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科學: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為何會大規模感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甚麼西非伊波拉病毒爆發會產生出如此大規模的感染呢?
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伊波拉病毒是本集《零距離科學》的主角之一。伊波拉出血熱是叫人聞風喪膽的一種疾病。它的致死率高,患者常因出血、嘔吐、腹瀉等徵狀流失大量水分,最後因血量過低或器官衰竭而亡。但它的可怕之處不止於此。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性高,R0值約為1.5至2.5(每一患者平均能感染1.5至2.5個人)。它能經體液輕易傳播,負責照顧患者的親友或醫護最易中招。整體來說,伊波拉病毒殺傷力強、傳染性高,是一種不易應付的傳染病。
伊波拉病毒於1976首次在薩伊(Zaire)的一個小村莊裡被人發現。當時它的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達88%——318人感染,280人病亡。在實施隔離措施後,該次疫情幸得以受控。但自此以後,伊波拉病毒在非洲縈繞不散,每隔不久又再引發新一輪疫症。自1977年至2014年,在非洲各國中總共出現了十二次伊波拉疫症爆發。幸好這些疫症爆發所影響的人數並不算多,傳播範圍有限,患病人數往往是數十至數百人不等。

2014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爆發卻跟以前的爆發完全不同。那一年的爆發令伊波拉病毒成為全球關注的對象。它在西非感染了將近三萬人,導致上萬人死亡。而且這次爆發並不是在偏遠的小村莊裡發生,病毒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出現,傳染的地域面積比以前更廣,更出現了不少跨國感染的事例。還記得當時有不少人在擔心病毒會否藉航空交通而傳出非洲,引發全球大疫症。

西非伊波拉病毒爆發首先在幾內亞境內的Gueckedou省裡發生。在2013年12月,一名兩歲男童在空心樹裡玩耍後不久便發燒、嘔吐及大便變黑。後來人們發現在該樹裡住有安哥拉犬吻蝠。男童數天後過身,他的家人及照顧者亦先後受感染。其中一名照顧者在馬桑塔醫院(Macenta Hospital)中感染了另一名醫護,隨後引發出一連串新的感染,令感染人數大幅上升。到了2014,病毒已由幾內亞輸出至賴比瑞亞(Liberia)及塞拉利昂(Sierra Leone)等鄰近國家。

為甚麼西非伊波拉病毒爆發會產生出如此大規模的感染呢?
世衛在一份報告中提出了數個原因來解釋西非伊波拉病毒大爆發:
1)以往的爆發均在中非發生,中非國家早已有方法應對波拉病毒爆發。但西非各國卻因對此病毒陌生,所以並未對它設計出任何應對方案;當地居民也不熟悉這病毒。因此在病毒擴散初期時,這幾個國家基本上是束手無策、反應緩慢的。此外,以往的爆發大多在僻遠的鄉村發生,但西非伊波拉病毒爆發卻很快傳進了城市。城市人口密度高,令人傳人機會大大提高,病毒也更容易擴散開去;
2)幾內亞、賴比瑞亞及塞拉利昂等國家受內戰所影響,不少醫療及基建設施受到破壞,因此令當地缺乏足夠資源應付疫症;
3)醫護人手不足及缺乏訓練,不少醫護連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裝備的訓練也欠奉;
4)當地人民的文化與習俗原因等。

最後一個原因頗值得拿出來討論。自波拉病毒爆發伊始,醫護與民眾一直存在著巨大的張力與矛盾。不少民眾根本對外來的醫護毫不信任,認為他們才是疫症爆發的始作俑者。有不少人認為病人被送到伊波拉治療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只會是死路一條。然而民眾的不信任也不是無的放矢的。在疫症爆發初期時,因資訊混亂、人手不足及資源短缺等問題,不少治療中心只能提供紓緩護理服務,有些甚至中心連吊鹽水的措施也不提供。在不少人看來,進入治療中心或許真的跟等死無分別。這些不信任的情緒逐漸演變成衝突,最後甚至令一些醫護被殺害。

此外,民眾對醫療措施的反感也跟他們所重視的文化習俗有關。當地居民習慣會徒手觸碰死者的遺體,為死者清潔身體。然而這個做法卻非常容易傳播病毒。只不過若強行叫當地人民捨棄習俗,這是對當地的人與文化不尊重,也是一種不體諒的做法,最後更可能破壞醫護人員與人民的關係與信任。試想,若死者家屬在喪禮中看到一批穿著奇怪(保護衣)的人以不合乎既定禮儀的方式去處理至親的遺體時,他們會產生難以接受的心情也著實是不難明白的。這些問題令防疫措施的推行舉步為艱,同時也突顯出在應用科學知識時,不少問題是無法單憑科學解決,還需有各種人文及文化上的考慮。

