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顆桃子》:主廚,恭喜你拿到米其林二星,但你渴望三星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張錫鎬用他一慣的幽默風趣袒露最糟糕也最真實的一面,關於身分認同也關於自我認同,並且不停地犀利質問各種食物的社會性與餐飲界怪現象,如同已故摯友安東尼・波登曾說:「他絲毫不掩飾他恐懼與憎恨的事物。」
文:張錫鎬(David Chang)
第十章 謝謝你,先生,我可以再來一份嗎?
二〇〇八年秋天,我報了名要當歐巴馬競選募款餐會上的廚師。
那預定會是場沒有閒雜人等,辦在蘇活區某個頂樓的高價活動。參議員不會出席,但我還是非常興奮。不說我怕大家忘了,歐巴馬第一次選總統真的是一幕奇景。光想到歐巴馬是候選人,就能讓我成為整條街上最陽光燦爛的那個人。
美國政治的軸線包括各種公民自由、環境議題,還有一份我們對全世界的責任感,但歐巴馬真正觸動我的,是他代表的那個承諾。他承諾的不只是為中產階級減稅,或是競選活動的改革,或是全民健康保險。他承諾的是「為何而戰的意義」。內建在希望與改變這兩個口號裡的,是只要我們起身去追求,一切都可以變好的信念。我不是沒懷疑過一盤盤舒肥[1]蛋佐魚子醬跟洋蔥醬——我們在Ko的招牌菜——可以對投票行為產生什麼影響,但我能幫的忙就是這樣[2]。
就在熱情開始堆疊於持續逼近的總統大選周圍之際,另一個意義遠沒有那麼重大的競賽也在地平線浮現出來。那年的米其林會星落誰家,開始以愈來愈大的音量顯得嘰嘰喳喳。米其林指南開始評價紐約餐廳,不過是幾年前才開始的事情而已,在地的媒體對此始終冷眼相待。他們認為米其林沒抓到紐約餐飲文化的節奏,而且欠缺透明性。沒人知道匿名審查員是誰,也沒人知道他們遵循哪些流程。
對米其林的批評者來說,這些缺陷都反映在他們看不出個所以然的選擇上;有些餐廳廣受《紐約時報》與其他單位好評,卻被米其林當空氣,而一些鮮少有在地討論度的店家卻一顆星、兩顆星地領。對幾乎所有的紐約美食寫手而言,這家輪胎公司是個外來者,而且根本不懂什麼叫真正的品質。
對米其林歷史的景仰讓我無法對其視而不見。不論米其林打過多少發空包彈,也不論他們私底下在搞什麼鬼,米其林的組織與給星都在大半個二十世紀裡是歐洲廚房的卓越標準。米其林的星星對身為廚師的每個人來講——甚至對用餐的人來講,都是最先會學著去尊敬與憧憬的獎項。我要是跟你說我不把摘星的殊榮放在心上,那就是睜眼說瞎話。
但想要摘星,不等於我覺得我們有被考慮。桃福各餐廳是典型的必比登候選人——必比登作為非星級的推介,是由米其林頒發給「價格大眾化但提供高品質美食的友善餐廳」,官網上還特別強調必比登「絕非(未摘星的)安慰獎」[3]。必比登推介餐廳是介於「廉價小吃」與「高檔異國用餐處」之間的存在。我沒有要抱怨。我最有親切感的餐廳就是受必比登推介的那些。菜包肉餐廳前一年就躋身必比登清單,讓我非常開心。
Ko開幕還不到七個月。我的想法是米其林雖明白聲稱過審查員只關心料理,但終究他們不可能對用餐體驗中的擁擠空間跟稀落妝點視而不見。走運一點,他們或許會在幾年後給我們一顆星。隨著結果發表的日期愈來愈近,廚師跟朋友都問我興不興奮。我的心情其實宛若老僧入定。
在歐巴馬的募款晚宴上,一切都進行地很順遂。賓客都很興奮於瞅一眼我們供應什麼樣的餐點,要知道Ko在當時仍一位難求到讓人煩躁。我在現場交上的朋友都是平日熱中公益服務的人士,那對我來說是很棒的轉換,因為我可以暫時切換掉飲食圈的島民心態——想知道什麼叫島民心態,最快的辦法就是去看看一堆人是如何都同意有本指南很爛,但又一花幾百個小時在推敲得獎的名單。
晚宴曲終人散,廚師們開始打掃收攤,而我則躲進了一處寬敞的掃帚間,找了個倒置的水桶坐下,收起了電郵。我滑到一則Eater共同創辦人班・勒凡塔爾(Ben Leventhal)發來的訊息。
老兄,你拿了兩顆。他寫道。
兩顆什麼?
兩顆米其林星星啊。我先拿到稿子了。恭喜你,先生。
Ko是那年紐約七家米其林二星餐廳之一。只有四家餐廳——本質、雅[4]、瓊恩-喬治與勒伯納丁[5]——囊括了三星。
我在掃帚間裡多坐了幾分鐘,不太確定從胃裡傳來的是什麼感受。
如今回首,我知道那是什麼了。恐懼。
……
「你知道嗎,我沒親自去過就給兩星的,你們是頭一家。」
「我們受寵若驚。深感榮幸,先生。」
「第一年就給兩星,你們也是首例。」
時任米其林總監的吉恩-呂克・納雷特(Jean-Luc Naret)親自來掂掂我們斤兩,已經是結果發表的兩個月後,我們已經做好了他會大駕光臨的準備。他沒有使用假名。他的工作是為米其林與其無名的工作人員,擔任對外的那張「臉」。雖然我聽說過歐洲有主廚會跟米其林的地方主管發展私交,共進午餐,定期徵詢回饋,但不會讓我不舒服的深入程度只到普通的寒暄。
「主廚,」他接著說,「我不問一下不行:你渴望三星嗎?」我支吾說這問題有點難答覆,並說現在的成績已經讓我們喜出望外了。語畢我縮回了廚房。
我在納雷特一行兩人用餐的期間,盡可能多瞥了幾眼。我注意到他們吃得有一搭沒一搭的。他們看似滿意但並不陶醉。他們談不上在狂嗑那盤有雞肉混蝸牛肉餡、細混香辛料、奶油、最上頭還有一片小巧脆雞皮的手撕義式麵疙瘩——瑟皮科的其中一樣拿手菜。連米其林總監都不肯把盤子拿起來舔,我們還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二星餐廳?
那盤麵真的很美味,我真的非常希望他能覺得好吃。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