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大人物】犯罪懸疑動作劇集《逆局》主創團隊:架空城市讓創意自由,顛覆觀眾對類型劇的既定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逆局》始終不離對商業類型的敏銳把控,也處處可見主創團隊回歸角色的人本思索。本期《放映週報》邀請《逆局》監製楊以苹、製作人陳亮材和雙導演莊絢維、陳冠仲齊聚一堂,與我們一同分享這齣年度期待之作的創作始末。
文:張婉兒
闇夜東林,危機重重,連環殺人懸案讓警方偵辦陷入膠著。深困囹圄的心理剖繪專家梁炎東(周渝民飾)與初出茅廬的菜鳥刑警任非(朱軒洋飾)看似黑白兩立,卻不得不雙雄聯手,展開魔鬼交易,是否能讓迷霧籠罩的犯罪都市再現微光⋯⋯
犯罪懸疑動作劇集《逆局》近日空降愛奇藝國際站、緯來電影台,由雙導演莊絢維、陳冠仲執導,于尚民統籌編劇,改編自愛奇藝文學獎推理首獎小說《追凶者》。
以扎實縝密的原作素材為基底,本劇精釀最吸睛的商業元素,並延攬擅長類型操作的團隊加入製作,包括配樂李銘杰(《目擊者》)、剪輯指導解孟儒(《紅衣小女孩2》)等,更盛邀創作歌手蕭秉治打造宣傳曲〈不留活口〉,力爭在大串流時代,以高可看度為訴求,為小螢幕前的觀眾帶來一場衝擊感官的視聽盛宴。
從場景佈設到視覺營造,從風格調度到演員陣容,《逆局》始終不離對商業類型的敏銳把控,也處處可見主創團隊回歸角色的人本思索。本期《放映週報》邀請《逆局》監製楊以苹、製作人陳亮材和雙導演莊絢維、陳冠仲齊聚一堂,與我們一同分享這齣年度期待之作的創作始末。

以純娛樂掌舵內容,仍不忘角色人性
近年來,隨著《出境事務所》、《麻醉風暴》等一波口碑職人劇陸續推出,台劇在市場上漸受矚目,也讓關照社會的議題性內容漸成為質感台劇的主流風向。《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等繼以不同形式為衣,實現戲劇與議題的深度綑綁,激起社會熱議,也帶動佳作頻出。
在以議題主導影視內容的市場趨勢下,《逆局》製作人陳亮材表示,在製作之初,主創團隊即回過頭來重新思考,是否有可能回歸更純粹的創意初衷與視聽本質,以純娛樂的概念來主導內容方向。監製楊以苹也強調,兩年前平台著手開發此劇,即明確拋開尺度包袱,專注面向國際市場,期待以娛樂先行的高規格視覺呈現,挑戰平台觀眾的收視取向,並證明這一類型的吸引力。
有別於議題作品的抒情基調與題材深鑿,《逆局》以來勢洶洶的強視覺快節奏,為正在不斷摸索潛變的台劇市場,敞開了嶄新的視野。
斥資三億台幣的高投資製作規模固然考驗兩位導演打造刺激場面、讓觀眾腎上腺素狂飆的功力,與此同時,他們所面對的更大課題也在於如何在商業操作中兼顧人性刻畫,讓觀眾可以跟隨角色,見證人物成長,感知情感流動。「文武兼備,如何平衡,對我們來說是這次的突破。」導演莊絢維說。
架空一座城市可以讓創意自由
從角色出發的創作思路,也貫徹到《逆局》對架空城市的形塑之中。劇集將故事背景設於新舊城區混雜的沿海都市東林,既帶有一定異域色彩,又保有可供辨識的在地特徵。
「創造一個城市對我來說很有趣。」導演莊絢維說。他習慣先看角色的樣貌,再決定城市的氛圍。因為藉由角色周邊環境,可以凸顯人物困境與前史背景。故事情節牽涉移工,又有非台籍演員,如何將他們融合在一個可以深根的場域,便是在世界觀搭建上的首要之務。
莊絢維想像的東林宛如泰國曼谷,外籍人口繁密,相隔一個街區便氣味迥異,貧富懸殊。城市經濟騰飛之際,也潛伏著暗流湧動。
當時即是以這個概念為原型在全台找景,一片片拼湊出這座都市的輪廓。導演陳冠仲也說,「虛構一個城市的好處是各方面的創意可以更自由,在場景、造型、事件、角色上都能有更多想像。」
因主角梁炎東長時間身處獄中,真實的監獄空間又與劇本表達不盡相同,東林監獄作為劇中主場景之一,勢必需要搭景。莊絢維形容,監獄就如同集聚暴虐之徒的罪惡之源,劇中恐怖刑案頻發,甚至可以想像這座監獄的安全性必須高到缺乏人道。一旦將監獄勾勒出來,便能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正在面對何種闇黑威脅。
