡議。以修理咖啡館的調查而言,回應調查的修理咖啡館中,約40%的維修活動沒有收集任何資料,但有收集資料的修理咖啡館,其資料就成為消費者、生產者與政策制定者對話的重要基礎。[15]

ifix
Photo Credit: Smartphone Repairability Scores – iFixit
截圖自ifixit網頁的手機評比 (取用日期:2021-10-12)

修理咖啡館可以累積資料,而以維基百科原則共享維修know-how的線上平台,也能藉由拆解品牌大廠的智慧型手機,為其可維修性打分數、做評比,以透過消費者壓力,要求廠商從源頭設計就應符合生態設計、循環經濟中的可維修原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