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下):代議制避免政府巧取豪奪,但殖民地又是另個故事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工業革命的成因是複雜的,它夾雜了英國發明家們不懈的努力、本土寬鬆的資本環境、優越的資源稟賦、不斷上升的工資壓力、野蠻的對外掠奪、或許還有一點莫名其妙的運氣。
除了前文所說的區位優勢,工業革命的人力成本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英國學者羅伯特·艾倫(Robert C.Allen)在《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rctive)一文中把問題聚焦在英國的高工資身上。
他比較了1833年法國與英國之間實際工資(Real Wage)的差異,英國男性工人一天的平均工資是35.1鎊,法國則是2.13法郎,經過通脹調整與匯率換算後,英國對法國的實際工資比是1.49,意思就是英國人的工資比法國人多了快一半。(R. C. Allen, 2015, p.10)
更要命的是由於紡織產業的迅速膨脹,到1770年時英國所需的女紡織工人數已經水漲船高,來到整體女性人口的62%。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很快英國的女嬰一出生就要開始學紡織了。種種跡象表明,英國的工業革命必須發生。如果不趕緊想辦法用機器的替代人工,整個英國的產業都會被持續上漲的薪資水準壓垮。
出於對燃料的需求,人類一直以來都非常樂於破壞生態環境。
煤礦大規模普及開來是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木材做為人類最重要的燃料資源。砍伐森林這件事在工業革命前人類已經做得非常駕輕就熟了,老練的讓大自然感到心痛。根據彭慕蘭在《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裡做出的研究,由於人類的竭澤而漁,世界範圍內,尤其是發達文明區內的森林面積在迅速萎縮。1550年左右中國華北地區的人均燃料供給量是每人2.31噸標準煤當量,1789年時剩下0.62噸,到了1800年左右這個數字降低到0.24噸,大概就只夠燒炭自殺。
凌大燮(1983)曾做出估計,中國廣西地區到1870年時只剩下39%的林地,在開發更完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個數字只會更低不會更高。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陷入到一種能源危機當中,陷入木材與煤礦的雙重短缺之絕境。

這影響了中國的生產模式。中國被迫走向集約型勞作,節省能源消耗,變成精耕細作的碎塊式經濟。
與此同時,英國的貸款利率持續下行
阿什頓(T. S. Ashton)認為工業革命有賴於融資成本的降低,根據克拉克(Gregory Clark)的資料,英國在18世紀的利率大約在4%-5%之間,中國則是10%-12%,但那可是皇權社會發展到頂峰的中國,標準差無限大。
那個時代的商人尊嚴,不會比廁所的衛生紙厚多少。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皇上偶爾借錢不還也是商人的榮幸。明朝的沈萬三和清朝的胡雪巖都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在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試錯成本(try-and-error cost)相對較低,英國的發明家們明顯是更幸福的。
種種的英國優勢,可能與「王權難以任意伸張」有關
王國斌在《大分流之外:中國和歐洲的政治經濟與變遷》(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and Europe, 2011)中就為這場世紀辯論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他認為諾斯等人(North, 1981; North & Weingast 1989)的研究是最有說服力的。換句話說:
歐洲某些地區的資本成本不僅低於歐洲大陸的其他地區,甚至也低於全世界,是因為代議制政體減少了政府巧取豪奪的風險。由此可見,資本成本使中國經濟注定難有突破。
基本上可以說,英國因為有議會的限制,王權貪婪的魔爪不能亂伸,商人便不需要索取太高的風險對沖(Risk Premium),客觀促進了工業革命時期能工巧匠對產品鑽研的興趣。
這和所謂的「啟蒙精神」實際上沒有什麼關係。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英國在殖民地的巧取豪奪。這些幾乎零成本的原材料透過三角貿易大量進入英國,使得英國的產品更具有價格競爭力。
張夏淮(2007)也提醒我們注意英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在經濟史上有一個非常怪誕的現象,就是當今大力鼓吹自由貿易的國家,它們都不是真正靠自由貿易發家致富的。張夏淮在《富國陷阱》裡形容這種行為叫做「上樓抽梯」(Kicking away the ladders),充分的把過河拆橋的行為藝術,提升到波特萊爾的悲劇審美水平。

1699年,英國頒布《毛紡織法案》(The Woolens Act),禁止自己的殖民地向外出售紡織品,一把牢牢抓住綿製品的採購權,還不許上游廠商討價還價。要是誰敢違抗,英國的紳士們會用滑膛砲幫助各位劣等人類走向文明。這不但摧毀了印度的工業,還一併打擊了愛爾蘭與北美殖民地。
英國不但盤剝殖民地,同時也是一個簽約魔人
張夏淮很好心的為我們複習了這段歷史:
「拉美國家獲得政治獨立後,英國首先與它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1810年,巴西成為第一個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在鴉片戰爭(1839~1842年)之後,英國於1842年同中國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隨後的幾十年裡,中國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完全喪失了關稅自主權。1863~1908年,中國海關由英國人掌管長達55年之久。自1824年起,暹羅(今泰國)與英國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以1855年《英暹通商條約》最為徹底。 波斯先後在1836年和1857年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奧斯曼帝國則在1838年和1861年與英國締結了不平等條約。」
阿姆斯登(Alice Amsden)在《The Rise of “The Rest”: Challenges to the West From Late-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2001)中表示,殖民地國家通常都必須等到恢復關稅自主權以後,它們的工業才真正開始發展。
殖民主義暴力嗎?非常暴利。彭慕蘭在《大分流》裡引的數據顯示:「1760年至1810年之間,把奴隸輸入英屬西印度群島的花費,約相當於同時期蔗糖出口收益的四分之一。」(Mitchell, 1988)英國蔗糖貿易的凈利潤是成本的三倍,我們實在很難想象一旦英國龜縮一隅,不忍因一姓之尊榮,弗兆民之好惡,不努力向外殖民,笑瞇瞇的找其他國家簽不平等條約,他們工業革命的動力能夠維持多久。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