兩位導演在與美術指導陳柏任(《艋舺》)溝通後,突生奇想,決定將監獄設在地下,營造封閉灰暗、潮濕陰冷的氛圍,也能為角色定性,烘托出壓迫感。製作人陳亮材笑稱,過去從未想過將監獄場景下移,多虧地下不受日光影響,也為拍攝爭取了更多彈性時間。
主創團隊最終找到一處位在基隆的住宅區廢棄地下室,利用水泥牆面基礎結構和潮濕環境,從牢房到娛樂室、放映間、診療室,逐一搭建出東林監獄的雛形,也折射出整座城市的樣貌。因為地下室不見光,攝影光源都可由人工創造,也讓導演莊絢維直呼在美學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誠然,場景拼湊不易,監獄地下化後遇到的另一難題,就是要找到監獄的外觀。導演陳冠仲說,在遍覽各地污水處理廠、山洞、廢棄隧道後,忽然看到石門水庫,才終於將監獄外景定下來,也因而有了第一集水流奔湧的壯闊開鏡。這也是石門水庫首度出借劇組拍攝,水庫的排水通道搖身一變成了監獄走道,地下維修站的拱形洞門則成了監獄大門。雖然架空城市極富挑戰,但製作人陳亮材也感嘆,好在台灣的城市地景豐富,才能組合出這樣一座多元的現代都市。

每一個場面都要幫助觀眾理解角色
在架構出場景骨幹後,便是以追逐、對毆等動作設計,以及跳橋、破窗、翻車等大場面,支撐起犯罪動作類型的肉身。例如故事開篇那場壯觀的跳橋戲,即是開拍前期於社子大橋拍攝。主創團隊為此提前籌劃,當天不僅要調度橋上,更要控制河面。看著各組分工合作,導演莊絢維興奮形容,彷彿一場交響樂。
這些年台灣逐步累積類型片的攝製經驗,只要資源到位,大場面執行不是問題。然而對莊絢維來說,「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怎麼花錢,但回到源頭,這些場面要如何幫助角色?」之所以安排任非跳橋,而不選擇其他方法逞英雄,還是回扣到角色起點——作為一名熱血衝撞、罔顧紀律的年輕刑警,在面對危機時,他更可能做出超乎常人邏輯的決定。
最新發展:
-
【2022電視金鐘獎】賽後分析:台劇爆發的爆冷之年,《華燈初上》和《茶金》為何受委屈?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評審團主席公開評選內幕:楊謹華以一票之差惜敗謝盈萱,《華燈初上》11項全失非常遺憾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戲劇類完整得獎名單:《斯卡羅》戲劇節目獎,陳亞蘭男主角獎,謝盈萱女主角獎,《華燈初上》全軍覆沒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斯卡羅》拿下戲劇節目等4項大獎,導演曹瑞原:台劇終於能看見這樣的盛況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謝盈萱以《四樓的天堂》獲得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感謝女性導演看到自己不一樣的特質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莊絢維、陳冠仲以《逆局》獲得戲劇節目導演獎,深耕懸疑犯罪類型片備受肯定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陳亞蘭創紀錄拿下戲劇節目男主角獎,誓言繼續全心奉獻歌仔戲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連續兩年成功敲鐘,《逆局》李銘順拿下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4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賽前觀戰重點:吳宗憲與曹瑞原隔空交火,台劇爆發年誰能從死亡之組勝出? 5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入圍名單:《茶金》16項大獎領銜、陳亞蘭入圍男主角成熱議,評審團主席:遺珠真的太多了 6月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