在經過兩年的努力後,西非伊波拉病毒的傳播逐漸受控,爆發亦終告一段落。然而它卻是一個警號與鑑戒,讓我們將來面對新疫症時能以更好的方法來應對。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10時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10月8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從影業小編到台灣變色龍,UG is hot with Photoshop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做最精彩的你自己」的白靈、跨年大唱 First Love 主題曲的白冰冰、手機桌面幸運女神美輪明 —— UG is Hot,那個總是出現在大樓屋頂上的人緊追時事梗,彷彿他的衣櫃裡有無限的道具隨手捻來都能搭上。充滿 B 級感的變裝加上高超的 Photoshop 技巧,讓一個人以千百種人設亮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時身為平凡上班族的 UG 是怎樣煉成社群百變女王的,而他最愛用的 P 圖小撇步又是哪些呢。
從「過氣網紅」到「最快的變裝民眾」
許多人認識 UG 是因為他 2009-2010 年 cover 少女時代的精湛模仿,當時甚至受邀上韓國綜藝節目《Star King》與偶像相見。在 15 年前,所謂「網紅」一詞還未被廣泛使用的時候,那年還只是個大學生的 UG 用他的熱情示範了追星的極致,並在社群網路上發酵。不過 UG 並沒有選擇走上演藝之路,如今回看往事直笑說自己是「過氣網紅」,他反而在近年不斷透過變裝「成為」各種偶像,反映時事的速度堪稱「最快的變裝民眾」。
「我變裝的故事要從小時候說起,」小學時迷戀美少女戰士華麗的變身,加上看綜藝節目中反串藝人帶來的娛樂效果,「我覺得這個東西我好像做的來,而且與其被大家說你『有點娘』,不如把它轉換成一個表演的形式,就會變得很光明正大。」UG 不只自己表演,也帶著同學在兒童節大會上跳徐懷鈺,從小就展現自信光芒。
社群在走 Photoshop 要懂
若從很早就在 Instagram 上追蹤 UG 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他從某個時期開始,照片中的場景從居家環境大量轉換到一個大樓的頂樓——那正是 UG 任職電影發行公司的頂樓。「我剛進公司老闆就知道我會變裝,有次《穆荷蘭大道》特映會老闆就提議我扮成電影中的角色,讓觀眾可以來合照,」UG 聊到公司很支持讓他很合理地時常扮裝,「讓我覺得哇原來這在一個 30 幾歲的上班族身上是件被鼓勵的事。」也因為如此他對變裝愈來愈認真,也開始用變裝的形式參加同志遊行等等的公眾活動。
平時的 UG 除了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之外,也時常利用 Photoshop 製作工作所需的宣傳素材、電影周邊等,「我們三不五時就要拍一些商品照,公司頂樓剛好很漂亮就會上去拍。」雖然從大學時期就學了各種影像處理的軟體,「Photoshop 還是最直觀的!」UG 說在電影發行公司當小編,幾乎每天都會用到 Photoshop,不管是 banner、gif 動圖還是小型印刷品通通都可以用 PS 搞定。
看我 Photoshop 三十六技
社群上火熱起來的事件通常是沒有預告的,但 UG 總是能抓住這些時事梗的精髓,他對於挑選變裝的角色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通常以我自己喜歡的影視或音樂作品為主,時事的話,除了社群上的熱度之外,我也會選擇有很明顯特徵的,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仔細看 UG 每次扮演不同角色,神情絕對都是最到位的。
不僅變裝角色多元,UG 的 P 圖技巧也是三十六技各種搭配!在這次採訪中 UG 回歸初心,化身成他的變裝啟蒙「美少女戰士水手月亮」,並且首次公開分享了幾個在後製變裝照片時最愛的 PS 祕技!

首先是修圖最經典招式:去背!Adobe 推出了「物件選取」工具讓去背變得超簡單,只需要開啟圖檔點擊「物件選取」,Photoshop 就會自動辨識畫面中的關鍵物件,不到 10 秒就幫水手月亮去背完成。接著 UG 使用「色相/飽和度」調整功能,增加漸變疊加與外光暈,把水手月亮變得閃閃發亮。下一步在背景加上星空圖案與不同 pose 的水手月亮之後,UG 到圖層區調整不同物件的「混合模式」,選擇「濾色」然後調整「透明度」,只要簡單拉動一下就能讓水手月亮與星空自然地融合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人生沒有侷限
在今年大港開唱的演出者介紹裡,UG 被以「台灣變色龍 aka 屋頂皇后 aka 變裝民眾」這個串超長的頭銜介紹,這三個稱號似乎點出了他被大家記憶的不同面向,包括從最早 cover 少女時代紅到韓國,一直到公司頂樓的精彩變裝。
這些年來 Photoshop 陪伴著 UG 不斷超越,不斷成為那個最精彩的他自己,「變裝對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除了成就感之外,最重要的是創造了更多的連結,」如同在性別運動中的站在最前排、最吸睛的變裝皇后們,「變裝可以是一種溝通的工具,鼓勵很多可能到很多對自己的狀態還不是很了解的人。」採訪尾聲,我們問 UG 下一個角色會扮誰?他笑說還不知道,「但一定是好玩的!」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無法侷限,Photoshop提升你的創意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