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方便通勤還是方便監控?莫斯科地鐵「人臉辨識支付」引發政府侵犯公民隱私疑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肯定「Face Pay」臉部辨識支付系統提高通勤效率的同時,也應留意該技術是否已成為俄羅斯當局不當監管的工具,進而限制了公民的言論或結社自由。
想像一下,今天你一如往常的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通勤,然而在支付交通費時卻不再需要投零或購買車票,連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也不必隨身攜帶,你唯一要做的事便是「露臉」,甚至連口罩都不用脫就可完成付款程序。這對於經常搞丟自己電子票證的民眾,聽起來似乎是一大利多。
而這樣的人臉辨識支付方式,其實已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地鐵系統中使用。
俄羅斯當局表示,於今(2021)年10月15日起,民眾可以在莫斯科全線的241個地鐵站使用此項名為「Face Pay」的臉部辨識支付系統,使用方式僅需下載莫斯科地鐵(Mosmetro)的手機應用程式 ,並將乘客自身的照片、一張銀行卡或交通卡綁定於該應用程式中,Face Pay便可處理付款程序,而乘客搭地鐵進站時只要將臉部朝向驗票閘門前的鏡頭感應即可。
改善交通流量、減少接觸,當局力推人臉辨識支付
Face Pay支付服務啟用的首日,便有超過2萬5000人使用,莫斯科交通局預測,未來三年內,將有多達15%搭乘地鐵的民眾會定期使用Face Pay。當局也認為,對於每天承載600萬乘客的莫斯科地鐵系統而言,人臉辨識支付將有效改善乘車尖峰時段的人流問題,並提升通勤效率。
針對Face Pay所帶來益處,莫斯科副市長馬克西姆・利克蘇托夫(Maxim Liksutov)更發出豪語表示:「莫斯科是世界上第一個可將此系統(人臉辨識)運作至如此規模的城市,且就品質和易用性(Ease of Use)而言,全球沒有任何地方的臉部識別系統,能與Face Pay相提並論。」
莫斯科地方政府也提到,使用Face Pay的優點,還包括能防止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毒加速傳播的機率,尤其在俄羅斯當前疫苗接率低、口罩配戴政策落實成效不彰,以及每日染疫及死亡人數升高的情形下,民眾對於新冠肺炎在莫斯科傳播的恐慌加劇。
在使用Face Pay等臉部支付系統時,無須觸碰零錢、實體交通票卡以及自身的手機等通訊裝置,因此Face Pay「非接觸式支付」、「減少乘客觸碰物體表面」的特性,亦有助於緩解乘客對感染新冠肺炎的擔憂。
公民隱私恐遭侵犯,人權團體紛表抗議
早在臉部辨識支付系統推出前,莫斯科政府似乎便已知道外界將對於個人資料安全的保護提出質疑。因此當局不斷強調,在臉部識別的過程中,系統不會儲存任何乘客的臉部影像,且所有Face Pay鏡頭所識別的數據,都將被安全加密,安全地儲存於只有俄羅斯內政部人員才能查驗的數據中心,藉此有效確保乘客個資的安全。
莫斯科資訊技術部(Moscow'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更向用戶保證,乘客一開始註冊時所提交給系統的個人相片,絕不會共享給警政單位,僅供乘車使用。
然而,許多民眾對於莫斯科當局的說法並不買單,部分人權活動人士便表示,這些鏡頭很可能會被用來識別反政府示威者,成為政府對抗異己的工具,例如支持反對派政治領袖阿列克謝・納瓦尼 (Alexei Navalny) 的抗議人士,便有相當高的機率成為政府監控的首要目標。
美國《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亦證實,納瓦尼於2021年1月被俄羅斯當局逮捕後,隨即亦有數十名聲援納瓦尼的抗議人士也遭到警方拘留和起訴,而當局便是使用臉部識別監控的比對技術來拘捕異議份子。
致力於俄羅斯數位資訊安全的非政府組織「Roskomsvoboda」創辦人沙基洛夫(Stanislav Shakirov)對此表示,人臉辨識支付系統是俄羅斯政府控制其人民所採去的新型作法,尤其莫斯科地鐵又隸屬於政府單位,所有資訊最終都可能流入政府的國安情報機構。
From today, passangers in Moscow Metro can pay for tickets with their face through a Face Pay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the facial recognition AI. My feeling: humans are rapidly approaching a scary future of continuous surveillance.. pic.twitter.com/sbIMblRec9
— Maria Ermolaeva (@MariaErmolaev13) October 15, 2021
此外,臉部辨識系統的可信度也是民眾所擔憂的問題之一。2020年10月,俄羅斯一名男子便表示自己在莫斯科地鐵中遭到警方錯誤拘捕,起因是當時的另一款臉部識別系統,錯誤地將該名男子識別成通緝犯。

針對臉部辨識系統識別錯誤的可能性,歐洲議會也已證實,臉部辨識等人工智慧在識別女性、跨性別者、少數民族、年長者等特定族群時,更可能產生較高的出錯機率。
為消弭此類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偏差所造成的歧視,以及強化歐盟民眾隱私權、個人資料的保護,歐盟於2021年4月頒布了《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希冀藉此能有更通盤、具法律約束的監管框架管理人工智慧;而該法案中的其中一項規定,便是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臉部辨識等生物識別技術。
歐洲議會於同年10月更再次呼籲,除非公民涉及綁票、恐怖主義等重大犯罪,歐盟境內應加大禁止在公共場所進行人臉辨識的力度。
鑒於歐盟近年來對於公民隱私保護的努力,許多俄羅斯人權倡議者也紛紛效仿,甚至有人權團體曾向莫斯科資訊技術部提起訴訟,希望說服法院禁止使用人臉辨識技術,畢竟除了莫斯科地鐵的Face Pay臉部辨識支付外,莫斯科市的公共區域,至少還安裝了17萬5000個含有人臉辨識功能的監控鏡頭。
然而莫斯科法院最終裁定,認為人臉辨識系統並不會侵犯公民隱私,力挺保護隱私權的公民倡議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肯定Face Pay臉部辨識支付系統提高通勤便利性的同時,搭乘莫斯科地鐵的民眾,或許也應留意此類臉部辨識技術是否已成為政府不當監管的工具,進而限制了公民的言論或結社自由。正如同人權觀察歐洲及中亞地區主任威廉遜(Hugh Williamson) 以個資安全及隱私保護做為考量所述:
「侵害隱私的嚴重程度,已超過政府所宣稱的公共安全利益。為防止當局濫用此項技術、保護公民基本權利,政府應該停止在公共場所使用這類侵入性的辨識技術,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沒有最低個資保障措施的情況下,繼續將臉部辨識技術的使用範圍擴大。」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