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高達、歐容、希區考克等大導演,如何在電影當中詮釋「看展覽」這類行為?

高達、歐容、希區考克等大導演,如何在電影當中詮釋「看展覽」這類行為?
Photo Credit: 《迷魂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引起我興趣的是,隨著電影創作光譜的不斷豐富,導演們有意在劇情中安插觀展元素時,這一行為是被如何表現的?又或具有怎樣的敘事可能和詮釋空間?

明面上,是為了挑戰書裡說的:有個美國人僅耗時9分45秒即參觀完羅浮宮,他們才做出這一荒誕的舉動。實際上,他們只是出於無聊想要找個法子打發時間。似是反諷又像是自嘲,是屬於高達標誌性的小聰明。上世紀六零年代席捲整個西方的反叛風潮,在幾個快速移動的手持鏡頭切換間,躍然銀幕,更影響了幾代電影人和觀眾。

至此,看展覽可以是不再嚴肅的,美術館的威嚴形象也成為可被忽視和挑戰的——終於有電影人呼應了時代的脈搏,與此同時,行為、觀念、過程藝術的創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們也即將在未來的電影中越來越多地窺見對藝術的另一種態度:經由展覽這一中介,連同作品和機構一起,被拉下了神壇。

備註

[1]參見https://the.hitchcock.zone/wiki/Palace_of_the_Legion_of_Honor,_San_Francisco,_California

[2]班雅明對藝術的儀式價值和展示價值有所論辯,認為肖像照仍保有最後的儀式價值,亦可借鑑至此。參考Walter Benjamin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臺北:商周,2019。

[3]參見瑞士蘇黎世的布爾勒收藏展覽館:https://www.buehrle.ch/en/collection/artwork/detail/the-suicide/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文標題為〈電影裡觀展,另眼試看〉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