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網路霸凌與「匿名發言」制的兩難:助長言語暴力 vs. 守護民主價值

網路霸凌與「匿名發言」制的兩難:助長言語暴力 vs. 守護民主價值
Photo Credit: 新媒體世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重要的其實仍是養成民眾的網路民主素養,學會珍惜網路所帶來的多元民主價值,了解理性言論的價值與重要性,並且在無論匿名與否的狀態下都學會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任。

這兩天社群媒體上沸沸揚揚的討論話題之一是新生代模特兒楊又穎的自殺新聞,根據報導,楊又穎選擇輕生,可能是因為受到臉書粉絲團「靠北部落客」(目前呈現關閉狀態)上網友們的霸凌。

和一般臉書粉絲專頁不一樣的是,在多數「靠北系列」頁面上發言是透過AnonyMonkey的外掛匿名發言系統,而非直接以臉書帳號留言。當網友在AnonyMonkey平台上匿名發表評論後,「靠北系列」的頁面管理者將會收到通知,在核可發文內容後,管理者會授權AnonyMonkey讓其將民眾評論發表在粉絲專頁。因此,我們在「靠北系列」上看到的網路發言全部都是代碼而非真名。

在整起事件中有非常多值得探討的層面,包括媒體及部分觀眾嗜血心態、臉書對於霸凌言論的審核機制,以及公眾人物面對負面評論的應對等,但其中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網路上不負責任的辱罵言論與「匿名發言」的關係,而這也是網路文化發展中傳播學者們長期關注的一個議題。

網路的發展與普及為社會帶來更多民主的可能性,網路世代下隨之崛起的社群平台像是部落格和臉書,給了民眾在傳統新聞媒體外獲取資訊的多元管道 [1],也讓民眾有更多機會和其他公民討論和溝通公共議題,增進對不同議題的了解與參與 [2],賦予民眾更多「享受」與「實踐」民主的機會。然而學者們也指出,民眾和社會要從這些討論中獲益,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這些討論需要是理性且尊重其他對話者,而非充滿攻擊性言論和謾罵 [3, 4]。

常見的「不文明」線上發言

只是現今社會上常見的線上討論,雖然大多數仍是平和的意見交換或是理性溝通,但是仍然無法避免部分發言仍是以「不文明」的形式存在。常見的不文明發言有幾種形式,包括

  • 指名道姓的謾罵(name-calling):針對特定人士或團體使用詆毀字眼
  • 毀謗或中傷(aspersion):負面攻擊特定想法或提議
  • 指控別人說謊(lying):暗示或直接表明別人的發言是不誠實的
  • 粗話(vulgarity):使用在專業場合中不會被允許的粗俗字句
  • 貶義發言(pejorative of speech):使用詆毀字句來貶低別人的溝通行為

包括網路「新聞網站」在內,下方也會充斥著不理性且粗暴的留言。傳播學者研究美國一份地方報紙的線上新聞網站留言,研究資料包括3週內超過3百篇的新聞報導,以及下方來自1千名讀者超過6千則的留言。結果發現,大約兩成的留言都具有某種前述的粗魯發言,而指名道姓的謾罵則最為常見,將近一成五的留言中都可以看到以此形式存在的發言 [5]。

此外進一步分析這些留言,可以發現越頻繁在網路上發言的讀者,進行不文明留言的機率則越低;而只留言過一次的讀者,將有統計上顯著的更高機率會發表粗魯言論。

除了和讀者留言頻率相關外,粗魯的網路留言也更容易伴隨「硬」新聞(像是政治、法律、經濟和外交等議題)出現,有關健康、生活型態和科技類新聞報導,則出現負面留言的頻率則較低(唯一例外是運動類新聞)。此外,不文明留言也和新聞中引用的名人言論相關。像是引用歐巴馬發言的新聞,招來攻擊性留言的機率則明顯較高。

另外,如果檢視留言所伴隨的贊成(豎起拇指;thumbs up)和反對(thumbs down)的數目,平均來說,攻擊性留言和文明留言獲得贊成的機率非常接近,但是攻擊性留言被其他用戶反對的比例比文明留言來得高。

網路攻擊言論的負面影響:態度極化

而不文明線上發言的負面影響,其實比大部分民眾所想像的來得更為廣泛。除了像這次悲劇中,網路攻擊言論嚴重影響公眾人物精神狀態,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網路上的負面言論也被發現會極化民眾態度,改變民眾對新聞報導的理解。

研究指出,如果將實驗對象分成兩組,兩組都先閱讀一篇中立的爭議科學新聞報導,然而一組看到的是文明的留言,另一組則是有髒話或是辱罵性(像是白癡之類的字眼)的評論,看到具有攻擊性言論且本來就偏向不支持該議題的受試者,他們和看到理性留言的受試者們相比,更容易認為該爭議科學是有風險的。

換句話說,接收到粗魯留言的觀眾,不只會極化他們對議題的態度,同時也會改變他們對中立新聞報導的解讀。而長期受到不理性評論所苦的《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網站,也因為該篇研究而決定將他們的評論功能關閉,避免發生閱讀者扭曲新聞報導的狀況。[6, 7]

匿名發言制雖助長線上言語暴力,但卻提供重要民主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匿名留言,則這些粗魯或不理智的留言比例將會隨之增高。[8, 9]

學者們很久之前就針對身分辨識與負面言論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並證實當發言者的身分越容易被指認時,負面言論出現的機率就越低。相似地,當民眾可以以匿名身分在網路上發言時,他們會越不在乎一般社會情境下的社會規範和大眾眼光,因此越容易出現極端、衝動以及社會較難接受的溝通行為。

最新的一篇傳播研究比較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網路和臉書上相同新聞下方的留言。《華盛頓郵報》新聞網站下方的留言並未要求民眾以真名留言、具高度匿名性質,而《華盛頓郵報》臉書粉絲團留言則需要用戶直接透過臉書帳戶發言,評論者身分背景可以輕易被辨識。

研究發現,雖然是一樣的新聞報導,但是《華盛頓郵報》新聞網站上有更高比例的負面留言,同時也有更多針對其他發言者的攻擊性言論。相較之下,《華盛頓郵報》臉書粉絲專頁留言則比較理性,就算是沒有禮貌的留言也通常不是針對其他發言者,整體來說,臉書留言者比較會用理性的論述來溝通論點,而不會冒犯他人。[8]

而這樣的顯著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來自於匿名性。當《華盛頓郵報》臉書粉絲專頁上的留言可以輕易追蹤到發言者身分時,發言者會更小心謹慎且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就算留言者有滿腔怒火,但是仍會選擇用比較理性的方式表達,而非充斥歧視、威脅或是粗俗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