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藍綠皆有共識的「鄉鎮市長直選改官派」,為何推了30年依然沒下文?

藍綠皆有共識的「鄉鎮市長直選改官派」,為何推了30年依然沒下文?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鄉鎮市長直選,有利於國、民兩黨既有政治利益的維持或爭取重,即使兩黨在總統、立委及縣市長選舉失利後,最終依然保有東山再起之機會。

民進黨同時掌握行政權及立法權可謂是「完全執政」,認為此時是根本改革地方政府體質的「適當時機」。然而,一旦民進黨廢除鄉鎮長直選,恐怕國民黨執政15個縣市「區長」將全部陷入「藍化」,勢必壓縮民進黨在地方群眾基礎及活動空間。

民進黨政府並未強行修訂法律以實踐其原初政治理念,其未堅持恐怕也是慮及2018年11月台灣地方大選後,國民黨獲得15席縣市長席次,一旦全面廢除鄉鎮長直選,恐地方政治「區長」遴選形成全面「泛藍化」普遍現象,壓縮民進黨在地方經營,導致地方政治「全面藍化」形成「藍地方包圍綠中央」狀態,「綠中央」形成一座政治孤島;一旦「藍地方」聯合集體行動,恐切斷「綠中央」政策執行及行政指令。

國民黨基於現在地方執政利益反對鄉鎮市長官派,鄉鎮市長直選正是其收編地方派系或政治家族勢力的利器。即使在藍營縣長層級選舉失利,也可運用直選鄉鎮市長,來架空泛綠執政縣長施政之最好政治工具。

同樣地,當中央為國民黨執政,民進黨在地方大選獲致多數縣長席次,固然可發揮「地方包圍中央」效應,但在縣內鄉鎮長普遍為泛藍地方政治精英當選,卻是陷入「鄉鎮包圍縣」之「孤島效應」困境。

鄉鎮長直選是一把「雙面刃」,既利國民黨也利民進黨

民進黨支持官派鄉鎮長,尤其縣市長大獲全勝之際,更是鼎力積極推動鄉鎮市長官派的政策,只要在縣長獲勝即可「搭便車」,輕取轄內鄉鎮市的所有統治權力。然而,官派鄉鎮市長猶如一把「雙面刃」,若民進黨一旦失去總統、立委大選及再失去縣市長選舉,再加上實施官派鄉鎮長制度,勢必導致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政治運作全面撤退,恐怕泛綠地方基層生機將遭遇滅頂之災。

直言之,國、民兩黨不願意真正落實鄉鎮市長官派,各有其政治理性計算,恐非鄉鎮市長直選是否有利於地方民主及治理推動之表層原因;相反的,恰恰是鄉鎮市長直選,有利於國、民兩黨既有政治利益的維持或爭取重,即使兩黨在總統、立委及縣市長選舉失利後,最終依然保有東山再起之機會。

如此,就易於解釋為何兩黨在三次重要國家發展會議具有廢除鄉鎮長直選共識,然在具體政治運作中,卻基於自身政治利益計算,而暫緩實踐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