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藝術,一起老》:疾病有時候會全面性地影響長輩各種表達,但是「藝術表達」反而較不受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人藝術治療就是創意地運用方法,讓長輩利用創作表達來抒發壓力與情緒,以達到身心保健和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作者多年從事老人藝術治療,她在書中以理論和實務經驗,以及長輩們的創作作品,娓娓道出一則則精彩的人生故事。
創造力對老年有什麼價值呢?Cohen從四個部分說明:1. 因為創造力具有引人入勝和可以持續的特質,可以增強晚年的士氣;2. 隨著年齡增長,創造性表達可以促進幸福感,創造力能增進身體健康;3. 創造力豐富了人際關係,強化了同齡或是與下一代的連結;4. 長輩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創造力是最偉大的遺產。
當長輩在藝術的創意表達中逐漸得心應手,甚至開始忘我的創作,就會進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狀態。長輩因而得以接受挑戰和發展新技能,不僅能獲得掌控感,也能減少焦慮、提升自尊心。我們可以說,老年的創意發展可以促進身心健康。長輩透過創作的經驗和練習,可以鍛鍊創作的生理和心理肌肉。
老年藝術表達的特質
關於老年藝術表達的研究並不多。美國著名藝術教育家Victor Lowenfeld對於繪畫心智發展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在兒童的發展。他將其分為五個階段:從兒童的「塗鴉期」、「前樣式化期」、「樣式化期」、「黨群期」到青春期的「擬似寫實期」。Lowenfeld曾說,大部分的人如果沒有進一步接受藝術訓練,繪畫表達大概就會停留在9-12歲黨群期的階段。這是為什麼長輩常會笑說:「我畫得和小孩一樣。」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長輩作品時,藝術治療師發現,他們的藝術表達,呈現出和前面提到的五個階段倒過來的反向發展。
Arnheim描述晚期的藝術風格,認為這種特定的風格是一種心態的表達。老人的作品中時常出現這種風格,但不必然發生。首先,老人對於世界和自然的興趣,不再是與之互動,而是一種超然沉思的自我反觀,具有超越的世界觀。再來是透過協調平等的關係,而不著重層級、階層的結構。最後是在深思後維持一體的世界觀。所以,相似性比差異性更重要,對邏輯和因果關係也缺乏興趣。這種心態和之前Tornstam提到的「超越老化」一致:從唯物和理性的角度,變成宇宙和超越的觀點,追求精神和靈性的提升。
Arnheim指出,這樣的心態反映在晚期的藝術作品上,可以看見整體結構與質地均勻平整、畫面中的組成要素有各自的特徵和位置,以及畫中成分要素融合成一體的同化作用。另外,作品會以一種比較鬆散的連結形式和散亂的次序,形成一種似乎每個組成要素都一樣的錯覺。Arnheim認為,這是人類思想成熟時的最終狀態。他舉莫內晚年的睡蓮作品為例,主題逐漸被越來越明顯的油彩質地和紋理所取代,讓藝術內容從具體的自然景觀,變成藝術家多方位視野整合的一體性。
我也想談一下我喜愛的美國藝術家歐姬芙(1887-1986)。她早期以寫實結合抽象的方式描繪風景、花朵和城市,中晚期後描繪新墨西哥州的地景、岩石、白骨和泥磚屋。她75歲時罹患黃斑部病變而視力退化,之後逐漸改以雙手捏陶。在1960年代之後,她的晚期繪畫作品有許多描繪天空雲彩的畫面,例如1962年完成,美國國家畫廊收藏的〈平坦白雲的天空〉(Sky with flat white clouds),或是1965年完成,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美術館收藏的〈雲層上的天空〉(Sky above clouds IV)。在她這些晚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正如Arnheim描述的景象:超越固有的世界,在似乎存在和不存在的邊界上,呈現出藝術家內在世界的精神性與一體性。
荷蘭藝術家林布蘭(1606-1669)一生畫了大量的自畫像。他描繪了隨著時間變化、不同年齡的心路歷程,最後真實呈現出老年的面容。Georg Simmel探討林布蘭透過自畫像探索內在自我的過程,指出林布蘭成熟的生命經驗呈現出老年藝術表達的統一,藝術家的整體生命融入在他的藝術當中。而這個統一,和Arnheim說的一體性是異曲同工。
老年的藝術表達,也可能受到罹患疾病的影響。不論疾病進程的速度如何,作品都能夠清楚記錄藝術家的變化。疾病有時候會全面性地影響長輩各種表達,但是藝術表達反而較不受影響,依舊能夠進行,因此可以記錄逐漸退化的身心狀態。1989年,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William de Kooning(1904-1997)85歲的時候,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仍然持續創作,在助手協助調色下完成作品。他這段期間的作品越來越簡化,也使用更多的原色,顯現隨著病程的演進的退化特徵。他在1991年完成最後一幅畫,畫面上只剩下一些隨機的、像是塗鴉的顏色。
另一位藝術家William Utermohelen(1933-2007)同樣罹患阿茲海默症。他在61歲的時候,出現社交退縮、遺忘和認知衰退的行為,妻子Patricia Utermohelen懷疑他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隔年確診。他自發且持續地透過觀看鏡子畫自畫像,試圖以自畫像的形式,了解自己在這個令人困惑的疾病中的改變,並視覺化的記錄他在病程中所經驗的種種不確定的轉變。
隨著病程的發展,作品呈現出從明確到不確定的線條、從完整到遺漏的細節、從分明到模糊的輪廓,以及從具體到扭曲的形象。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見證他的恐懼、焦慮、憤怒、孤寂、自我形象的瓦解等等情緒。他對於五官的細節和比例,以及空間和平衡的掌控,都逐漸地消失了。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