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省時又有效的「被動投資」,幾乎就能保證勝出大多數投資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指數化投資的做法非常簡單,由於人類的經濟長期看漲,所以藉由買入持有的方式,跟隨著市場的一起成長,享受企業帶來的盈餘增長與經濟,就能獲得接近市場的報酬。
市面上盛行的投資方式,大多數是採用尋找買入賣出的時機,還有選擇個股的手法,試圖從中獲得收益,對於當初投資小白的我,所碰觸的第一手訊息,自然而然也是來自於這些理論,只是為何在充斥著主動投資的大環境下,我會從投資的主動出擊刻板印象,轉化成所謂的被動投資呢?
其實有很大的一部份原因,是來自於對被動投資的理解,以及數據論證的說服,才讓我踏上被動投資這條路。
在看清投資市場的面貌下,選擇高勝率的穩健投資方法,被動投資將是當仁不讓的選擇,但有趣的是,每當我提起被動投資四個字,總是有不少的投資朋友,會錯把產生被動收入的方法,當做被動投資,比如買房出租當個包租公賺取房租,架設線上網站獲取流量收入,或是線上課程的教學收入,這些能夠為你帶來現金流的方式,是屬於被動收入的範疇,但並不是我們所要提的被動投資。
然而,雖然被動投資可以帶來被動收入是件正確的事情,但是反過來的被動收入,其實並不屬於被動投資,在這邊要提的被動投資,是屬於一種投資的行為與風格,被動投資與一般大眾所想像的低買高賣主動式投資,是兩種天壤之別的存在。
被動投資
被動投資英文稱為「Passive Investing」,被動投資之所以會被稱為被動,主要的原因在於投資行為是非常被動的,到底有多被動呢?
- 不選股,分散一籃子標的
- 不預測股價的變化,有錢就投入
- 不因市場的變化賣出資產,直到達成財務目標
- 花費的時間甚少,因為不需要看盤
- 獲取優秀指數的報酬
像這樣子如此被動的投資行為,除了買進的動作之外,不花時間研究產業趨勢、公司財報,也不用每天盯盤,採用被動投資的過程似乎就像沒有在投資一樣。除此之外,被動投資還有一項特點,那就是一旦投入金錢之後,就不需理會市場的價格,直到投資目標達成才賣出,聽起來是有點令人難以置信的方法。

我完全能夠理解,如果你對於被動投資的概念還沒有完全接受的話,那你肯定會有如此的感受,就像當初聽到被動投資那些事情的我一樣,完全不可置信。
但不用擔心,讓你理解與相信這套方法的可行性,就是我在此部落格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既然已經幫你開了這個門,就跟著我走進來一窺究竟,到底被動投資是如何收服我的。
買入持有的被動投資 = 指數化投資?
被動投資的其中一項特點是,隨時買入但不隨意賣出的行為,也就是被動式接受市場報酬的投資理念,稱作買入持有(Buy and hold),這在被動投資相關的文章中是很常見的說法,而我認為被動投資之所以稱呼為被動,有很大的一部份是由於買入持有的被動關係。
除此之外,被動投資又稱為「Index Investing」,因為被動投資是透過買入持有某種指數的投資方法,而中文又稱作指數化投資。
我個人認為指數化投資的說法比被動投資還來的好,是因為被動投資這個詞彙,會帶給我們們一種貶義的感覺,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動這個形容詞是屬於比較不好的觀感,如果一位學生被動學習,如果一位職員被動工作,如果一位廚師被動炒菜,如果一位律師被動的打官司,聽起來的每個形容,都不是正面的回饋。
可是,就是這個可是,在投資這個領域來說,被動,不積極,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投資態度,不管市場發生什麼事情,最好都不要動,stay on the course,就是最佳的行為,只是礙於社會的觀感,被動這詞容易讓人有不好的印象,這是有一點可惜的部分。
因此,接下來,我會採用指數化投資描述我們想要使用的被動投資方式。
要採取指數化投資,即是選擇某一個種標的,長期買入持有,關鍵就在於追蹤的指數。
只是指數百百種(世界指數、台灣加權指數、台灣50指數、台灣高股息指數…),哪一種才是我們要的指數化投資?
預期能夠帶來長期是正報酬的指數,正是關鍵所在。
例如下方的世界指數,這裡面包含著世界一流著名的公司,台積電、可口可樂、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等,指數的歷史代表著全世界人類的經濟增長過程,雖然中間的過程起起伏伏,還有明顯的下跌,但是長期來看,正是不斷向上成長。

如果不看全世界,離我們最近台灣的指數,台灣加權報酬指數也是不斷地向上成長。

因此,我們要做的指數化投資方法就是:
不花時間做研究與預判市場的走勢,投入預期能夠帶來長期是正報酬的市場指數,採用買入持有全部市場上的投資標的,進而獲得市場報酬,相當於所有投資人平均報酬。
指數化投資的重點在於,持有市場的全部投資標的,設法取得接近市場的報酬,不過這與大眾所認知的被動投資有些許的不同,而其關鍵就在於「追蹤的指數是否可以反映市場的走勢」為主要差異,因為並不是每個指數都是代表著市場的走勢,更多的是含有策略性選股的指數,如果想持有全市場的投資標的,通常會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輕鬆達到此目的。
指數化投資 小結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指數化投資的做法非常簡單,由於人類的經濟長期看漲,所以藉由買入持有的方式,跟隨著市場的一起成長,享受企業帶來的盈餘增長與經濟,就能獲得接近市場的報酬,而市場的報酬代表著是所有投資人的平均報酬。
指數化投資的理念與作法,既不繁瑣也容易理解。可是,我猜想你的心裡出現了一些疑惑,比如:
雖然我已經知道指數化投資的做法與理念,但是為什麼只拿到平均的報酬就好呢?
確實,為什麼指數化投資者寧願拿到平均報酬就好了呢?
因為你可能不知道,拿到平均報酬就能勝出大部分的投資者。
本文經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