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重量級學者談美中台三角關係:美國無法也無力單獨「對抗中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霧谷晶策》認為決策者在擬定政策時,應朝著與中國「避戰」的方向思考。而非打腫臉充胖子,在國內外媒體與民眾未充分理解實際狀況下,貿然稱「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奈伊稱「中國夢遊症」
美中台關係自2016年開始產生變化,而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對中、對台政策也多「川規拜隨」,持續對中採取強硬措施。多數專家都認為美國雖多方面仍略勝一籌,但中國也緊追在後,使美國必須更加細心地面對考驗。
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柯林頓政府時期任職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的「軟實力之父」奈伊(Joseph Nye),在10月4日在《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上發表〈中國夢遊症〉(The China Sleepwalking Syndrome)一文。該文章透過歷史,告誡美中關係必須慎重面對以免重蹈覆轍,否則雙方皆也會像是夢遊般的走入災難。
奈伊引用澳洲歷史學家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 )一書解釋。透過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所受到巴爾幹半島的泛斯拉夫主義的威脅,以及德、奧兩國在面對世界大戰的錯誤政策,襯托出美國沙文主義、中國民族主義以及戰狼外交的崛起,還有諸多易使兩國衝突增溫的現象。
文中指出,美國希望阻止中國使用武力統一台灣,維持台灣模糊的地位,反對台灣宣布獨立。但美國長年威嚇中國的效果,也漸漸讓軍事實力不斷增長的中國越趨無感。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對台政策、動作恐會激怒北京,促使中國對台進行動作。
即使中國不以武力直接犯台,而是以軍事包圍台灣,任何一步錯誤或一旦有相關事件造成人員傷亡,美國很有可能凍結北京資產或動用《與敵國貿易法》(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雙方「暗喻式」的戰爭也會很快成真。
奈伊認為美國也應多投資及保持技術和研發的優勢,重組傳統軍事力量,以適應技術的變化。美國同時也必須穩固自身盟友,使用較民主的制度,以減少對盟友的脅迫,穩固與國際間聯盟的關係,並增強與亞太地區(如:日本、澳洲、韓國、印度)以應對中國。美國也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就跨國問題上進行合作,避免與中國發生全面衝突。
哈斯解讀《台灣三角》習題
現任美國對外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曾任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前主任、前國務卿柯林・鮑爾(Colin Powell)幕僚、美國駐北愛爾蘭特使的理查・哈斯(Richard Hass),於10月18日也在《評論彙編》上發表了文章〈台灣三角〉(The Taiwan Triangle),並透過「現實主義」的觀點看待三方關係。
哈斯在文中指出,美中關係跟其他外交關係一樣皆仰賴「概念框架」,有問題就有解決方案。然而,試圖解決台灣問題卻會註定失敗。因為任何解決方案都無法讓各方接受,也因此促使衝突發生。不過,美中關係40年下來,在反對台灣獨立的政策之下,緩和了美中之間的衝突,也協助冷戰在西方國家和平落幕。
近年兩岸關係惡化,北京除加強在各國際場域上打壓台灣,中共當局也不停宣傳將收復台灣,造成海峽兩岸的緊張氣氛。美國的政策向來強調兩岸維持現況,如現況無法維持就必須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達成共識。但美國也照慣例,不支持台灣獨立,以避免與中國發生衝突。
雖然美國有部分人主張,應接受台灣被中國接收的必然性,但此舉必定動搖甚至摧毀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聯盟和勢力。印太國家恐怕會因「芬蘭化」向中國低頭噤聲,也有可能更深覺威脅,進而在軍事行動上更加激進,造成核武擴散。除此之外,當中國控制台灣周遭的重要航道或是半導體產業,勢必削弱印太地區的穩定、繁榮及自由民主。
哈斯認為美國必須小心翼翼跟台灣釐清這段「危險」的關係。縱使這動作會讓中國藉此獲利,哈斯認為各個成功的外交關係都必有一定的犧牲,以換取更大的利益。為了防止衝突,美中必維持一定的來往和關係。畢竟,美國無法全權處理台灣議題。
文中最後認為美國必須向中國強調「侵略的代價」,以及美國沒有意圖分裂台海。美國國會也應授予總統有條件的在中國犯台時,使用武力因應。拜登政府也應明確表態美國不會違背「一中政策」的立場,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任何變化都不得因武力威脅或動用武力而產生。
即使中國極度渴望統治台灣,中共當局也對一黨獨大的統治權愛不釋手,但侵略台灣的代價相當龐大,可能危及中共在北京的領導統治地位。

奈伊跟哈斯有相同看法
縱使奈伊和哈斯在文章出發點以及對台的關係的方針意見不同,雙方皆同意台灣問題勢必成為美中兩國戰爭的引爆點。過去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不希望在戰場上硬碰硬,否則核武戰爭恐就此展開。美中若因台灣開戰,兩個世界超級強權的爭奪必定開始。這是雙方都不希望看到的後果,也是雙方不想承擔的代價。
川普(Donald Trump)時期所提出的多項單邊主義政策,使多個美國的老牌盟國背離而去。而中國在新冠肺炎、人權問題和戰狼外交的交互作用下,與歐美關係陷入冰點。
奈伊與哈斯都認為,美國必須重整自家盟友,強化印太地區的盟友,像是與日本、韓國、澳洲及印度的關係,強化軍事合作及軍事能力,以防止中國影響力與軍事實力的擴散。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