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下):激盪出跨越階級、種族、性別界線的共享經驗與身體記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塩田千春不僅以勞作觸及親密性,也透過經驗分享和情感交流來表現親密性。她用誠懇簡明的語言和觀眾溝通,在訪談中道出歷經流產和癌症的醫療過程,在展覽圖錄和展場中用第一人稱談起對於死後靈魂的去向。
文:曾少千
從物到經驗
塩田千春的柏林工作室塞滿了四處撿來的「破爛雜物」,有玩偶、磅秤、石頭、生鏽的輪子、前東德製的模型屋,這些每日共處之物,常不經意地打動著她。
塩田的裝置作品運用大量聚集的拾得物(found object),試圖喚起個人和文化的記憶,接引塵封的故人往事。除了自製的洋裝和雕塑之外,她使用的物品大多屬於二手店購藏、廢棄品收集、或志願者捐出的拾得物。這些看似不合時宜的冗餘舊物,發揮了無用之用,形成物的社群,具現眾人共享的經驗和回憶。
2004年《來自DNA的對話》這件在波蘭日本藝術與科技中心發表的裝置作品,運用物的錯置與偶遇,傳達物的旅程故事。展場的地上排列許多雙舊鞋,彼此用紅毛線串連。
鞋中放著手寫的紙條,訴說鞋子主人過往的經驗:結婚典禮穿的鞋、打高爾夫球、第一次約會、80歲學跳國標舞、女兒的鋼琴音樂會、父親住院穿的鞋等等。
這些鞋銘刻著特定的人們和事件,踏過不同的土地和場合。鞋中信息至關重要,因為手寫的文字讓舊物產生了新脈絡,為旁人增添理解的線索。若無這些紙條,會令波蘭觀眾不禁聯想起納粹政權下的猶太人大屠殺,象徵受害著的遺物。
塩田千春的參與式裝置作品,徵集公眾舊物和手寫記述,兼具集體性和個人性,並未指涉沈重的國族歷史議題。相較而言,哥倫比亞藝術家薩爾塞多(Doris Salcedo)從1980年代以來,處理該國長久的內戰暴力、毒品犯罪、恐怖主義的題材,親自投入遺族的田野訪談,收集受害者的遺物、家具、萬人塚無名氏的鞋。薩爾塞多透過日常舊物的展示,具體化被遺忘的受難經驗,引發觀者的同理和敬謁,使之凝視死亡和歷史創傷,產生政治道德的認知。[1]

反觀塩田千春所營造的物之場域,物的主人並不是被迫消失,也無特定的族群身份,而是異質多元的公眾。她廣徵舊物和手記,積累可觀的物群,保留物所觸碰過的身體印記和情感溫度。
2014 年的《集聚──找尋目的地》和2015年《手中之鑰》,納入巨量的行李箱和鑰匙,這些隱喻移居和歸屬感的生活用品,雖然已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因數量龐大和奇異的空間配置,更加深了集體的失根離散,加劇了無法定向和著地的狀態。[2]
這些舊物本身並無獨特的美感或歷史價值,卻勾起有關離家、遷移、回鄉的經驗。失重懸浮的行李箱和鑰匙,由密實如麻的安全網支撐,他們被接住、集中、收藏,在藝術中找到棲身之處。
親密的前衛
塩田千春建造了見線非線的迷宮,如黑夜、白雪、紅血、煙火、枯枝的繩線,顯示扎實的手藝又富含聯想空間。如此置換實際展場原貌,另闢親密場域的手法,近似塩田千春所景仰的藝術家羅斯科(Mark Rothko)。[3]
羅斯科欲以巨幅抽象畫作滲透展間,傳達濃烈的親密感,執意表達悲劇、狂喜、宿命。其畫色彩朦朧如薄紗簾幕,常引人沈思內觀,甚至不禁潸然淚下。羅斯科曾表示,「很多人在我的畫面前落淚,這表示我的畫確實傳達出人類的基本情緒。」[4]
羅斯科的前衛立場不僅在於啟動抽象藝術的情感反應,也具有鮮明的政治觀點。他抱持無政府主義思想,早年曾打算投入勞工組織對抗資方,並拒絕裝飾紐約豪華的四季飯店而斷然撤出壁畫委託案。
相較之下,塩田千春是非政治的、非批判的。她曾和巴黎Bon Marché百貨公司、東京Ginza Six購物中心合作,將扁舟繩線裝置作品織入了精品消費場所。她樂見作品能在藝術界之外的地方提升影響力,並接受顧客購物的慾望和觀賞藝術的心態雜揉在一起,因為兩者都涉及審美品味和對於自我的想像。[5]
那麼,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運作的藝術堪稱前衛嗎?其實,前衛的定義和論述繁多不一、與時俱變。浪漫主義時期,社會主義思想家聖西蒙(Henri de Saint-Simon) 和拉維登(Gabriel-Désiré Laverdant)最早提出藝術家是社會先鋒,洞悉人類的命運,能夠和科學家、實業家並駕齊驅,引領文明的進步。[6]
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中期的前衛論述,重點移到原創大膽的形式風格,或是驚嚇觀眾、逾越道德的對抗策略,或是批判保守政權和重商主義的立場,不妥協於媚俗和流行文化。
20世紀晚期的後現代主義已然改觀,質疑所謂的激進否定性和作者原創性,反省藝術達到了自主地位卻過於艱深排外的問題。當代藝術逐漸和資本主義文化共存共榮,創作者需要建立和行銷自身的品牌形象,和藝術體制及文化工業協商合作的情形屢見不鮮。[7]
