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阻止緬甸軍方領導人出席峰會,也放棄了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

東協阻止緬甸軍方領導人出席峰會,也放棄了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
圖為6月5日緬甸曼德勒市,反軍方示威者抗議東協對改善緬甸局勢毫無作為。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緬甸今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許多平民遭到血腥鎮壓,已奪走上千人的性命,面對這人道危機,東協向來堅持互不干涉成員國內政的傳統政策,面臨了捍衛信譽的難題,因此東協阻止緬甸出席峰會的的決定,已和數十年來堅持的接觸與不干涉政策背道而馳。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簡稱東協)在本月16日宣布,決定排除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出席10月底舉行的東協高峰會。由於東協成員國向來堅持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因此這「冷落」緬甸的決定,被視為是相當罕見的譴責舉措。同時東協內部在做此決定的過程中,不同國家的立場各異。

今年4月在雅加達舉行的東協峰會上,緬甸與東協達成了5點共識,包括立即終止暴力、各方應展開建設性對話、由東協主席指派的特使促進對話、接受東協將旗下的災害管理人道主義援助協調中心(AHA Centre)提供人道援助、允許東協特使及代表團訪問緬甸等。由於上述5點共識毫無進展,最終東協輪值主席國汶萊拍板決定排除緬甸軍政府參與在10月26至28日在汶萊登場的東協峰會,同時決定邀請「非政治性代表」來代替緬甸與會。

由於今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許多平民遭到血腥鎮壓,已奪走上千人的性命,面對這人道危機,東協向來堅持互不干涉成員國內政的傳統政策,面臨了捍衛信譽的難題,而這次東協做出的決定,已和東協數十年來堅持的接觸(engagement)與不干涉政策背道而馳。

路透社》報導,在15日舉行的東協外長緊急會議中,各成員國對於是否要排除緬甸參與峰會的立場各異,4位有參與緊急會議的知情人士透露,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對排除緬甸參與峰會的立場最為強硬。報導引述一名與會者說法:「從未見過(東協)會議氣氛如此緊張」,一名外交官說:「東協正發生變化」、「如果你在若一年前問我東協是否會做這樣的事情(排除成員國),我會說永遠不可能發生。」

消息來源也告訴《路透社》,由於東協峰會後緊接著舉行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因此有的東協成員國擔心敏昂萊(Min Aung Hlaing)若出席東協峰會,將阻礙其他全球重要領袖出席東亞峰會。

新加坡外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16日在推特發文指出,東協15日緊急會議的結果,做出這決定相當艱難,但為維護東協信譽是必要的。

而菲律賓外交部長陸辛(Teodoro Locsin Jr.)則表示,東協不能再對緬甸採取中立立場,「如果我們鬆懈了,東協作為區域組織領導的信譽將蕩然無存......也意味著我們總是在毫無價值的事情上達成共識的人」。

至於馬來西亞和印尼外交部,則拒絕回應外界對緊急會議結果的評論。不過印尼總統佐科威在19日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他一直以來都支持東協阻止緬甸領導人出席峰會,因為緬甸一直不落實今年4月在雅加達所達成的5點共識。

對於接下來,儘管上週五的緊急會議上,東協也討論了緬甸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提同意他們派人出席的要求,但毫無進展。至於可能代表緬甸出席峰會的「非政治性代表」人選,可能會有緬甸軍政府挑選,包括一些立場較中立,但仍與敏昂萊政權有聯繫的人。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東南亞問題專家Aaron Connelly指出,雖然東協並未發出斷絕關係的威脅,但排除敏昂萊出席峰會的決定,已是代表東協成立以來對成員國實施的最嚴厲制裁。

清邁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研究員Fuadi Pitsuwan則認為,在東南亞民眾「對東協保護會員國的機制失去信心和希望」之際,如今東協或許該重新評估不干涉原則的時候了。

儘管緬甸軍政府在18日透過電視台公告,將特赦並釋放逾5636名因抗議執政軍政府遭逮捕的人士,同時敏昂萊也重申將恢復緬甸民主的承諾,但至今東協對不邀請敏昂萊出席東協峰會的立場未改變。

中央社》報導,敏昂萊特赦是出於人道因素,但依然譴責非法反對派組織煽動動亂,並捍衛他領導的軍政府推行的地區性和平計畫。他呼籲東協應留意緬甸反對派的暴力行動,至於東協對緬甸特使提出的若干訴求依然「沒得商量」。

AP_21174358655548
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