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黨外不待解嚴,即以神風隊員挑釁姿態衝破紅線,賭民主化必勝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黨外不待解嚴,即以神風隊員挑釁姿態衝破紅線,賭民主化必勝
1992年4月19日,施明德、黃信介、許信良以及林義雄率領數萬群眾遊行要求總統直選。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劉仲敬認為,東亞大陸的歷史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政」以降,歷經二千餘年的憲制歷史從未有過根本改變。然而「中華民國」的建立,從憲制的角度看,卻是東亞大陸二千餘年以來未有之變局。

文:劉仲敬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一月二十七日,立法院通過台灣省、台北市增選立委十一人資格案。

一月三十日,立法院決議增選後立委總額七百八十四人,出席院會法定人數一百五十七人。

四月二十五日,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遇刺於華盛頓。

新生代綠色政黨出身左翼,不似老派士紳俱樂部政黨,親近鄉土、工農,武裝鬥爭晚至解嚴後仍列於正式綱領,設若生於中東、拉美,前途未可知。台灣形勢孤立,以美國為唯一信友,或許恰係台灣之大幸。

中華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三月十八日,台灣省議會通過地方自治法修正案。

四月十四日,台大學生舉行保釣遊行。

六月二十七日,金門鄉、鎮官職改行民選後首次投票。

十月二十六日,聯合國通過阿爾巴尼亞中國代表權提案,駐聯代表周書楷退場抗議。

十月二十九日,立法院決議不承認聯合國任何有礙國權舉措。

十二月二十九日,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全文如下: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鑑於可能嚴重地威脅台灣地區全民生存的當前國際局勢表示深切的關懷。秉著耶穌基督是全地的主宰,公義的審判者,也是全人類的救主之信仰,我們代表二十萬基督徒也願意代表我們同胞的心聲作如下的聲明與建議:

現居台灣的人民,其祖先有的遠自幾千年前就已定居於此,大部分於兩三百年前移入,有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遷來的。雖然我們的背景與見解有所差異,可是我們卻擁有堅決的共同信念與熱望——我們愛這島嶼,以此為家鄉,我們希望在和平、自由及公義中生活;我們絕不願在共產極權下度日。

我們對尼克森總統即將訪問中國大陸的事甚為警惕。有些國家主張將台灣歸併中共政權,也有國家主張讓台北與北平直接談判。我們認為這些主張的本意無異於出賣台灣地區的人民。

我們反對任何國家罔顧台灣地區一千五百萬人民的人權與意志,只顧私利而作出任何違反人權的決定。人權既是上帝所賜予,人民自有權利決定他們自己的命運。

最近我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成為國際間政治交易的犧牲品是有目共睹的,依此情勢繼續發展,我們恐難免於像東歐諸國被共產極權壓迫的悲慘遭遇。為此我們呼籲政府與人民更加把握機會申張正義與自由並徹底改革內政以維護我國在國際間的聲譽與地位。

最近政府一再強調起用新人,所以我們切望政府於全國統一之前,能在自由地區台、澎、金、馬)作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以接替二十餘年前在大陸所產生的現任代表。例如德國目前雖未完成全國統一,但因西德臨時制憲使自由地區人民得以選出代表組成國會,此例可供我政府之參考。該國雖未成為聯合國會員卻因這種革新政體而贏得國際上的敬重。

我們相信這種革新與改進必能使國際人士及本國人民感到確有公義的保證和內在的和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劉華義、總幹事高俊明」

此即台灣版本的「原住民自決聲明」。

長老派自始即以「穩健共和派」立場顯身於英格蘭、蘇格蘭兩王國,其政治理念與宗教理念幾不可分,以長期國會主流派外抗王黨內拒克倫威爾,播種於新大陸,以入華傳教為西進運動自然延伸,古爾德殉於拳亂,魯斯父子盡瘁於東國,抗戰軍興,援華最力,以蔣宋夫婦為基督教、文明、民主前線英雄,尤多此派。

台灣教會耕耘百年,於黨外無黨之際,無形中已有民間代表之望。韓、台、拉美威權政府能毀黨不能毀教,壟斷政治而不能壟斷民間,是以非但天主教美洲教會即左派,韓、台儒地亦有基督教大發展,教會幾同於民主反對派。民間生氣不絕,廟堂法統自若,此皆全能國家貌似而實非、可望而不可及者。

改革-民主-本土三位一體,自此已成定局,直至解嚴,雖細節未嘗稍易。尤可留意者, 弱者之恐懼馬基維利外交,恐懼盟邦、權貴皆不可信,唯民間自救可免於被出賣,乃本土運動根本動力,「無歷史恩怨論」、「敵人之敵即友論」、「收買美國保護人反戈制台可以釜底抽薪論」無一非抱薪助燃之術,本土政治即孤兒心理,孤立愈甚,恐懼愈深,認同愈強,除非徹底毀滅或確保安全,薪必不盡火必不滅。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五月二十六日,行政院長嚴家淦請辭。同日,立法院同意副院長蔣經國任行政院長。

嚴去蔣代,僅屬宮廷政治、人事布局、趣聞逸事範圍,於歷史進程無甚意義,技術官僚秉國依舊,後人以蔣經國路線時代命名之事物,無不開創、定型於嚴內閣任內,小蔣不過循其故轍,以其特殊關係增加社會就政策穩定之信心而已。設若張氏父子能謹守「東北堡壘」,信用王氏財政系或其他技術官僚,不逞內外交涉,不問中原,尊重條約權利、劃明界限不挑釁強鄰,則「台灣奇蹟」原不難於半世紀前見於關東,大戰未必興於遠東。

十二月二十三日,立法委員增額選舉。

民國在台灣所謂「民主轉型」實為「民主上行」,民國三十九年兵戈未定,地方自治已切實辦理,此後地方選舉從未中斷。中央選舉以內戰一再延期,今則以變通方法,選舉有效治理地區代表,行憲自有延續性,不負法統,絕非解嚴後「忽然民主」。

本屆立法選舉,黨外(民進黨先聲)康寧祥、蔡萬財取台北,許世賢取雲林,黃順興取彰化,青年黨張淑真取基隆。無論就法理或現實論,民國行憲後固無一黨專政時期(雖有一黨獨大政治迫害時期),亦不待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