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城中城大火案,蔡英文:局部荒廢舊建築加速公辦都更、檢討老舊建物法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國危老重建受理案件數共有2286件,六都就佔了超過87%,高達2011件,對此總統蔡英文今(16)日上午,探視高雄城中城大火傷患,他強調已責成行政院、內政部,全面檢討強化建築管理、消防檢查、危險及老舊建築物都市更新制度之不足。
總統蔡英文今(16)日上午,探視高雄城中城大火傷患。他強調已責成行政院、內政部,全面檢討強化建築管理、消防檢查、危險及老舊建築物都市更新制度之不足;並針對局部荒廢建物建立社區管理系統,加速公辦都更。
高雄市「城中城」火警:46人死亡、41人輕重傷
10月14日半夜三點,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傳出火警,目前已知46人死亡、41人輕重傷,僅次於1995年台中衛爾康大火後,25年來單一死亡人數最高的火警。
位於高雄市鹽埕區府北路的「城中城」大樓於1981年完工,屋齡已達40年,是一棟地上達13樓、地下2樓的住商複合式建築。從地下2樓到地上5樓荒廢已久,7至11樓則約有120戶住戶,多為高齡、弱勢的民眾。
經警方初步研判起火原因,疑似為一樓商場內黃姓女子與友人口角所引起。高雄地檢署則發布新聞,已經指派主任檢察官洪瑞芬、檢察官廖偉程指揮高市府刑事警察大隊、鹽埕分局組成專案小組,調查該案。
「目前掌握的證據看起來不像故意縱火。」高雄城中城大火專案小組向《自由時報》透露,照過去經驗故意縱火,多會查獲放火的材料,如汽油、酒精等。
高雄地檢署經複訊後今日公布,認為黃女與友人均涉刑法第173條第2項失火燒燬住宅、第276條過失致死等罪嫌,且犯罪嫌疑重大,向高雄地方法院聲押黃女,郭男則諭令6萬元交保,法官晚間裁定羈押禁見。
針對城中城惡火事故,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副理事長李宗吾告訴《報導者》,像是城中城這樣高樓層、有廢棄樓層的建物在搶救上非常困難,因為無法得知防火門、防火規劃區以及防煙區劃等,是否合格或遭到破壞。
他強調,搜(查)」跟「救(火)」應該分開,才有安全的通道救援、協助民眾逃生。若直接針對火源處理:滅火恐造成大量煙、熱向上蔓延,阻礙民眾逃生;滅火,火勢可能會延燒,煙也會從窗戶進入室內。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坦言,此棟大樓一直未成立管委會,是高雄市府輔導的單位之一,過去產權極度複雜情況下,消防人員無法進入大樓實施消防安檢。而工務局日前也有要求大樓之建物限期改善,大樓所有權人派代表出面表示願意配合,但很不幸,還沒完成就發生憾事。

危老建物搶救極度困難 蔡英文:全面檢討老舊建物法規
因爲城中城大火釀嚴重死傷,總統蔡英文今日訪視時強調,中央一定要用最快的時間,與地方政府合作,盤點有局部荒廢老舊的住商混合大樓,進行整理、排除危險等措施,建立社區管理系統,且加速公辦都更的速度。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國危老重建受理案件數共有2286件,六都就佔了超過87%,高達2011件,其中台北市744案最多,新北市448案排第二,其餘包含台中市431案、台南市170案、高雄市114案、桃園市104案。
內政部長徐國勇對此承諾將修法,持續推動三大政策因應,分別為:授權代拆、容積獎勵以及行政強化加速都更、危老重建。主責單位內政部營建署指出,今年5月修正《都市更新條例》,已授權地方政府對明顯危害公共之建物,免除協調程序直接拆除。
營建署說明,透過「提高獎勵誘因」,參與都更的建築容積,得放寬至原建築容積1.2倍,營建署補充解釋,若海砂屋或耐震能力不足等急迫改建建物,獎勵上限達原建築容積1.3倍。
營建署稱,未來行政程序明確化、各環節行政效率的提升等是推動關鍵,目前都更重建的相關法規、機制以及經費等已到位,能夠確保民眾安全。
不過,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總監黃舒衛憂心,目前所有的都更、危老制度都是以市場性、財務可行性為發動基礎,但是真正的危樓、破敗社區是沒有開發價值,倘若又遇上該社區有老、貧等弱勢族群,幾乎是舉雙手投降。
他強調,雖然台灣建築、消防法規持續升級,但是僅限於新建建築,老舊大樓除非改建或變更使用,否則符合當時興建的法規即可,這些危樓均會成為民眾安全的死角。政府應適度介入、輔導危老大樓處理各項事務,才可真正加速都更進行。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城中城大火案 蔡總統:局部荒廢舊建築加速公辦都更(中央社)
- 高雄城中城大火46死 台灣死傷第2多單一建築物火災(中央社)
- 一把惡火燒出高齡弱勢者居住危機:25年來最嚴重火災,高雄城中城46死41傷(報導者)
- 城中城大火涉案女押解高雄二監 兩度表達冤屈(中央社)
- 城中城大火案女主嫌恐無錢可賠 檢著手清查扣押財產(自由時報)
- 推動危老重建 三箭齊發(經濟日報)
- 全台危老案核准1783件/專家︰重建給容積獎勵(自由時報)
- 老舊大樓無管委會 林欽榮:擬訂自治條例加強管理(中央社)
- 「城中城」大火危機遍布全國!六都老舊住商混合大樓恐破200棟(新頭殼)
責任編輯:莊貿捷
核稿編輯:楊士範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