塩田千春的前衛特質,不在於改革社會的行動力或預見未來的前瞻性,而在於她抵抗日本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拒絕為求產值效率而像機器般的工作模式。她追求創作實踐的主體性,秉持堅韌開闊的意志,模糊生活和藝術的界線。她不跟從動漫、可愛、科幻等膾炙人口的「日本特質」,而是吸收東西方的文化底蘊,從個人的離散和病痛經驗出發,著重生死、記憶、歸屬感的主題旨趣。
在日新月異的藝術發展趨勢中,她碩大的懸掛式裝置作品獨樹一格,顯得特別費時花工,每次展覽前需因應現場環境條件,從頭開始打造網線結構,在緊湊行程中和專業團隊協力完成,於世界各洲的美術館、商業和公共空間密集發表作品。[8]


塩田千春不僅以勞作觸及親密性,也透過經驗分享和情感交流來表現親密性。她用誠懇簡明的語言和觀眾溝通,在訪談中道出歷經流產和癌症的醫療過程,在展覽圖錄和展場中用第一人稱談起對於死後靈魂的去向。
再者,她創造拾得物的共同體,收集眾人的心聲,從私領域的物品和回憶,跨度到公共領域,激盪出跨越階級、種族、性別界線的共享經驗和身體記憶。於是,藝術實踐不僅限於唯一的作者和精湛的技巧,而擴展到常民的物質文化,涵納不同地方和族群的生活痕跡。
在面臨情感匱乏和情感氾濫的當代現象之際,塩田千春找到微妙的平衡點,交織物質歲月和切身經驗,觸動不同背景的觀者,尋思如何安置事物和安頓身心。
- 文章節錄自曾少千,〈親密的前衛: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現代美術》202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2021.10),頁6-15。特此感謝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作品圖片。)
備註
[1]Michael Kelly, “The Salcedo Effect, “ in A Hunger for Aesthetics: Enacting the Demands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129-173.
[2]1990年代國際雙年展現象興起,常見到行李箱主題的作品。請見Irit Rogoff, “Luggage,” in Terra Infirma: Geography’s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 36-72.
[3]Andrea Jahn, “A Conversation with Shiota Chiharu,” in Shiota Chiharu: The Soul Trembles, edited by Mori Art Museum (Tokyo: Bijutsu Shuppan-Sha, 2019), p. 233.
[4]Mark Rothko, Writings on Art: Mark Rothko, ed. Miguel López-Remiro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19-120.
[5]2017年為巴黎百貨公司製作《我們去向何方》,請參考https://www.24s.com/en-it/le-bon-marche/vu-au-bon-marche/interview-chiharu-shiota,2019年在銀座六購物中心展出《六艘船》,請參見https://www.mori.art.museum/en/news/2019/03/2089/。
[6]Claude-Henri de Rouvroy, Comte de St Simon, “The Artist, the Savant and the Industrialist,” (1825) in Art in Theory 1815-190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ed. Charles Harrison and Paul Wood (Oxford: Blackwell, 1998), pp. 37-41.
[7]Johanna Drucker, Sweet Dreams: Contemporary Art and Compli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pp.49-88.
[8]本次回顧展共花14天布展,5天燈光和結構施作,人力含藝術家本人、6名塩田千春工作室技術人員、16名台北專業布展人力、10名工讀生共同完成現場製作。感謝北美館展覽組陳苑禎女士提供相關資訊。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文標題為〈親密的前衛: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下)〉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