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搞錯的cut用法:「Cut me dead」的意思沒有字面上那麼可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Cut me dead」看似可怕,但時常用在日常對話中。Cut的切割,顯然還有許多可以延伸的語意。
Jeff和外籍老闆談論最近才剛加入的專案經理,這位新人似乎無法立刻上手。
老闆說了:“If he can't cut it, then we'll have to get someone else to do the job.”
Cut什麼?是要「割」什麼還是「切」什麼?
原來cut在職場上有許多道地用法,一起學起來。
If he can't cut it, then we'll have to get someone else to do the job.
(X)如果他無法切割,我們必須找別人做。
(O)要是他做不來,我們必須找別人做。
這裡的cut是指「符合條件、做得來」;can’t就是「做不來、不符合條件、不如人意」。類似用法,人們在談到工作生涯時,會說:
I'm not cut out for an office job.
我根本就不是坐辦公室的料。
I said "Good morning" but he just cut me dead.
(X)我和他打招呼,但他想把我砍死。
(O)我和他打招呼,但是他對我視而不見。
Cut someone dead不是砍死某個人,而是「裝做沒看見,完全無視於某人的存在」。Cut在口語中本來就有「切割」的意思,假裝看不見,就是故意切割的延伸意思。來看一個例句:
When my boss gets angry with me, she will cut me for days.
我主管一旦生我的氣,會幾天不理睬我。
I wish someone would cut him down to size.
(X)我希望有人能幫他瘦身。
(O)我希望有人來挫挫他的銳氣。
"Cut sb down to size”跟size無關。人很自大、自以為是,英文會用:
He’s so full of himself.
他非常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的人會把自己膨脹得很大,於是會有"Cut someone down to size”這樣的比喻,縮小體積,比喻為「挫某人的銳氣」。
Would cut me some slack? I'm doing the best I can.
(X)可以切鬆一些嗎?我盡最大的努力了。
(O)別對我這麼嚴苛好嗎?我盡最大的努力了。
Cut有「剪」的意思,slack是「鬆弛、鬆懈」,cut someone some slack,意思是「給某人方便、對某人網開一面」,口語一點,就是「別較真了,放人一馬吧」。職場常見用語,來多看一例:
A:Andrew's late again. Andrew又遲到了。
B:Cut him some slack, his wife just had a baby. 別太計較,他太太剛剛生了孩子。
Are you cutting me loose?
(X)你要對我網開一面嗎?
(O)你想跟我撇清關係嗎?/你想甩開我嗎?
Loose和slack都有「鬆」的意思,cut loose和cut some slack意思卻不一樣。先來看這兩種「鬆」有何不同:
Loose常用指人的精神、關係的疏離或東西鬆開。「沒交待清楚的事」叫loose ends。
We still have to tie up some loose ends of the project.
這專案還有一些瑣碎的細節要收尾。
Slack是指東西不牢固、缺乏穩固性,不堅定。像業務的淡季,就叫做slack season.
There's a certain amount of slack in the car industry at the moment.
眼下汽車工業不太景氣。
Cut someone loose是指「和某人切割關係」。來看一個職場的應用例子:
A: "Wait, they fired you?" 什麼,公司解僱你了?"
B: "Yes! They just cut me loose with no explanation!" 對啊,就這樣被甩開,完全沒有任何解釋。
本文經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 常搞錯的table用法:On the table不是指在桌上,off the table也不是離開桌子
- 常搞錯的duty用法:「It's my duty」看似負責任其實很尷尬
- 常搞錯的suit用法:當面試官說「What are your strong suits」,不是在談你的套裝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