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科學:白紋伊蚊(虎蚊)如何將寨卡病毒傳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寨卡病毒在森林的蚊子和猴子中廣為流傳,有機會為人類帶來更大的威脅。
文: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大家好!我是一隻白紋伊蚊,我還有另一個更具霸氣的名字——虎蚊。今天,我要跟大家說說我和同伴們的故事。大家如果想一睹我們的風采,就不要錯過最新一集的《零距離科學》啦!
逼不得已才吸血
我住在亞瑪遜森林中間的一個城市,媽媽把卵產在一條棄置輪胎裏的積水旁。我在水中孵化成為孑孓,經過幾次蛻皮化成了蛹,再變成一隻雌蚊。沒多久,我便遇上了我的丈夫。他的飲食習慣跟我完全不同,只以吸食花蜜為生。他的壽命也比我短很多,我很早便成為了寡婦……

幸好,我把他的精子存了起來,讓我的卵子能持續地受精。為了得到產卵所需的能量,我只能孤注一擲,冒著被拍死的危險吸食人血。不過,雖然我的飛行距離不遠,只會在方圓200米遊走,但我的反應相當敏捷,能輕易避開手掌的攻擊。
我也知道為甚麼自己這樣神憎鬼厭。除了會讓人類痕癢難當,我們還會為他們帶來嚴重疾病。我的同伴曾經吸了一個孕婦的血,接著她誕下了一個小頭嬰兒。但我真的要為同伴們討回公道,傷害胎兒的是寄住在我們體內的寨卡病毒。我們只是可憐的、沒報酬的宿主罷了。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大家應該從源頭消滅病毒,如果我們沒有吸入帶有寨卡病毒的血液,也就不會造成傷害呀!

不過話說回來,孕婦的血液真的很吸引。她們的體溫在懷孕初期比正常高一些,也較容易出汗。高溫與汗水,再加上她們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三管齊下,實在讓我們無法抗拒……如果讓妳們的胎兒變成畸形,真的很不好意思啦!
森林的病毒樂園
我所身處的地方,其實是在森林跟城市的交界。有時,為了躲避人類的滅蚊工具,我也會向從森林中竄出來覓食的猴子下手,猴子血也很能進補呀!
不過,這樣做也間接給你們帶來遺禍。假如我的身體裏寄居著寨卡病毒,我吸猴子血時便會把病毒傳給牠,病毒便會在猴子體內繁殖。森林裏原本沒帶病毒的同伴們叮咬這猴子,便會惹上了這種寄生蟲。

當病毒在森林的蚊子和猴子中廣為流傳,便新增了立足之處。猴子成為了新的宿主,病毒會不斷演化出新的變異株,當變異讓病毒更能適應猴子的細胞,演化的優勢被確立,便會在猴子群中變得普及。倘若這變異株在森林和城市交界回傳給你們,便有機會為人類帶來更大的威脅——病毒的感染力或許會增強,病況或許會加劇。
不單如此,當病毒在森林中立足,你們便不用指望能把病毒撲滅。即使你們能研發出對抗寨卡病毒的疫苗,也只能在人類身上施打。猴子最擅長在森林中跟你們捉迷藏,你們斷不能在猴子身上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這樣,變種的病毒三不五時就會反撲在你們身上。要記得喔,這真的如我們無關呀,只怪你們住得太近森林,讓病毒找到一個美麗的後花園,你們自作孽罷!

全球化惹來的禍
你們的自作自受不僅如此。我們雖然飛得不遠,但拜你們龐大的交通運輸網絡所賜,我們常常可以坐上順風車、順風船、順風飛機。我認識的一些朋友,還移民去了法國和德國,在那裏落地生根。牠們的後代再移居到比利時,還已經在停車場中產了卵。

可恨的是,牠竟把卵產了在研究員預先設下的陷阱中,喪失了在比利時建立基地的大好機會。不過,我相信,隨著全球化的大趨勢,我們侵佔全球實在是指日可待。你們的工業化也助了我們一臂之力。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讓全球氣候暖化,讓我們能侵佔過往因天氣寒冷而未得之地。
人類,雖然我已經垂垂老矣,但我的同伴和子孫已經定好了作戰大計,時機成熟便會大舉進攻!我們誓要建立蚊子的國度,你們等著變成提供血液的奴隸,等著被我們叮咬得體無完膚,等著被我們的寄生病毒蹂躪吧!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10時正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10月15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10時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10月15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