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手機成癮的關鍵在於是否「失控」,嚴重程度要看每天使用時間有多長

手機成癮的關鍵在於是否「失控」,嚴重程度要看每天使用時間有多長
Photo Credit: Arianne Grace @Flickr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手機成癮後果與DSM-5中「物質依賴」和「成癮失調」兩診斷症狀極為相似。症狀有渴望使用、想要暫停或減少使用卻無法達成、會想要增強使用時間或使用頻率、會因為使用物質而忽略生活、工作等或是因為長期使用而導致人際關係上的疏離等。

一天中花好長時間在滑手機?無法停下來?

12歲以上民眾手機成癮風險者占7.7%,其中年齡層越低,占比越高。

根據104年國發會「網路沉迷研究」報告,(以SPAI-SF 評估)在排除工作或課業學習的前提下,台灣12歲以上民眾有手機沉迷(成癮)風險者占7.7%,依年齡層來看,隨年齡越低,手機成癮風險群的占比就越高,在12到19歲的年輕族群為最高,有 18.4%屬於手機成癮風險群,60歲以上民眾僅有1.1%,顯示使用手機所產生風險,在低年齡層更需注意。

有無手機成癮的關鍵在於是否「失控」。

林煜軒博士指出,手機使用的次數非重點,而是找出讓人失控的嚴重程度,意即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有多長。

智慧型手機成癮定義

什麼是智慧型手機成癮(Smartphone Addiction)?

手機成癮定義:

因某種原因導致使用者對於手機過度濫用,出現生理或心理上不適應的現象。

分類學:網路成癮以「使用裝置」和「內容」兩面向,區分為四類。在裝置面向,基於不同行為模式可以分成「非行動裝置」(桌電、筆電)和「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平板),而內容面向則分成「遊戲」和「廣泛網路使用」(例如:社交網路和色情成癮)。

智慧手機成癮被分類為「行動裝置」的「廣泛網路使用」。

智慧型手機成癮的危險因子

個人:

  • 人口學:性別、就學階段、高家庭收入等。
  • 人格特質:對網路的傳播樂趣感受高、高快樂追求、尋求社交或娛樂動機與滿足感、神經質、衝動控制不良、敵意等。
  • 心理健康:心理狀態:憂鬱、焦慮(恐懼性或社交性)、低生活品質、無聊感、課業或工作壓力等。
  • 精神疾患:物質使用疾患(substance use disorder)、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疾患(ADHD)、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等。

關係:家庭功能不全、同儕關係不佳等。

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使用時間長、使用頻率高、使用動機等。

智慧型手機成癮後果

手機成癮指標與症狀

手機成癮後果與DSM-5中「物質依賴(substance related)」和「成癮失調(addictive disorder)」兩診斷症狀極為相似。症狀有渴望使用、想要暫停或減少使用卻無法達成、會想要增強使用時間或使用頻率、會因為使用物質而忽略生活、工作等或是因為長期使用而導致人際關係上的疏離等。

手機成癮造成的負面具體影響

  • 長期的手機使用,造成肩、頸、下背的肌肉骨骼痠痛
  • 眼睛長期暴露於強光當中,使大腦無法判別正確的日夜週期,導致失眠或是不良的睡眠品質
  • 有較高的機率誘發憂鬱、焦慮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手機成癮量表

智慧型手機整體使用成癮評估量表

  •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26),共26題
  • Short Form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SF10),共10題:SPAI量表為2014年林煜軒醫師與陳淑惠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編制,有完整版(長版)以及短版兩種版本,但此量表須向研發團隊索取,以下會在介紹能夠自行檢測的PMGQ-SF量表。

手機成癮相關量表(SPAI)的四大面向

  1. 戒斷症狀(Withdrawal):表示自主無法對自我的手機使用時間有控制力,以致有問題性的時間安排。
  2. 強迫性症狀(Compulsive Symptoms):為造成成癮的核心因素,而強迫性症狀來自於,自身已了解手機手機帶來可能的負面影響,但使用時間依然並無減少。
  3. 耐受性(Tolerance):需要更長的更長的手機使用,才能獲得相同的滿足。
  4. 功能性問題(Functional Imparement):是綜合性觀察手機使用對於自身的生活、心理的影響,例如影響生活及工作、阻礙人際關係的建立等。

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

  • 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手機遊戲成癮量表(PMGQ-12),共12題
  • Short Form of 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短版手機遊戲成癮量表(PMGQ-SF 4),共4題:PMGQ也為林煜軒醫師其台灣國衛院研究團隊編制,有完整版(長版)以及短版兩種版本。尤其PMGQ-SF 4為衛服部宣導手機遊戲成癮的檢測量表,簡單四題大家能夠快速自行測驗,量表資訊也能夠輕鬆在衛服部網站搜尋。

智慧型手機成癮保護因子

個人層次

  • 自制力、自覺
  • 身體活動:研究顯示身體活動量較高之族群,手機成癮風險較低
  • 高度自我效能:指個人對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自我效能決定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思維方式、以及情緒反應,因此有高度自我效能的人,較能控制使用手機的行為與態度,進而避免手機成癮。

社會層次

  • 社會支持:當個人獲得越多現實社會支持(含情感性、工具性、資訊性支持),就越不會有上網的衝動,也不會耽溺於網路或手機,而產生人際與健康上的問題。
  • 良好面對面人際互動:多從事社團活動與人際交流,充實社會知能,增加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機會,並將智慧型手機轉化為自主學習的工具,此舉能增進學習的樂趣,也能提升學習自我概念與自我效能,降低手機成癮的機會。

可運用資源

了解手機/網路成癮:

手機成癮尋求協助:

參考文獻

  • 104年「網路沉迷研究」報告
  •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網路成癮專區」
  •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網路心理與數位行為研究室」
  • Wu, Y., Lin, S., & Lin, Y. (2021). Two-dimensional taxonom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ssessment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with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obile apps,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JBA, 9(4), 928-933. Retrieved Apr 30, 2021.
  • Fauzi, A., Yusuf, A., & Mundakir, M. (2019). Predictive Risk Factors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urnal Ners, 14(3), 236-241.
  • Choi, S. W., Kim, D. J., Choi, J. S., Ahn, H., Choi, E. J., Song, W. Y., … & Youn, H. (2015). Comparison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4(4), 308-314.
  • Alsalameh, A. M., Harisi, M. J., Alduayji, M. A., Almutham, A. A., & Mahmood, F. M. (2019).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rtphone addiction/overuse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t Qassim University.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primary care, 8(9), 2953.
  • Kim, S.-G., Park, J., Kim, H.-T., Pan, Z., Lee, Y., & McIntyre, R. S. (20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in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8(1), 1-8.
  • Lin, Y.-H., Chang, L.-R., Lee, Y.-H., Tseng, H.-W., Kuo, T. B., & Chen, S.-H. (201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PloS one, 9(6), e98312.

本文經臺灣公衛學生聯合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