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Q3獲利創3年新高,2023年啟動第二代3奈米先進製程量產,張忠謀稱「強勁對手」

三星Q3獲利創3年新高,2023年啟動第二代3奈米先進製程量產,張忠謀稱「強勁對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韓國三星電子今(28)日公布上季獲利創3年來最高,計劃強化晶圓代工技術,以便在全球晶片短缺之際吸引更多客戶,將於2023年啟動第二代3奈米先進製程技術進行量產,直指將成半導體內的領先者。

台積電(TSMC)最大勁敵韓國三星(Samsung)今(28)日公布上季獲利創下3年來最高,其中本季晶片業務獲利,較去(2020)年同期成長82%,達到10.1兆韓元(新台幣2413億元),並公布2023年啟動第二代3奈米先進製程技術量產,直指將成為行業內的領先者

張忠謀示警:三星是強勁的對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強調,中國經過20年數百億美元補貼後,半導體製造仍落後台積電5年以上,反而是韓國三星在晶圓製造領域的角色、環境與台積電相近,恐對台積電構成威脅。

為了追趕上台積電製程的腳步,南韓三星集團在掌門人於8月李在鎔出獄不到兩周後便宣布,旗下三星電子與其他關係企業未來三年將共投資240兆韓元(約2050億美元)拓展業務。

不過三星指出,投資領域包括:半導體、通訊技術及生醫等,並非單就晶圓製造投資。相較於台積電公布2021至2023年,投入1000億美元的大手筆(相當每年300億美元),台積電仍取得先進製程優勢。

《關鍵評論網》訪談力成集團半導體大廠工程師指出,半導體是資本密集(跨入門檻很高)的產業,許多企業在投資晶圓製造時,都會考慮未來是否能夠回收,否則會面臨很嚴重的虧損,因此三星不可能將錢全部投入一個籃子上。

他說,三星是全球第二大的晶圓代工廠,今(2021)年第1季達到17%,明顯少於台積電55%的高市佔率,意味著,三星獲利方面(成本高)遠不及台積電,但卻要支出龐大的投資項目,對整個集團來說不是很好的策略。

張忠謀日前出席論壇強調,台灣在晶圓製造仍具有3大優勢:一、台灣擁有大量優秀敬業的工程師;二、目前是半導體經理人都是台灣人;三、高鐵、高速公路交通方便,適合人員調動,如竹科、中科、南科的三個製造中心,上千名工程師都不必搬家就可北中南展開支援。

麥格理(Macquarie)晶片產業分析師金桐完(Daniel Kim)保留地認為,韓國三星的優勢也非常明確,除了自家產品線(手機、電腦等)齊全眾多,加上三星龐大的財力、企圖心、技術實力以及南韓政府的全力支持,它仍將是台積電可觀、可敬的對手。

趕上台積電?三星稱將於2022年,生產業界首批3奈米晶片

韓國三星上週公告,2022年上半年開始生產3奈米晶片,將在半導體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他們強調,新的3奈米技術將比5奈米半導體小35%,但預計其性能將比同類產品高出30%。

不過日前,台積電總裁魏哲家直言,台積電3奈米製程將自2022年量產,更先進的2奈米製程將於2025年量產。他於今年法人說明說會稱:「一句話(one sentence)!台積電2奈米製程,將非常具有競爭力,有自信維持產業領先地位」。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昨(27)日也表示,雖然遇到疫情全球延燒,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遭遇很大的調整,但是台灣半導體產業仍在逆境中締造製造第1、封測第1、IC設計第2的好成績。

受訪工程師對此補充,雖然外界常拿韓國三星、美國英特爾與台積電作文章,但是在半導體產業業內人士都清楚,除了在先進製程(建設工廠)領先外,供應鏈的調度能力、人才的培養才是關鍵。

他說,台灣不僅是晶圓製造很強,連上游的半導體設計,到下游的晶圓封裝、測都非常具有規模,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鍊,這些成果是數十年來打下基礎,並非一時半刻能夠超越。

「只要三星繼續發展自己的3C品牌,台積電的優勢就會持續擴大,」業內工程師強調,台積電一向不和客戶競爭,走「純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各大品牌公司的「機密」也不曾外洩,可以說「客戶信賴」成就台積電最大優勢。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